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别称有哪些(精选4篇)

我们都知道大年三十又被称为是除夕,除夕除了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日子,那么除夕的别称是什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除夕的别称有哪些(精选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古代对除夕的别称 篇1

福建莆田的人们称大年三十除夕夜为晦。

除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篇2

《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 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 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 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 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 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 以示驱灾压邪。慢慢的桃符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而两位神将的形象也被秦叔宝和尉迟恭取代变成了门神。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 篇3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远,范围越广。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关于除夕放爆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的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篇4

守岁,既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怀着希冀。吃过年夜饭,一家老老小小都丝毫没有睡意,焚香燃烛,大家围炉向火而坐,边吃瓜果点心,边聊闲情旧事;大人们回顾总结旧的一年,展望憧憬新的一年;小孩子们则边玩游戏边听大人们聊天,偶尔插嘴几句;有的人家坐到深夜,有的则通宵不眠,这个就叫做“守岁”,有的地方也叫做“熬年”。

除夕守岁形成风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风土记》中,书中说:“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当时过年很重视合家团圆,因此允许在押的犯人出狱与家人团聚。守岁时,合家欢聚一堂,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等。守岁时还常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例如,掷骰子、藏钩、猜谜、下棋、打扑克、行酒令赋等。

藏钩就是一方将戒指、顶针之类的东西藏起来,让另一方猜,反复进行,以定胜负。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因此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

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据传说,如果除夕能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新中国成立以后,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夜深以后各自安寝。近几年来,看电视成了大家守岁的主要活动,一般大家看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就睡了,没了古人守岁时的虔诚。

古时守岁有两种意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