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吧,这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在故事书里,影视剧里,游戏里都有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中秋节的传说【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那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蟾宫折桂的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宫桂花,中国古代用来比喻科举应考得中者。
中国古代科举大考都在八月,人们就把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
《红楼梦》第九回写到,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到了帝尧的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没有了食物。
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怪兽也开始危害百姓。
于是帝尧命令羿处死了这些怪兽,并用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
从此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
羿的徒弟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
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
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嫦娥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
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夜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
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羿与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1、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2、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3、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4、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5、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哪些
6.2015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7、中秋节的6个传说
8、中秋节的由来及传说
9、中秋节的传说
10、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到了唐代,又有了月宫中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
传说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颗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
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吴刚常年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砍不断,吴刚也只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砍下去,永无尽期。
吴刚何许人也?为何到月宫中伐桂不止?有不同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说,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另一种传说与第一种传说相似,说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放到月宫,令他在月宫砍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得仙术。”由此吴刚便在月宫常年伐桂。
还有一种传说,带有爱情色彩,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
他不顾嫦娥的多次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
嫦娥不堪其扰,指着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我便答应你的追求。
吴刚心花怒放,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树身便恢复如初。
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直砍了千百年,今天还在砍。
由于月中桂树的传说,人们又把月亮称之为桂月、桂窟、桂宫。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祭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赏月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民间的传说把嫦娥奔月与中秋佳节紧密结合起来。
后羿射日有功,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
他没有独吃,而是拿回来交给妻子保管,要与嫦娥同吃。
但是,嫦娥经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诱惑,趁羿外出狩猎,独自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
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
月宫里琼楼玉宇,空无一人,高处不胜寒,孤寂冷清。
她时常想起丈夫平日对自己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在漫漫长夜中咀嚼孤独、悔恨的`滋味,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李商隐的《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明代诗人边贡也有一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是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两首诗描绘了嫦娥孤寂惆怅、心向尘寰的心情。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了懊悔,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成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由此形成。
自古以来,诸多的嫦娥奔月图表现都是这一情节,体现了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
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认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意为:全家团圆的日子。期望有一天后羿与嫦娥能够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