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通常吃什么?民间有很多七夕节日的美食,其中以巧果最为出名。其实七夕节的美食有很多,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七夕节吃什么【最新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西方情人节的传统食物是巧克力,那么,中国情人节的传统食物呢?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通常都会有富有寓意的食物与之相对,中秋配月饼共祝团圆、端午配粽子共念屈原。那么“七夕”呢?
“七夕”的传统食物与“七夕节”的另外一个名称相关。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便可以看到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或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织女心灵手巧,因此每到“七夕”,姑娘们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因而,“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看来,古时“七夕节”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情人节,妇女向织女乞巧才是“七夕”的主题。既然主题是乞巧,那么“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自然首推乞巧果子。据庞元英《文昌杂录》卷3载,唐代“七夕&rdqu o;的节食为“乞巧果子”,又名巧果、巧悖悖、巧花等,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唐代时,副食菜肴比起主食更讲究造型的优美。菜肴的造型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食物原料的自然形状造型,二是将食物原料根据需要加工成块、片、条、丝、丁、粒、末等一般形状与花式形状,并以此为单位再组成菜肴整体,三是通过对食物原料进行雕刻造型。第三种造型方法在唐代还不太普遍,人们一般只在“七夕节”才一露身手。
到了宋代,“七夕节”则成了人们展示自己雕刻才华的时机,据孟元老:《东京2011七夕养生:古时“七夕”的饮食习俗梦华录》卷8《七夕》载:“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眉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花瓜”是宋代新出现的“七夕”节食,王仁兴先生认为:“今日冬瓜盅、西瓜盅和瓜灯等名菜,皆可于此找到渊源。”
“笑庸儿”即花色面果,“花样奇巧百端”说明品种繁多精巧,以精巧的面果作为“乞巧节”的食品,正含有乞巧之意。南宋时,“笑膺儿”等果食依旧流行。后来,逐渐演变为茶食店的品种了。
不仅如此,宋朝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代“七夕”的节食,除巧果外,还有祈饼、明星酒和同心脍,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罢。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山东曹县、平原等地吃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山东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4、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5、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6、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7、瓜果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瓜果当然必不可少!七夕时吃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些人喜欢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绘成“花瓜”。
8、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9、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10、绿豆芽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就要到了,这些七夕的美食,你可要准备好哦!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