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故事(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学期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中我受到了不少启发,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被工作的压力所左右,会很暴躁的批评孩子,真的是缺少了很多爱心和耐心,就想着不被孩子的种种行为所打扰,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马上去做好,等等。
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盲目的发脾气,从心里往外的抵触和反抗,而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更不愿意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儿,脾气倔强,小小的内心世界总会有很多抵触情绪,除了对班级平时的生字闯关比赛和做数学卡片比较上心,其他的事情总会不以为然。比如:站起来总会将身体依靠着某个物体,当你告诉他男孩子应该站有站相,手放裤线两侧的时候,他都会斜着眼睛看着你说:我不想站直。当所有小朋友做眼操的时候,他不会做,而是东瞅瞅西望望,不管老师说什么他都会顽抗到底,你告诉他不做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他会说不想闭眼睛,当你非常生气的问他到底能不能做时,他会毫不客气的说不能,面对他赤裸裸的挑衅你的生气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在和孩子妈妈了解情况之后,尝试着欢乐一种交流方式,我经常会说;让我们一起在做眼操吧,你可以让眼睛更明亮,下午会更有精神做闯关卡片,老师哪怕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下午也会更有精神和你们学习、做游戏啊!到时候比一比我和你谁更棒!孩子听到我这样说不会在说不想和不能的话了,还会开心的笑,还有点不相信我可以比他棒,那天他真的做眼操了。
带着这份小小的成功的喜悦,我开始了自己的反思,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及不足之处的,现代社会造就了现在大多数孩子极强的个性的,所以,要针对每位孩子的不同个性去引导及启发的,也就是因人而宜的,不能千篇一律的对待的,最主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及了解自己的不足,在说话上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最好是在批评中带点幽默,要鼓励和符合孩子的年龄的特点,这样,学生既能接受又能对老师产生好感,而且双方都不失自尊的,同时,在接受时也能改正及纠正自己的,这点是要靠老师自己把握好尺度及掌握技巧的。但要求也有一个,给学生一份爱心,有了这份爱心,您才会拥有耐心,有了难得的耐心,离自己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
“批评”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没有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没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作为学生,只有从小接受恰当的教育惩罚,不断积累惩罚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抗挫能力,才会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由此看来,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学三周了,我从还没有对三二班的小朋友们说过‚白老师爱你们‛这句话,可是今天我说了这句话。就像在家长会上说的,赏识教育加严格要求。开学了,我没有很宠他们,而是用我的眼神,用我的语气,用我的动作,用我的心去喜爱他们、观察他们、保护他们。说到‚保护‛,是有来由的。因为与全班小朋友分享了夏雪桐编的故事,今天夏雪桐在冲澡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编的故事,因为她还不会打字,所以我帮她记录了下来,很有意思。《爱吃面包的小猫》有一只小猫特别爱吃面包,于是,他跑到商店买来了稻谷种子,并问他的好朋友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种稻谷?‛,小狗、小兔和小猴正在玩游戏,他们都说不去;于是小猫只好自己一个人去种稻谷了;到了丰收的季节,小猫要去收割稻谷了,问小狗、小兔和小猴要不要和他一起去收割稻谷,可小狗\小兔和小猴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小猫又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收割稻谷了;等小猫收割完稻谷,把面团揉好\把面包烤好的时候,面包的香味把小狗\小兔和小猴都吸引过来了,小猫端出自己亲手做的面包,自豪地对他的好朋友说:‚这是我用自己种的稻谷做成的面包,请大家吃面包!‛————雪桐口述,妈妈记录听完后,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感悟,有说要勤劳的,有说不要贪玩。
李__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每个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要做‛。是啊,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哪些事情呢?白老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做哪些事情?小朋友有自己的事情做,要做什么事情?我发现孩子在讲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具体居多,但细节不多,孩子正处于这个阶段,我也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说到老师要做的事情,胡琛愉说:白老师要保护我们。我当时确实有些震惊。我真的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老师要爱你们啊,保护你们之类的话语‛但孩子就是天使,他们敏感而美好,当我全心付出的时候,他们是在全身心地感受着我的付出。我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播种爱。当我将这点点滴滴播撒在孩子心间时,他们感受到了我很欣慰。
我深知,做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课改需要的不只是热情,还需要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开发教材。因为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教学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
最近我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珍贵的纪念》,当说到小猴、小熊纷纷在小亭中刻上自己的名字时,一个同学就说:“老师,它们这是乱写乱画,这是不对的”。我还没说话,另一个同学就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小刚用铅笔画桌子,你过来看看…”话音还没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小刚,你不爱护桌子”“小刚,桌子是学校的,不应该乱画““你看,这墙上有一道印,肯定是你画的”看同学们的情景,跟开批评斗会一样,你看看我的桌子,我批评你两句,我看看小刚,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说话。
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是“一言堂”的堂主,这时的我,应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于是我亲切地问:“小刚,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错了,我再也不画桌子了。”“老师,有一次我发现我桌子上有谁用铅笔画了一道线,我用橡皮把它擦掉了,我可以帮小刚擦掉。”我们的班长起来发言了,三月是学雷锋月,我马上肯定了她想帮助别人的想法。“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小刺猬,种些花草,不应该破坏公物。”文静的课代表说出了我们下面想学的内容,我想说的话。
我马上因势利导:“小刺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因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讲环保比较多一些,所以我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不摘花,不踩草,多种花,多植树,不随地扔垃圾…关于爱护、环保的“演讲”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同学们热情高涨,课下有的同学竟然抓住了几个踩草坪的小朋友,有的同学跑到院子里去捡垃圾,有的同学在教室喧哗,马上有同学指责他是噪音污染。一堂不是按我设计上的课,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第一,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引导;第二,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了;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同学们互相监督,我们班的卫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总之,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深入研究,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
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
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
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
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我教学时重点强调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爱,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全班学生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清洁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
学习《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 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数遍后,发现这真是一篇精彩极了的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
。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
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二年级学生有一个缺点:做题粗心,书写错误多,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对生字识记不牢固,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题还是错得多,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了这样一条规矩,如果语文作业连续五次既工整又正确,老师就奖奖品,这样激发了优生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懒习惯了,对此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天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算过关。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根据部首猜字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从而对生字进行识记。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会使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是的有个性的人,无疑是有人格魅力的。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很是赞同,我也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方面是表现得很突出的。可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却发现原来自己的教学思维仍然是那么的循规蹈矩。
按这种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而出现的问题:课上实施过程描述,记录结果。
正当我准备让大家好好品读孔子的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时,我突然听到前排的一个学生在小声嘀咕着:“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听到这种评论我震惊了一下: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是不是故意捣乱。我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能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吗?”这位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他可能觉得自己说错话了,望着我不敢开口。我当时也以为他是随口说说,又怕耽误课堂上的时间,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原本认为这是在课堂上出现的极平常的事情,所以一直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我在批改作业时,他的一则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上了《孔子拜师》这一课,课文里说孔子为了求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几个月步行找到老子,老师说我们要学习他这种艰苦学习的精神,可我觉得,孔子为什么要步行浪费那么多的时间,他这么好学,完全可以坐马车快点找到老师,这样争取了时间,不是可以学得更多吗?何等独特的见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