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地下水
B、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有关,还能调节土壤的温度
C、土壤水分过少,使其中的好氧性细菌氧化作用过于削弱、造成土壤贫瘠
D、土壤水分过多,使土壤内生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2、下列图形中反映了寄生关系的是()
3、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的条件是()
A、土壤和繁殖能力
B、气候和种子来源
C、土壤和种子来源
D、气候和土壤来源
4、木耳属于()
A、分解者
B、消费者
C、初级消费者
D、生产者
5、酸雨是()
A、指雨水中含有硝酸、碳酸等酸性物质。()
B、指雨水中含有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性物质
C、泛指pH<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D、泛指pH<4、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6、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的一部对“生存竞争”和“物种形成”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书是()
A、《人口论》
B、《物种起源》
C、《植物生态学》
D、《生态学》
7、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A、红外光区
B、紫外光区
C、可见光区
D、绿色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动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A、夏眠
B、昼伏夜出
C、体重加重
D、放松恒温性
9、我国东部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
A、喜光、耐旱
B、喜热、耐旱
C、喜湿、耐阴
D、喜干,耐湿
10、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A、增长型种群
B、衰退型种群
C、稳定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11、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发生的条件是()
A、资源有限
B、资源无限
C、没有环境阻力
D、没有种内种问的竞争
12、高斯(Gause)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在一起饲养,最后的结果是()
A、只剩后者
B、只剩前者
C、两者都灭亡
D、两者可以长期共存
13、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另外10个属予种B;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B各占一半。那么()
A、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低
B、甲群落的多样性比乙群落高
C、甲群落的多样性与乙群落一样
D、甲群落与乙群落的多样性没有可比性
1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A、信息少
B、稳定性高
C、食物网(链)简单
D、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1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最基本的单位是()
A、群丛
B、群系
C、植被型
D、群系组
16、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最大的是()
A、植食动物
B、一级肉食动物
C、二级肉食动物
D、三级肉食动物
17、“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项引起的()
A、S0
2B、CO
2C、CO
D、O218、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年降雨量为()
A、2000~2500mm
B、1500~2000mm
C、1000~1500mm
D、500~1000mm19、下列生物不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A、藻类
B、水稻
C、化能自养细菌
D、棉铃虫
20、能量在两营养级间传递时,通常损失为()
A、30%
B、40%
C、60%
D、90%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土地退化的形式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碱化、___,以及土壤肥力退化等。
22、半自然生态系统又叫___。
23、在种群中有一些动物个体身体强壮、体重大、性成熟程度高、攻击性强、富有打斗经验,成为优势者,这些个体属于种群中___高的个体。
24、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___。
25、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分为三个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三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和___。
26、库存物质全部更换一次平均需要的时间为___。
27、两个物种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相互有利的关系叫___。
28、植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才开始生长发育,这是___法则决定的。
29、___ 层像保护伞,保护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0、氮进人生态系统的3条途径是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___。
31、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___。
32、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___。
33、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___。
34、由于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叫___。
35、人类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隶属于___中的一员。
36、从河湾、湖底开始的原生演替叫___。
37、草原生态系统从垂直分布来说可分为苹本层、___和根三层。
38、在山区,由于热力的原因而产生风向的变化。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上,叫做谷风;夜间风从山上向山下吹,叫做___。
39、按人类的需求,由人类设计制造建立起来,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____。
40、物种隔离包括形态隔离、行为隔离、生态隔离和___。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捌“√”,错误的划“×”。
41、蝗虫种群的增长是属于指数式增长。()
42、根据优势种的定义,热带稀树草原中的大树为优势种。()
43、寄生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44、水对动物有有利的影响。因此,长期大量的雨水对许多种陆生动物都有利。()
45、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46、形成物种的关键是独立进化。()
47、影响动物出生率的因素是动物每次产子数量、每年生殖次数和种群性成熟个体的比例。
48、哺乳动物大多属于r对策生物。()
49、地方性水资源、土壤,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50、各类生态系统固定C02的速率差别很大。北极冻原和干燥沙漠只能固定热带雨林1%的CO2。因此,要改变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分布,以提高固定CO2的量。()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52、简述生态系统的反馈控制。
53、怎样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绪论
*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
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
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1.新拉马克主义
*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2.孟德尔遗传理论
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3.达尔文学说
(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
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内种间关系)生命的基本特征:
1、核酸、蛋白质—共同的生命大分子基础 2.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 4.信息传递—反应与调节 5.生长与发育—共同的生命现象 6.生殖—生生不息的基础
7、遗传与变异—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8.进化—生命发展的全部历史 9.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基本法则
生命:
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结构,通过能量输入、生化过程实现物质交换和自我复制。
* 2001年美国W.H.freeman&company出版了Robert E.Ricklefs的《The Economy of Nature》(自然的经济学)第5版,由孙儒泳等译为《生态学》。
* 在生态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态学家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强调的是生态学研究的不同分支和重点。第一类自然历史和适应性;第二类是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第三类是生态系统生态学。
* 但目前多采用1866年Haeckel提出的定义。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经典生态学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组织层次上进行研究。
* 现代生态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分子生态学;另一方面在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系统与生态系统
* 生态学系统(Ecological system):是指任何生物体或生物体的集合与其周围环境,通过一些规则相互作用而联合起来的实体。
*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大而复杂的生态学系统。
生态学系统的自然等级表现在从最小尺度的生物到最大尺度的生物圈
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杂志(1992)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之间形成的交叉领域 ,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自然种群或人工种群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物释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生态学问题。
我国学者(王小明)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研究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以及产生这种适应反应的分子机制。个体生态学: * 个体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及其机制,属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 研究重点是个体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包括种群中的进化性变化。即研究多度及其波动的因素。群落生态学
* 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集合体,* 研究重点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即关心同一地区生物体的多样性和多度的理解。
生态系统
* 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 研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景观生态学
* 景观: 由若干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区域,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
*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 的科学。生物圈生态学
*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生物圈的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的高空,在地表以下可延伸到12KM的深度。* 研究地球表面大气和水的运动,以及大气和水中包含着的能量和化学元素。如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
生物圈
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特别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组分间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体的运动彼此联系在一起。
*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的发生的频率,即能被感觉到的时间或空间变化的尺寸。
* 包括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可分为四个时期:
1、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 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 《尔雅》一书记载了176种木本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记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及土地的合理利用; * 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19世纪末)
*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 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 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 * 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 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 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 特别是W.C.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2)学派的形成: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E.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1)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
* 现代生态学研究对象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多层次发展,小自分子生态、细胞生态,大至景观生态、区域生态、生物圈或全球生态,虽然宏观仍是主流,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可忽视。而在生态学建立时,其研究对象则主要是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几个宏观层次。(2)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进展 ①遥感在生态学上已普遍应用。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古生物的过去保存时间进行绝对的测定,使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及其生物群落得以重建,比较现存群落和化石群落成为可能。
③现代分子技术使微生物生态学出现革命,并使遗传生态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④在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面,自动记录和监测技术、可控环境技术已应用于实验生态,直观表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获得较大发展。
⑤无论基础生态和应用生态,都特别强调以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作为其研究手段。
(3)研究范围的扩展
* 现代生态学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是其发展的趋势
* 生态学问题往往超越国界,二次大战以后,有上百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规划一个接一个。* 最重要的是60年代的IBP(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的MAB(人与生物圈计划),以及现在正在执行中的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DIVERSITAS(生物多样性计划)。为保证世界环境的质量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如保护臭氧层、预防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上一个紧接一个地签定了一系列协定。1992年各国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近十年来对全球有较大影响力和约束力的一个国际公约,有许多方面涉及到了各国的生态学问题。
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计划)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1992年后,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点集中于通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建设,来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1979年起,我国的一批著名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神农架、九寨沟、西双版纳等,陆续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加强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与国际上的交流和联系。
* 2000至2001年,我国新一批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甘肃白水江、云南高黎贡山、四川黄龙、河南宝天曼与内蒙古赛罕乌拉5个自然保护区也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
区。至此,人与生物圈计划30周年之际,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数量已经达到21个,将推动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更好的实施。
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 *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Syn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全球生态学等
2、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
* 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分化出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昆虫生态学(Insectecology)、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等。3.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
* 淡水生态学(Fresh-water Ecology)、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河口生态学(Estuary Ecology)、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热带生态学(Tropical Ecology)、陆地生态学(Terrestrial Ecology)。
* 陆地生态学又可再分为森林生态学(Forest Ecology)、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荒漠生态学(Desert Ecology)和冻原生态学(Tundra ecology)4.按交叉学科划分
* 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 5.按应用领域划分 * 如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渔业生态学(Fishery Ecology、放射生态学(Radio Ecology)、资源生态学(Resource Ecology)。
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考察:在自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
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2、受控实验:在实验室条件和自然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如―微宇宙‖ 模拟系统是在人工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拟系统
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3、理论研究:种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数学模型研究的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 生态学研究的过程,也反映科学研究的三个侧面:观察和描述;提出假说或解释;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说。
一个假说的实验检验
* 观察:在生长季节里,森林中有部分叶子被植食性昆虫吃掉;鸟类吃昆虫;但森林中仅有小比例的叶子被吃掉。
* 假说:鸟类捕食植食性昆虫从而减少了叶子的消费量。
* 实验检验:用防鸟类的栏网遮盖部分树林,鸟类不能进入,但昆虫能够自由进出。* 对照:用不完全的栏网遮盖另一部分树林,鸟类和昆虫都能够自由进出。* 结果:实验组昆虫数目增加了70%,叶面积损失从22%提高到35%。
* 结论:鸟类捕食减少了植食昆虫的多度,进而减少了对树木的危害。树木周围被置以栏网,排除鸟类
六、生态学的学习方法
(一)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念
1、层次观
传统的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以上的宏观层次,现在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仍是主流,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可忽视。
* 例如,以视觉捕猎的捕食者,其猎物的体色常常与环境背景相融合,以免被发现;许多生长在热而干旱气候中的植物具有厚而蜡质的表皮,可以减少通过叶子表面的蒸发失水。这此构造和功能使生物适合其环境条件的属性就叫适应。哥斯达黎加螳螂和北美树蛙的保护色
参考书籍
* Robert E.Ricklefs的《The Economy of Nature》(自然的经济学)2001年第5版,孙儒泳等译为《生态学》中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 *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生态学期刊 * 《生态学报》 [ 中国生态学会,1982] * 《生态杂志 》[ 中国生态学会,1982] *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会,1990] * 《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濒危物种委员会,1993] * 《Ecology》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20]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
* 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其它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为人类环境 * 环境:在生态科学中,生物为主体,生物以外的所有自然环境条件称为环境 2)按环境的性质 * 自然环境
*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3)按环境的范围:
大环境:指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
宇宙环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如太阳黑子与降雨量有明显相关关系等。
地球环境: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全球环境或地理环境。
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不同地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大气候,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
* 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小环境,对生物体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大环境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与分布,产生了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或生物群系,如热带雨林、温带森林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是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
内环境: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指离地面1.5m以下的气候
*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如严寒的冬季,雪被上温度很低,已达到-40℃,但雪被下的温度并不很低且相当稳定。这种雪被下的小气候保护了雪被下的植物与动物安全越冬
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即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二氧化碳和水对于植物,食物和氧气对于动物。
*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4、生态因子的分类
* 按性质:气候因子、地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 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 按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5、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1)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任何一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例如:水体温度与溶解氧的关系)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时,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条件是次要因子。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作用: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如光照、水分、氧、温度、二氧化碳等
* 间接作用: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的,如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坡位、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如:四川二郎山的东坡湿润多雨,分布常绿阔叶林,而西坡干热缺水,只分布耐旱的灌草丛。
4)阶段性作用
*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如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回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 鳗鲡就是日常所指的鳗鱼。一生中半辈子生活在海洋里,半辈子生活在江河中。鳗鲡是海里出生,江河里长大。每到秋天,成熟的鳗鲡就穿上银白色的婚装,作好了旅行产卵的准备。鳗鲡经过长途旅行,行程几千里,终于疲劳不堪地从江河漫游入海,到达产卵场,婚配产卵后生命也到尽头了。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或其他海区约四五百米深处的海底产卵。孵化后的鳗苗,又能成群结队地竞相逆流而上,游回江河内发育生长。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 总体来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 补偿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
* 影响生物出生率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 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2)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生物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减小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 生物能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作为确定时间,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线索。
2、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如过度放牧、植树造林
3、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间的作用 * 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1840年农业化学家J.Liebig1840年农业化学家J.Liebig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认为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并阐明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如一块土壤中
氮:可维持200千克产量 钾:可维持250千克产量 磷:可维持500千克产量
实【】际产量为200千克;若氮增加1倍,产量为350千克。* 因此他提出:
*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状态的营养元素‖。
*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 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 E.P.Odum:补充两点:
* 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高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1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1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一段时间的天数
D、总积温
12、为了减少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了一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与真菌相似,但毒性相对低的真菌,从而使该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是种间关系中的()
A、寄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捕食关系
1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外来因子
D、非生物因子
14、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50d
B、40d
C、30d
D、20d15、在长期人为培育生产环境中,各种大Et农作物也形成了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下列不属于其生活型特征的是()
A、顶端优势强
B、耐肥
C、抗病力弱
D、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
16、种群分布调查得分散度S2,若S2=0,即绝大多数样方的个体数稳定接近于平均数时,种群的分布为()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群集分布
D、成丛分布
17、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则其生态对策是()
A、对策
B、K对策
C、S对策
D、r对策
18、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的群落中,属于五级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
A、A>BD>E
B、A>B>C>D
C、A>BE
D、A>B19、鸟类试图把所有的雏鸟喂活。一旦出现食物短缺,亲鸟会集中喂养部分雏鸟,而放弃对另一部分雏鸟的喂养。亲鸟的这种育雏方式体现了生物的()
A、生殖对策灵活性
B、生殖对策延续性
C、生殖对策竞争性
D、生殖对策季节性
20、生态学根据生物类型可分为()
A、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B、分子生态学、细胞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C、陆地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D、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山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称为____。
22、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____。
23、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
24、根据数量稳定性、自然更新性以及人为再回收性等方面的差异,自然资源可分为___和可枯竭的自然资源两大类。
25、世界植被水平分布一般规律是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____以及热带的雨林。
26、高纬度地区恒温动物的身体住往比生活在低纬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____。
27、生态系统的两大部分是____和非生物环境(非生命部分)。
28、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配偶或家族,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种现象称为 ____。
29、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和____。
30、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____,使不同坡向的水热状况有较大差异。
31、生态学金字塔有能量金字塔、____和数量金字塔三种类型。
3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圈、水圈和____。
33、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____。
34、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____。
35、在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称为光____。
36、饶基耶尔划分生活型的最重要依据是____。
37、可持续发展遵守的三个原则是: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____
38、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____。
39、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这种植被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为植被分布的____。
40、成群分布的原因是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群居性和社会行为及___
基础生态学练习3
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蜜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
4、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A.寄生B.拟寄生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
6、雄鹿的叉角及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
A.竞争B.攻击C.性选择D.适应环境
7、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A)。A.社会性寄生B.偏害共生 C.偏利共生D.拟寄生
8、下面选项中属于种间相互作用的有(ABC)。A.竞争B.捕食C.寄生D.自相残杀
12、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C)。A.地衣B.菌根C.蜜蜂与月季D.珊瑚
14、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B)。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1、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聚群是(B)。A.种群B.群落C.有机整体D.生态系统
3、下列群落中属于共建种群落可能性最大的是(A)。
A.热带森林B.北方森林C.草原D.落叶林
5、群落中的“偶见种”可能是(C)。
A.优势种B.伴生种C.残遗种D.亚优势种
6、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7、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势种
8、若X=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则X是(B)。
A.多度B.频度C.密度D.优势度
9、Raunkiaer频度定律表明(A)。A.属于低级频度的种类通常较多 B.低频度种数目较高频度种数目少 C.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低 D.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高
10、物种频度从低到高分A、B、C、D、E五级,其中属于E级频度的种类往往是(A)。
A.优势种B.伴生种C.残遗种D.偶见种
12、某植物群落中,植物生长缓慢,分解速度慢,腐殖质积累多,群落分层不多,该群落应该是(A)。A.北方针叶林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雨林
13、群落交错区特征是(B)。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A)。
A.边缘效应B.协同进化 C.阿利氏原理D.岛屿效应
16、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B)。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17、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18、生态等值种是指(A)。
A.生态位相同或相似B.营养级相同 C.生态习性相同D.种群数量相同
19、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中Pi的意义是(B)。A.群落中的物种数
B.物种i占群落中个体数的比例 C.物种i的个体数
D.物种i在群落中的盖度 20、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可预测鸟类多样性,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A)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分层结构B.面积大小 C.是否落叶D.茂盛程度 30、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
37、按阮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1、原生演替属于(D)。A.快速演替B.中期演替 C.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
2、一些次生演替的群落恢复属于(AC)。A.快速演替B.中期演替 C.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
3、下列那些地段开始的演替是原生演替(B)。A.农田B.湖底C.森林D.草原
4、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5、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7、单元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
8、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2、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 基础生态练习2
1、种群是指(A)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2、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B)。A.黄山和峨眉山的全部啄木鸟 B.一株马尾松上的全部七星瓢虫 C.一块麦田里的全部昆虫 D.大兴安岭的全部松树
3、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B)A.牛B.珊瑚虫C.蛔虫D.青蛙
4、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
A.一群羊B.一窝小鸟C.一只鸡D.一棵松
5、判断:种群的生态密度明显比粗密度要大。(对)
6、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hm2黄鼠C.100个/hm2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7、为了估计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先从池塘中捞起50条鱼,挂上标志后放回池塘,数天后,再从塘中捕到这种鱼100条,其中有标志的有10条,在理想状态下,根据标志重捕法推测该池塘中共有这种鱼有多少条(D)。
A.1000 B.5000 C.100 D.500
8、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B)。A.均匀分布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D.带状分布
9、先锋植物在裸地上出现时,其空间格局常是(B)。A均匀型B随机型C聚集型D分散型
10、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11、判断:中国人口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人口的生理出生率高。(错)
12、出生率可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两种类型。
1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B)。
A.年龄结构图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D.年龄组成图
14、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5、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16、判断:动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而绘制的生命表。(错)
17、对于大象等体型较大、个数较少、寿命较长的物种来讲,不适合用(动态)生命表,而适合用(静态)生命表。
18、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
19、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环境容纳量)。
20、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21、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A.小于K/2B.等于K C.等于K/2D.大于K/2
22、dN/dt=r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23、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A.K/2 B.K C.K/4 D.K/3
24、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
25、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AD)。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
26、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B)。A.种群大发生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D.种群大爆发
26、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
A.大型有蹄类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D.蝗虫
27、种群的自动调节可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三类。
28、由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携带,将某种生物带人新的适宜栖息繁衍的地区,使其快速扩展,不利于原有物种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入侵。基础生态练习1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B.E.P.OdumC.A.G.Tansley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的)(野外的)(理论的)等。
1、“橘生淮北变成枳”阐述的是生态适应中的(趋异适应)适应。
2、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
4、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6、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D.大于500kg
7、同种乔林生于密森林中时其叶片比生于蔬林中时薄,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子在起主导作用(A)A.光照B.温度C.降水D.大气
8、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C)
A.气候驯化B.调节C.实验驯化D.适应
9、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
A.趋同适应B.竞争C.互利共生D.趋异适应
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
2、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3、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平衡点D.稳定点
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发育速率D.天数
6、范霍夫定律是指就变温动物而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外界温度上升,体温上升,生理过程加快,温度系数Q10是温度每升高(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
A.20℃B.5℃C.10℃D.15℃
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N为(B)A.平均温度B.发育所需天数 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8、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C)A.李比希定律B.阿伦法则 C.贝格曼法则D.谢尔福德定律
9、(B)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规律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10、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85~89和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A)解释。
A.Bergman规律B.Allen规律 C.Jordan规律D.Gause假说
11、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2、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
13、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A)
A.适应逆境B.提高生产力C.促进代谢D.推迟生育
14、大多数生物活动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
15、在夏至这一天,对于同一种植物,其在哪一个地区积累的干物质最少。(D)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新加坡
16、北方植物引种到南方不成功的原因是(多选)(BD)
A.冬季温度过高 B.秋、冬季日照太长 C.降水太多 D.夏季温度过高
17、光因子的基本要素包括(ABC)。A.光质B.光强C.光照时间D.光能
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2、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
3、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
5、水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主要是鱼类),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6、在淡水生活的鱼类,其渗透压一般属于(高渗)型。
7、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
8、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
9、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
10、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A.植物B.原生动物C.节肢动物D.微生物
11、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D)。
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