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1省份存款盘点优秀5篇

在GDP之外,资金总量,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往往也被作为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一般而言,资金总量越充足,也意味着地区的“吸金”能力更强。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31省份存款盘点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广东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 篇1

整体而言,各省份的本外币存款数据与经济体量有着高度相关性,GDP越高的省份,存款余额往往也更高。

2022年末,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一枝独秀,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达到32.24万亿元,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30万亿的省份。而GDP排名第二的省份江苏,存款数据为21.87万亿,位列全国第二。

北京市的存款余额直追江苏省,位列第三,但北京的GDP与江苏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反映出,存款余额数据除了反映地区的产业实力、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等之外,同时也很大程度取决于地区的定位与级别。

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其存款余额位列第五,仅与第四名浙江有小幅差距,而上海的GDP与浙江同样差距甚远。

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上海是全国金融机构最多的两大城市,这些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两地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分别为3.9万亿元和3.4万亿元,这已经相当于云南、黑龙江、贵州、吉林等省份的存款余额之和。

因此,金融机构众多的地区,尤其是拥有证券交易所的地区,在资金总量上往往有着较大优势,而除了虹吸资金之外,也能够更加有利地推动当地企业上市融资。

以广东省为例,除了有着全国最大的经济体量之外,广东还拥有深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等,2022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为3.3万亿,与北京、上海相差不远,而大幅超出江苏省的1.3万亿。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两地的总部经济发达,这亦是资金量雄厚的重要基础。2022年末,北京、上海的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达到了7.1万亿和7.3万亿,已经相当于安徽、福建等省份的总量存款余额。

浙江省的存款余额位居全国第四,位居GDP更靠前的山东省之前,且拉开了约5万亿元的差距。分部门来看,浙江和山东的住户存款分别为8.2万亿和8.5万亿,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两地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6456.8万人和10152.7万人,浙江仅约为山东省的63.6%,这也意味着,浙江的人均住户存款较高,佐证了浙江广为人知的“民富”实力。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项目下,浙江和山东分别为7.2万亿和4.2万亿,也反映了浙江非金融企业的实力。

再往后,诸多省份的存款余额在2022年迈上了新的台阶,四川、河北超过了10万亿,河南超过了9万亿,湖北、辽宁、安徽、福建超过了7万亿,湖南、陕西超过了6万亿,山西和江西则超过了5万亿。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各地较快的存款增速,包括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等存款数据位居前列的省份,其存款余额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速,且超过了全国同期增长10.8%的水平。

存定期存款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篇2

首先就是安全。衡量一款产品的安全性高低,主要看它本金的损失概率大小。而定期存款作为保本保息的产品,本金的损失可以说接近零。

之所以说是接近零而不是等于零,是因为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存了定期存款可能会让本金出现损失。比如银行破产后,不在存款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存款,又比如存款莫名失踪追不回来等等。

不管怎么说,定期存款出现本金损失的只是个别情况,只要是按照正规的流程存钱,并保管好个人的信息,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问题。定期存款的安全性,在各种理财方式中不说是最高的,也鲜有能超过它的。

其次,就是存取都很方便灵活。想要存定期存款,随便找一家银行就能存,随时都可以存,想存多少就存多少,而且有的银行通过银行自有的线上平台也能存。总之,存钱是比较方便的。

同样,想要把定期存款取出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不仅随时都可以取,而且定期存款也能支持异地或线上取。能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及时把钱取出来。

另外,定期存款还存在多种类型,比如按照存款的期限,可分为三个月到五年等6种类型,或者按照存取的方式有整存整取、整存零取等4种类型,并且还可以分别个人存款和机构存款。种类较多也就更灵活,可以很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再次,就是收益稳定。定期存款的利息是固定的,只要一存入,就知道到期的利息是多少了,所以收益非常稳定。

最后,就是定期存款的门槛较低,人人都能存得起。大部分的理财方式都在资金上设有一定门槛,有的门槛高有的门槛低。而定期存款就属于门槛低的一类,仅需50元以上就可以存了,基本上人人都能存得起不会把想存的人拒之门外。

存定期存款又有什么坏处呢? 篇3

首先,就是利息不高。存定期存款,基本上就是跟高收益无缘了,当下即便是利息最高的定期存款,利息估计也不会超过4%,最低的可能还不到1.5%。

其次,就是提前取出会损失大部分的利息。如今什么智能存款、周期付息存款都已经没有了,定期存款又回到它最初的样子,那就是只有存到期,才能拿到全部的利息。在没到期之前,任何时候取出都只按活期利率计息。

由于活期存款的利率比定期存款低很多,所以定期存款虽然随时都可以取出,但在没到期之前就把钱取出时,就会损失掉大部分的利息。

总的来说,存定期存款的好处还是比不好之处要更多一些。所以,定期存款在很多人中仍然受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京沪人均住户存款超过20万元 篇4

在存款数据中,住户存款与居民个人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地区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已披露住户存款数据的20余个省份中,从住户存款占总存款余额的比例来看,北京、上海、西藏占比低于30%,广东为35.2%,其他省份则均在40%以上,山西、河北、内蒙古和甘肃甚至达到了60%以上。这一方面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储蓄意愿、资产持有方式偏好,另一方面也受到不同地区经济活力的影响。

从地区住户存款总量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受到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有着充足的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从而拥有更高的住户存款。

以广东省为例,除了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之外,广东亦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其住户存款规模达到了11.4万亿元,高居全国之首。

但在人均住户存款指标中,广东在已披露数据的20余个省份中仅位列全国第七位,为9.01万元。不能忽视的是,广东仍然存在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部分地区的人民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人均住户存款高,并不一定绝对等同于人均财富多,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其资产往往以更多元的形式存在,存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整体而言,北京的人均住户存款高居榜首,达到了26.78万元,其次为上海的21.16万元,浙江以12.74万元领衔除直辖市外的其他省份,其次为江苏10.72万元,山西9.48万元,河北9.31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9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38万亿元。在不同类别的存款当中,住户存款增加的贡献最大。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住户存款的增长,增强了居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需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支撑。但另一方面需要看到的是,这一现象也意味着居民更倾向于持有现金的趋势,而相应地减少了消费与投资。从2022年全年的情况来看,疫情此起彼伏导致消费场景受限,理财收益不稳定,投资性消费减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趋弱,收入结构恶化等,皆是居民储蓄增加背后可能的原因。

从住房消费的角度观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

来自银行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6家国有大行的个人存款总余额约为62.34万亿元,较2021年年底增加5.20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增长是个人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2022年6月末,6家国有大行个人定期存款较2021年年底增加4.47万亿元,每一家的定期存款增速均在10%以上。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对比可知,2022年,住户存款的增速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2023年经济复苏的背景之下,扩内需变得至关重要,这其中主要包括消费和投资,超额储蓄的释放将成为今年消费复苏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如何真正促成居民消费乃至投资,并不能依靠简单的呼吁,而是要切实让居民恢复消费和投资信心,包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就业的信心,未来预期收入增长的信心等。

此外,对于居民部门而言,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高,但消费能力受到收入的制约,高收入群体持有超额储蓄规模大,但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从全国各省份的对比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均住户存款差距悬殊,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亦是促进扩内需的根本。

2022年31省份存款盘点 篇5

根据统计口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分为境内存款和境外存款,其中后者的份额较小,而前者一般又分为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存款以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作为对照,2021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这意味着,2022年新增居民储蓄对比上一年有了大幅增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全国31省份2022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情况,其中重点关注当中的住户存款情况。

在经济研究人士看来,受收入预期转弱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下滑,且居民部门减少了购房和理财等投资性支出,这是2022年居民部门超额储蓄的主要来源。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居民部门超额储蓄的合理释放,将成为今年中国经济扩内需的其中一个重要基础,但如何实现,依赖的是居民收入的增加,收入预期的修复以及收入结构的优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