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中的夏至是什么意思通用9篇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关于夏至节气的含义大家有深入了解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24节气中的夏至是什么意思通用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至是立夏的意思吗 篇1

不是

夏至代表夏天中间,昼最长夜最短的日子。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但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便是夏至之日,此时大约是公历每年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是夏季的中间点,将夏季一分为二,此时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也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这一天过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天开始是立夏还是夏至:立夏

1、从字面意思看立夏的“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表示夏天开始了,而夏至的”至“是极致、最高的意思,表示是夏季的中间点。

2、从气象学来看,入夏的标准定义为: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上,即为进入真正气象意义上的夏天,而立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但进入夏至后温度早在22℃以上了。

3、在天文学上,立夏自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百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度要节气;同时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夏至到来后,夜道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立夏到夏至有多少天:约45天

立夏到夏至中间还有两个节气,一个是小满,另一个芒种,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5-7日,立夏代表着告别春天,夏天即将来临,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距离夏至还有45天左右。

立夏热还是夏至热:夏至热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并不是说夏天就真的到了,其表示的是孟夏时节即将开始,也就是说春天就要结束了,而夏天也就要来临了,这个期间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左右,正是仲春和暮春的季节,此时温度还是忽冷忽热的,但到了夏至,温度逐渐升高,夏天真正来临,已经比较热了,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夏至是什么含义 篇2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国外关于夏至的史料记载

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古代巨石建筑遗址,即著名的巨石阵(Stonehenge)。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所以说这一史前文明也揭示了夏至这一天文现象。另外,巨石阵中有两块石头(现在的标号为94号和93号石)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向。

夏至是什么意思 篇3

我们都清楚老祖宗传承的二十四节气里的内容都是,通过观察气候条件总结出来的,在命名方法上也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么节气夏至里的“夏”顾名思义就是夏天的意思,那么另一个字“至”代表了什么?

一年四季通常我们都是从时间上来判断季节上的变化的,但是古人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时间上无法对应实际的气候,古人便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详细的通过气候来划分时节,所以夏至是气候上夏天的真正到来。

夏至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时,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这个时节,除了注意消暑解渴外,情绪上应该尽量平静,不应大悲大喜,饮食上还是要尽量清淡,少食用煎炒油炸的食物。同时注意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瓜果蔬菜也是如此。因此,此时的瓜果蔬菜要特别注意护理,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期。

“夏至”风俗活动: 篇4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细水长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吃狗肉: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而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可以增强抵抗力。在民间俗语有云: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节气的含义 篇5

夏至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2]

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一些习俗,不过不同地区的习俗还是会有所不同的。

夏至是什么意思 篇6

夏至不是夏天开始的意思,“夏”代表夏天这是没错的,但是“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乃极也。大白话就是最,夏至的意思是夏季白天最长对的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的由来夏至节气吃什么 篇7

夏至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

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此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夏至是什么意思 篇8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的由来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夏至时节气候特点

1、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2、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3、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习俗谚语 篇9

1、夏至不雨天要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