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核参考者的知识才能。大家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通用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轫(rèn)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的创作者,用理性和人性的准绳,表达了对荒谬年代的质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摈(bìn)弃,开拓了现代诗的新天地。
B.钱先生僻居桂省,远离京沪经济重镇或文化锁钥(yuè),想另辟蹊径发掘第一手史料,委(wēi)实不容易,但他能及时整合最新史料并提出自己的预判。
C.薄薄(báo)的刀刃将书页徐徐划开,伴随着“嘶嘶”的裁纸声,如水面荡舟船桨划过留下涟漪,暗香袭人般愉悦,不免有几份追蹑(niè)先贤雅士的流韵。
D.蔓延过耳朵的浓密长发,透着超群拔俗;黑框眼镜与儒雅的谈吐相称(chèn);身材虽不魁梧,但显然也属于力能扛(káng)鼎的那种,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些综艺节目的普及和推广,把大量观众转化为此类游戏的爱好者,新的线下娱乐需求也催生出大量实体门店,成为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成功案例。
B.大跨空间结构一般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多运用于机场、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C.根据调查显示,一些校园小卖部变成“生意场”,主要销售学生喜欢的“垃圾食品”,有的还销售“三无”产品,这对学生健康无疑会造成不良影响。
D.每到夏季,供电公司工会为电力巡线人员配备了防暑降温个人防护包,内装清凉油、藿香正气水和防蚊喷雾等祛暑药品,并在施工现场配备应急药物。
3.依据文意,补全下面一段散文的空缺处,其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强者,一旦泄漏人性软弱的一面,______,实在已足粪土王侯。(方瑜《项羽——超级巨星》
①在如此巨力之前
②此所以当时帐中诸将皆泣,“莫能仰视”
③项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
④其震撼人心的巨力,实难抵御
⑤凡人不由得会畏惧震怖,心魂无主
A.④①⑤②③B.④②③⑤①C.⑤①②③④D.⑤②④①③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仅就已读过的一些扶贫文学作品,(甲)我发现缺少几个内容,一是对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历史原因缺少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农村贫困的现实状况缺少入骨刻画,三是对减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缺少严肃批判。这恰恰是我个人最希望看到的。无数文学史经验表明,这类题材谁最终能够在历史上站住脚,谁不会被时间的河流带走,往往取决于这些方面。现实却是,多数主题文学急功近利,而过于直奔主题的文学,往往沦为我称之为的“抚摸文学”。(乙)由此形成顺应主流导向易、做出独立前瞻的判断难,表达与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同的声音则难上加难的“主题文学”普遍现象(哪怕是“小骂大帮忙”的声音)。
当然我知道,不是书写者不懂得这些规律和这样浅显的道理,而是外部环境或许还有某些欠缺,一些作家也还缺乏足够的准备,这既包括思想修养、艺术修为和知识结构的准备,也包括生活阅历、人生智慧和文学技术的准备,虽然也有缺乏“修辞立其诚”的责任情怀和担当勇气,有的还可能有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等各种因素。总之,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丙)相当数量的扶贫文学作品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相当数量的作家都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有意无意做了一些贫困村庄房屋外墙的粉饰者,做了一个时代的矫情者、装睡者。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亟需用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
4.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B.急功近利C.虽然D.亟需
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后面题目。
(1)标题里的“这么一种人”具体指生活中哪一类人?
(2)简析这幅漫画的创意。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戏剧传统在根本上是一种诗学。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探索,是西方戏剧传统诞生之初的重要命题,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命题。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复仇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环节,但是全剧最后归结到一点,讨论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哈姆雷特》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它传达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追问,是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的纠结和思考。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话剧为何难以成诗?中国现代话剧发生的根本动机与五四时期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为启蒙所用、为中国社会变革所用,这也就注定了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不是对宇宙的探索和对命运的追问。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话剧,更多是对现实人生的探讨,而少了一份诗的色彩。拿胡适来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一部问题剧,反映的是五四“女性解放”的社会问题,他身体力行所推举的“易卜生主义”,“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
到了老舍这里,从《龙须沟》到《茶馆》,老舍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通过一条龙须沟、一个茶馆,串联起几个阶段的历史横截面。这是一种小说式的话剧,这种话剧是独属于老舍自己的,而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话剧创作的突破。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郭沫若,郭沫若的剧,看上去是最接近诗的,我们今天也常常用“诗剧合一”来形容他的史剧创作特点。但诗在郭沫若的剧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的澎湃,一种情绪的偾张、一种抒情的形式。抒情确实是诗的一种表现手法,但诗的本质不是抒情。诗的本质不仅不是抒情,也不是传奇性色彩,更不是忧伤的情调,诗的本质根本上应该是对宇宙未知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中最接近诗的。诗不是曹禺剧作的外形,也不是他抒情的手法,更不是为戏剧场景编制的氛围,而是贯穿于他整个戏剧创作的根本内核。“五四”初期,从胡适开始,提倡的都是问题剧,但深受传统京剧影响的曹禺,却对于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京剧是写意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诗的艺术。传统的京剧,从来讲究的都是一种心领神会。什么动作是骑马、什么动作是坐轿、什么动作是上楼、什么动作是开窗,表演者也早与观众达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默契。走一个圆场,就是行走了千里之遥;甩一面帅旗,背后站着的就是千军万马。
“一桌两椅”的舞台局限非但没有限制住京剧的表达空间,反而滋生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诗意表达。曹禺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的精髓,他对戏剧冲突的设计、对潜台词的运用、对剧本虚实的处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源于他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同时,曹禺对西方戏剧本源的把握,让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转型。曹禺剧作从一开始就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人的命运。他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一部一个风格,很难概括,如果要用一个东西来统摄的话,那就是命运冲突构成了这几部剧作的核心本质,对命运的探讨生成了曹禺剧作的诗意。
当《雷雨》面世,几乎所有评论者、读者和编导演都认为这是一部暴露上层社会大家庭罪恶的社会问题剧时,曹禺却说自己的《雷雨》是一首诗;当曹禺写出了比《雷雨》更现实的《日出》时,叶圣陶说《日出》“其实也是诗”;当大多数人都在批判曹禺的《原野》是走进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唐弢说:“‘原野’这个名词意味着多么广阔、多么辽廓、多么厚实的发人深思的含义呵!”所有这些说法都指向一个本质所在,那就是曹禺的剧作是诗的,而不只是剧的。
(摘自刘勇《从戏剧冲突到命运冲突——曹禺剧作的诗性生成》)
7.下列对材料中“西方戏剧”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戏剧的发展,并不全是依靠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也有哲学家的功劳,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诗学。
B.西方戏剧与哲学是结合紧密的,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探索,促使观众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进行思考。
C.西方戏剧影响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让中国现代话剧既探讨现实人生更关注宇宙的探索和人命运的探索。
D.西方戏剧不注重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更关心人类命运的走向和深层追问,从而形成一种诗学的戏剧传统。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话剧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为启蒙所用、为中国社会变革所用,这也造成中国的话剧难以成诗。
B.老舍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但很难说是对中国话剧创作的突破。
C.曹禺的剧本创作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的精髓,更是精准把握西方戏剧的本源,从而使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转型。
D.大多数人批判《原野》在写曹禺不熟悉的领域,而唐弢则认为《原野》和曹禺原先的剧作一样,不仅是剧的,更是诗的。
9.根据材料,阐述“《雷雨》是一首诗”的两条理由。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风景如画(节选)
雷默
没想到一下火车,麻烦就开始了。出站后是一个广场,我远远地认出了浩明,他站在一个喷泉水池的旁边,起初他还没从密集的人流里发现我们,站在那里有些茫然,我冲他挥手,跟着大叫了一声,他就笑了,一路小跑。上来替我们拎行李。
紧接着,他跟我母亲和爱人打招呼,大概因为我的关系,他很快卸去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在他弯下腰提行李箱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他一眼,刚好撞上了他打量我的目光。一瞬间,我们都觉得有些许尴尬。
母亲示意我们慢点走,我们在喷泉水池边停了下来,浩明问是不是晕车了。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盒香烟,递了一支给我。我承认,那一瞬间很尴尬。一句话都没说,也说不出口,我就把香烟挡了回去。浩明不相信似的看着我说,你以前不是抽烟的吗?我站在那里,心里开始慌乱。
我母亲大概也有一瞬间产生了怀疑,不过她马上回过神来,跟浩明解释说,他是不抽烟的,这点我知道。浩明就把烟收了回去,因为我不抽,他也有点不好意思,本来想自已点一支,放到嘴边,又装回了盒子。
安排了我母亲和爱人在山庄住下,我和浩明来到了宾馆的大堂,他再次把香烟递给了我,那一刻,我很矛盾,到底该不该接呢?我明白接了之后,往后的几天,浩明在母亲面前又给我递香烟,我横下心说,真不抽了,已经很多年不抽了。
浩明问我,那是你自己的妈还是丈母娘?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感觉受到了些许委屈,我说,是我妈。浩明满不在乎地说,自己妈妈,有什么关系?抽一支抽一支。
我最终还是坚决地拒绝了。为了让浩明信服,我还编了一个不动声色的谎言。我说,本来是抽的,前几年,单位组织体检,拍片出来肺里有小结节,虽然没什么事,但医生说最好别抽。还有,一到天凉下来,或者感冒,我就咳得停不下来,感觉再咳下去,身体会散架成一堆零件。最终促使我下决心不抽烟的是单位一个老同事被检查出了肺癌,他也是多年的老烟鬼,身边有活生生的例子,心理威慑力一下子就放大了。
浩明笑了起来,他说,不抽烟对身体肯定有好处,人到中年了,也该考虑保养了。
那天中午,我们在一个叫牡丹园的农家乐餐馆吃饭,那是一个破败得有些荒凉的地方,里面一长溜的石头屋子,爬山虎爬满了墙壁和天花板。浩明跟我们介绍说,这里本来是一个企业老总经营的,他的企业破产了,人也不知去向,这里的老板刚刚接手过来,平时只接受预约订餐,不对外开放。
我一个人去了那一长溜的石头屋,石头屋的前面是一个露天的游泳池,我看到里面剩了些死水,只有漫过脚背的量,日复一日地经受着太阳的晒烤,蒸发之后,水的边沿结了一层岩石风化般的污垢。
我回头看了一下,只有我一个人,遥远的地方传来人声,听上去挺陌生的。我突然摸到了口袋中的那盒香烟,手心里竟然冒汗了。我走到了角落里,点了一支香烟,大概是三天没抽的缘故,抽了两口,感觉到有点头晕。
抽烟的过程中,我一直竖起耳朵,听着屋外的动静,说实话,我从来没这么紧张过,宁静的氛围,心跳声大得像面鼓。
我万万没想到,浩明像幽灵一样出现在了门口,通过拆了窗户的墙,他先呵呵地笑了一声说,原来你真在这里啊。我的香烟就掉到了地上,我快步迎了出去,想把他挡在门外,但他已经一脚跨了进来。他看到了掉在地上的香烟,我已经忘记把它踩在脚下了。
那情形我终生难忘,我看到浩明的脸上表情诡异,他眯了眯眼睛,侧过身去,大概想往外走,突然又记起是来叫我吃饭的,停下来,又折返回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吃饭去,吃饭去。我感到肩膀沉了一下,那时候,我想解释,可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去的路上,浩明一句话也没说,我也一句话没说。我始终在想,浩明这时候是不是琢磨着,我为什么要隐瞒抽烟这件事?同学之间,最好的兄弟之间,有什么不能坦白的呢?我已经一再地声明自己不抽烟了,这么做不是很虚伪吗?
十多年的兄弟可能要完结了,这让我懊恼不已。快进餐厅的时候,我停了下来,浩明向前走了几步,也停了下来,他很不解地看着我。我叫了一声他的名字,浩明问我有什么事,我摇摇头说,没事了。
吃完饭后回山庄,母亲告诉我她想回去了。第二天,浩明来送我们,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月台,临上火车的一刻,他把一只黑色的包裹塞到了我手里,我想还回去,列车检票员催着我们上火车,说火车快开了。我只好回头跟他说,快点来西北,我带你去看沙漠。我看到了浩明红通通的眼神,像牛的眼神,善良,又有点让人心疼。
那只包裹里放了一些海鲜干货,还有一条香烟!
看到香烟的时候,我母亲叫了起来,她说你同学怎么知道你爹抽烟的?母亲又开始了喋喋不休的唠叨,她说,你这同学太通人情世故,天底下,这样的后生很少。
回西北后,我把香烟给了父亲,交给父亲的时候,我看到了他被香烟熏黄的手指,他很高兴,咧嘴一笑,牙齿也是全黑的。从那一刻开始,我下定决心,开始戒烟。
(选自雷默小说集《追火车的人》,有改动)
10.理解下面两句的加点词语。
(1)一瞬间,我们都觉得有些许尴尬。
(2)我承认,那一瞬间很尴尬。
11.赏析画横线段的描写特色。
12.分析小说哪些内容体现浩明“通人情世故”。
13.作家雷默往往能够“呈现普通事件背后隐藏的真实”,请探究本小说“隐藏”了怎样的“真实”。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清)刘曾
夫楼胡以“春秋”名也?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书也。
若汉自灵、献守府,无异东迁,而当时汉统在蜀,我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汉阴之西北隅,秦、晋诸君子建夫子庙,面江背湖,创开巨丽,后起危楼,宏模壮规,与晴川、黄鹤二楼,鼎峙相望,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楼也。
嗟乎!《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当其时,笔削独断,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而《公》《谷》《左》胡仅得其貌焉者也?我夫子以布衣起戎行,抢攘于金戈铁马之间,而讨贼大义,如揭日月,东鲁心传,若合符节。是岂必斤斤焉取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如经生家占毕穷年,皓首一室,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也耶?则夫子所读之书,必谓《春秋》也。然因之重有慨矣。
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如当日周德虽衰,而鲁有仲尼;汉祚虽微,而蜀有夫子。乃一则坐老洙、泗,而东周之志,托诸空言;一则固守弹丸,而歼吴灭魏,竟成遗憾。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亦何遭遇之穷如是耶!
今试登楼而望,彼武昌夏口之间,月明星稀,横槊而赋者,犹有存焉者乎?东指吴会,彼楼船铁锁,拥三世之业而据长江之险者,犹有存焉者乎?于乎!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吾愿登斯楼者,无徒咏汉阳芳草与晴川黄鹤,同作眺览嬉游之想,盖所以作忠臣义士之气,而非以供骚人墨士之娱。此春秋楼之所以有记也。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 肖:刻画
B.笔削独断 削:删除
C.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 赞:夸奖
D.汉祚虽微 祚:福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托《春秋》以见志 能以足音辨人
B.搜遗迹于往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然因之重有慨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今试登楼而望 吾尝跂而望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不凡,第一句对此楼命名为“春秋楼”发出疑问,既扣住标题,又便于下文展开议论,起到一石二鸟之功。
B.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保存蜀国的真正目的是借此保存汉朝血统,而这也是《春秋》的忠义精神体现。
C.经学专家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而应该遵循《春秋》的纲常去发掘。
D.文章虽题为“记”,实际上以“议”为主,议中有史实,议中有见识,议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读来顿生无限感慨。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铜 台 湮 销 吴 宫 草 埋 亦 知 数 千 百 年 后 摩 荡 日 月 倚 仗 乾 坤 巍 巍 然 与 鲁 之 东 山 遥 峙 而 有 此 春 秋 楼 者 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
(2)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初)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①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①更,又。
19.本元曲里“黄钟”指______,“人月圆”指______。
20.元曲一般都比较直白,而本小令却非常委婉。请简要说明此曲“委婉”的特点。
八、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1.下面两句加点词在文章中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1)期已久矣 期:______
(2)期可已矣 期:______
22.结合材料简析孔子“三年之丧”的现实意义。
九、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________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十、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
一种灵魂做的是“加法”。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委实”的“委”应读作“wěi”;
C.“几份”的“份”应写作“分”;
D.“力能扛鼎”的“扛”应读作“gāng”;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通过这些综艺节目的普及和推广,把……”缺主语(介词掩盖主语),把“通过”放置“普及”前或者直接删除“通过”;
C.结构混乱,“根据调查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删除一个;
D.不合逻辑,分类不当,应为“内装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祛暑药品和防蚊喷雾”。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上句“一个强者,一旦泄漏人性软弱的一面”可知,是在讲“强者”泄漏他的力量,所以“强者的力量”是巨大的,难以抵御的,所以后面紧跟④;那么在这样强大的力量面前,凡人又是怎样的呢?所以④后面应该是①⑤;由最后一句“实在已足粪土王侯”可知,已足粪土王侯的应该是“项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所以③排在最后。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④①⑤②③。故选A。
4.C
5.B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表明”,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显示出。语境说“无数文学史经验”显示出“这类题材谁最终能够在历史上站住脚,谁不会被时间的河流带走,往往取决于这些方面”,使用正确。
B.“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语境说现实中多数主题文学急于求成,使用正确。
C.“虽然”,转折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由语境“一些作家也还缺乏足够的准备……也有缺乏‘修辞立其诚’的责任情怀和担当勇气……有的还可能有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等各种因素”,前后都是“缺乏……”,不存在转折关系,所以“虽然”使用错误,应改为“当然”。
D.“亟需”,急切需要。语境是说急切需要用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使用正确。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乙处括号中内容的位置不当,括号中内容“哪怕是‘小骂大帮忙’的声音”是对“表达与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同的声音”的解说,所以应放在“表达与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同的声音”的后面。故选B。
6.(1)当面夸赞、背后下刀,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小人。(意思相近即可)
(2)画面简洁:用手势来暗示夸赞、指责、下毒手三种情况,“分层”清晰;“配文”明了,用文字清晰表明三阶段,显得明白。(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7.D
8.B
9.(1)内容上,《雷雨》突出命运冲突,拉开了与社会问题剧的距离。(2)《雷雨》运用象征手法,用环境渲染人物命运。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D.“西方戏剧不注重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错误,曲解文艺,原文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而不是“不注重”。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但很难说是对中国话剧创作的突破”错误,曲解原意,原文是“中国的话剧为何难以成诗……这是一种小说式的话剧,这种话剧是独属于老舍自己的,而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话剧创作的突破”,“更广泛意义”指的是诗性。
10.(1)两人不再默契,毕业后长时间没有见面的陌生感。(2)描写出“我”接不接香烟的窘境;“我”在母亲面前不抽烟,而浩明不知情。
11.(1)以事写人,写出“我”偷偷抽烟被浩明遇见时而匆忙掩饰的心理。(2)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的方法。
12.(1)来车站接送(尤其是接“我”时,母亲停下来了,他问是不是晕车),说明他会关心人。(2)精心安排我们住在“山庄”,方便我们体察江南人情世故;吃饭时找“不对外开放”的饭店,侧面暗示人脉广泛。(3)“我”偷偷抽烟,浩明“看破不点破”。(4)送赠别礼物,有特色产品和香烟(母亲误解,认为我不抽烟,烟是送给父亲的时候,让母亲以为浩明细心)。
13.(1)情感真实。小说在“抽不抽烟”这个话题上展开故事,浩明一直坦诚,而我则躲躲闪闪,从而展示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2)主题真实。小说颇具问题意识,以小见大,涉及“信任与谎言”这个大话题。(3)生活真实。“我”最后戒烟居然不是因为感受到浩明的痛苦而是看到父亲不雅的牙齿,把日常性与荒诞性结合起来。(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真实”的理由,言之成理也可)
14.C
15.B
16.C
17.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
18.(1)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
(2)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能赞一词”意思是“不能添加一句话”,“赞”可以联系成语“不赞一词”,“赞”意思是“添加”。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于”都是介词,“在”“从”。
A.“以”,连词,“来”;/介词,“用”“凭借”。
C.“之”,代词“它”;/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修饰“地”。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错误,作者并没有判断“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这种做法的对错,“《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与汉学家无关。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铜台湮销”和“吴宫草埋”都是主谓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摩荡日月”和“倚仗乾坤”都是动宾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
从句子内容及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而”是连词,表承接,先是说“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然后“有此春秋楼者乎”,二者内容各自独立,且前一句谓语是“峙”,“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都做“峙”的状语,后一句的谓语是“有”,宾语是“此春秋楼”,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所以“遥峙”和“而”之间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第一句中,“生”,滋生;“穷”,使动用法,使……困厄;“数”,命数,命运。
第二句中,“岂”,难道;“所以”,用来……的;“位置”,古今异义,安置;“独有”,只有;“杏坛”,教育界。
参考译文:
楼为什么用“春秋”来命名呢?考据《春秋》是鲁国历史,东周以来,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先圣孔子担心年代久远君臣大义不能阐明,不得已用尊崇鲁国的方式来尊崇周王朝,借助《春秋》来表达心志,这就是有“春秋”这本书的原因。
像汉代从汉灵帝、汉献帝以来能保守先王的府藏,不以向东迁都为异,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想要用保存蜀国的方式来保存汉朝血统,记述《春秋》的志向,而这也是有“春秋”之人的原因。
汉水南边的西北角,秦晋的君子在那里建夫子庙,面朝大江,背对湖水,开阔美好,后边建起高楼,规模宏伟壮丽,和晴川楼、黄鹤楼形成三方对立之势,在上面刻上夫子读《春秋》的画像,这就是有“春秋”这座楼的原因。
唉!《春秋》这本书是万世的道德标准。当创作之时,删改决断,就是像子游、子夏那样有文学才华的人也不能添加一词,《公》《谷》《左》怎么能够得其全貌?关夫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起自行伍之间,在战争之中忙忙碌碌,讨伐贼子的节义像日月运行一样光明,与孔子的想法完全吻合。难道一定要像经学专家那样穷其一生,钻研经典到老,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夫子所读的书籍一定是《春秋》,然而对此我还有感慨啊。
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就像当初周王朝虽然衰微,但是鲁国有孔子;汉朝虽然衰微,但是蜀国有关夫子。但是一个老于洙水泗水,东周之志只能寄托于文词议论;一个固守弹丸之地,歼吴灭魏的志向最终成了遗憾。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为什么遭遇的困窘像这样!
现在试着登楼远望,那武昌夏口之间,月命星稀,横握长矛作赋之人还在吗?向东指向吴会之间,那楼船铁锁,拥有三代功业占据长江天险的人还在吗?唉!铜雀台已经湮灭不在,吴宫已被荒草埋没,也同样知道几千几百年后,振荡日月,仗恃乾坤,高大巍然和鲁国的东山遥相对峙的还有这春秋楼吗?我希望登上这座楼的人,不要只吟诵感叹汉阳芳草和晴川黄河,一同抒发观赏游玩的想法,能够用来抒发忠臣义士的志气,不仅仅来供文人墨客的娱乐。这就是我创作这篇春秋楼记的原因。
19. 宫调名 曲牌名
20.(1)借景抒情。运用“远岫”“长松”意象,包含移居东园的喜爱,也包含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2)衬托。选择“醒来、醉后”典型场景来暗示闲适情感(看似闲适的忧郁)。
(3)用词古雅不俗,不口语化,如“重冈”“远岫”。
(4)含蓄。第一句饱含了诗人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岗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最后一句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却是一腔酸楚、满腹忧郁。
21. 为期 一年
22.(1)丧期应该态度诚恳,心有挂念,即“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2)现代生活快节奏,是否“三年”因人而异;关键是父母活着时回馈父母的“三年之爱”。
参考译文:
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23.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虱群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有删节)
4、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称心如意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由是:从此
C.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从容:漫不经心
D.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属文:写文章
5、对文中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B.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C.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D. 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他任性不羁,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
B. 籍文思敏捷。一次,公卿大臣派阮籍写一篇文书劝晋文帝当仁不让。阮籍酒醉忘记写了。拿文书的人到他府上,见他正趴在几案上醉眠,告知来意。阮籍就在几案上用手指画字,来者写下来。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
C. 阮籍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的弟弟嵇康,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很高兴,以青眼对之。
D. 也有名士不尊重阮籍。他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术。孙登都不答话。阮籍于是长啸而叹,悻悻而归。到了半山腰,听到孙登以啸声讥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3分)
(2)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3分)
(3)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两个小题。
霜天晓角梅 [宋]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②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①赖是:亏得是,好在。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
(8)“千霜万雪”中“千”、“万”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答:
(9)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0、名篇名句默写(13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论: , 。”
(3)晏殊《浣溪沙》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遇的词句是:“ , ”。
4、 《逍遥游》 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5、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 子是:
“ ,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将月亮人格化,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 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 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 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的情景,已有踏雪赏梅的意境,作用是统领全文,突出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的坚韧和对外婆的怀念。
D. 文章第⑥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 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4)作者第⑨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12、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
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补充材料)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 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 发展状况。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5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4)黄炎培的崇高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第 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共5小题)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山盟乐队主唱呼斯楞单飞的消息被炒得 ,面对各种议论及误解,甚至是兄弟间的误解,呼斯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②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③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
④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
A. 纷纷扬扬 总算 徜徉 充溢
B.沸沸扬扬 总算 徘徊 充溢
C.沸沸扬扬 终于 徘徊 充斥
D. 纷纷扬扬 终于 徜徉 充斥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7日,全国25个省(区、市)已公布了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14153元排名榜首,甘肃增幅全国最高。
B. 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C. 昨天,中国驻尼泊尔使馆介绍,目前约有 2000多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仍有400名中国游客在加德满都机场等待离开,更多人员正在从各地前往机场。
D. 郑文丹说,“高姐”除了要掌握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掌握英、日、法甚至手语等多语种,以方便为高铁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15、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北平是清静的, 。
(1) 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
(2) 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
(3)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4) 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5) 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6) 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
A.(1)(4)(2)(3)(5)(6)
B.(1)(3)(6)(5)(4)(2)
C.(4)(2)(5)(1)(6)(3)
D.(4)(2)(3)(5)(6)(1)
16、请根据上下文,将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处。(只填字母)(5分)
老板问面试生:您认为顾客到商店里来是想要买什么?”面试生 说:当然是来买商品。”老板反驳道:“假如我现在想买一双中国的圆口布鞋,你是不是要到中国去批发一些回来呢?”面试生语塞。老板接着说:“顾客要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需求。走进鞋店的顾客(1)( ); 走进花店的顾客,(2)( );走进酒店的顾客,(3)( );走进旅店的顾客, (4)( ) ;而走进书店的顾客,(5)( )”
A.他们需求的是心情的舒畅或浪漫
B.他们需求的是尽情的兴奋和快乐
C.他们需求的是一种舒适和美观
D.他们需求的是休息的安逸和温馨
E.他们需求的是精神的充实和宁静
17、请概括说明本套语文试卷的考试结构和内容。(一百字左右)。(6分)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失败了。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张开翅膀飞翔吧。”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冲向天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答案
1.C(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
2.D (A“也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
3.A (B“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
4、 B由是:因此
5、 B 6. D(孙登不是讥笑他,而是以啸声相交流)
7、(1) 阮籍于是以有病为由推辞,躲在乡下。一年多曹爽就被杀了。人们佩服阮籍有远见。(屏:躲。诛:被杀。句意1分)
(2) 不过问世事。虽然不再担任从给事中郎。却经常在晋文帝府中作客。宴会一定参加(去:离职,不再担任。恒:常。与:参加。句意1分)
(3) 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送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设的吗?”(归宁:出嫁女儿回娘家探亲。相:偏指一方,她。句意1分)
译文:
阮籍相貌出众,志气远大,卓尔不群,率性而为,不受羁绊。但是喜怒不形于色。有时关起门来读书,几个月不出来。有时登临山水,整日不记得回来。博览群书,尤其钟爱《庄子》、《老子》。嗜好喝酒。会放声长啸。擅长弹琴。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忽然之间超然物外、旁若无人。人们大多认为他痴。只有族兄阮文业经常叹服他,认为胜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阮籍与众不同。到曹爽辅助皇帝统治,召阮籍做参军。阮籍以有病为由推辞,躲在乡下。一年多曹爽就被杀了。人们佩服阮籍有远见。宣帝做太傅的时候,任命阮籍做从事中郎。到皇帝去世。又做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阮籍本来有安邦济世的志向。处于魏朝、晋朝这个时候,天下多变动。名士少有能全生养年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经常喝醉酒。晋文帝开始想为晋武帝向阮籍提亲。阮籍连续醉了六十日。没法说,就算了。到晋文帝辅助皇帝统治的时候,阮籍曾经轻描淡写地向晋文帝说:“我以前曾经到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晋文帝很高兴。立即封阮籍做东平相。阮籍骑驴到东平郡,拆了郡府围墙,使郡府能看见外面,外面也能看见郡府。精简法令。一旬就回来了。晋文帝任命阮籍做大将军从事中郎。有一次,执掌审判的官员说有儿子杀母亲的案件。阮籍说:“嘻!杀父亲还说得过去,竟然至于杀母亲吗!”在座的人怪他失言。晋文帝说:“杀父亲是天下最罪大恶极的。而你认为说得过去吗?”阮籍说:“禽兽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杀父亲,和禽兽同类。杀母亲,禽兽不如!”大家才心悦诚服。
阮籍听说步兵厨军营的人擅长酿酒。有储藏的酒三百斛。于是请求做步兵校尉。不过问世事。虽然不再担任从给事中郎。却经常在晋文帝府中作客。宴会一定参加。晋文帝推辞做皇帝的时候,公卿大臣要劝晋文帝当仁不让。派阮籍写文书。阮籍酒醉忘记写了。公卿大臣派人到阮籍府上,要拿文书。见阮籍正趴在几案上醉眠。来者告知来意。阮籍就在几案上用手指画字,来者写下来。没有任何改动,文辞非常有气势。人们很欣赏。
阮籍又会翻白眼。见到世俗遵循礼法的人,翻白眼看他。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不高兴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于是带上酒,拿着琴,来拜访。阮籍很高兴,才见到青眼。因此,遵循礼法的人痛恨他,象仇人一样。但是晋文帝常常保护他。
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送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设的吗?”邻居少妇长得漂亮。在店铺卖酒。阮籍常常到少妇那喝酒。醉了就躺在少妇身边。阮籍不觉得有什么要避嫌的。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什么。有户军人的女儿有才华也漂亮,没出嫁就去世了。阮籍不认识她父亲、兄长,却径直前去吊唁。哭够了才回家。他外表坦荡,品性真诚,所作所为都是这个样子。有时自己驾车,想去哪就去哪,不走正路,车没法走了,便痛哭返回。曾经登上广武,望楚汉争战的地方,叹息说:“当时没有英雄,让小子成名了。”登武牢山,望着京城叹息。于是作《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天阮籍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阮籍会写文章。开始的时候没有留下文字。作咏怀诗八十多篇。世人重视。著有《达庄论》,阐述无为的可贵。文章大多没有记录下来。阮籍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和孙登探讨长生、神仙、道气的法术。孙登都不答话。阮籍于是长啸,走了。到了半山腰,听到有象鸾凤一样的声音在岩谷响起,原来是孙登的啸声。阮籍于是回去写了《大人先生传》。大意是:“世间所谓的君子,遵循礼法进行修养、行事。手执圭璧,一丝不苟。走一步路也要中规中矩。一举一动都想成为人家的榜样,一言一辞都想成为法则。年少的时候在乡间有声誉,长大了在邻国也知名。志向高到想做朝廷三公,至少也要做个州牧。偏偏不见一群虱子在裤衩里,逃到深深的布缝中,藏到坏棉絮里,自认为是很好的住处。一举一动都不敢离开衣缝和裤裆,自认为遵守了规矩。而当大火烧山,城池被烧毁,这群虱子在裤衩中也出不来。君子处身在世界上,和虱子在裤衩中有什么不同?”这也是阮籍的品性、思想的表现。
8、 ①“千”“万”两个简单的数词却极力写出了霜雪降次多,范围广,分量重,来势猛;(2分)②为表现梅花的品质作了很好的衬托。(2分)
9、①词的上片写梅花受尽寒冬折磨,不畏霜雪,不怕角声之哀怨,凛然开放,表现出梅花的铁骨铮铮,坚贞不屈。②下片写梅花清洁得一尘不染,只与一轮朦胧素月为伴,不愿与凡卉争胜,极力地勾勒出了梅花清白、清高、超凡脱俗的个性。(5分)
10、(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1、(1)A、D (A.小时还不懂踏雪寻梅的意境。开头不能统领全文。作用是为了衬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D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说法有误,主要是通过这些与梅有关的作品中体现的乡愁来衬托我对故乡的思念。 )
(2)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围绕着“梅花,另一种乡愁”来展开(结构1分)。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我儿时摘梅唱梅歌,识画中梅;童年时外婆纺线织布,在我的衣服上绣梅;我学会识文断字后读书中梅;我离开故乡后赏梅寄托乡愁。(内容2分)点出主题,梅花寄托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和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思念之情。(主题2分)
(3)这句话写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 后,在梅花山赏梅时,由眼前的梅花想起童年外婆月夜辛勤织布的情景,(内容2分)用了比拟(或炼字),写梅“漾出”“织进”形象生动,又以联想,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将深情融于画意,由眼前梅表达对外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手法2分写出一种即可,感情2分)
(4)①作者定居南京后,看到梅花有亲切感,梅花如同他乡故知,勾起心底的记忆,慰藉心灵。(解释句意,1分)②作者从儿时到离开故乡前,在雪地里吟唱梅花诗,与外公在老屋画梅花、赏梅画,与织棉纺纱的外婆相依为命,梅花贯穿儿时生活,烙印入心。离乡后,赏梅时就会想起与梅花有关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乡的人与事。梅花如同亲人、故乡一样,亲切可感。(结合文本,1分)③梅花是作者遥寄思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的浓浓思念之情。(个人见解,引出生活体验,2分)④联系现实生活或者阅读体验。(2分)
12、(1)A D解析:( B.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C强加因果:E.“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答对2点得4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5分)
(3)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4)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6分)
13.B。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或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14、 A 。B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杂糅;C前后矛盾,应为“目前约有2000名中国游客已经平安回国”;D手语不是与英、日、法语相并列的一种语种。改为“还要掌握英、日、法等多语种甚至手语”。
15.C(林语堂《动人的北平》第八段)
16、(1) C (2)A (3)B (4)D (5)E.
17、示例:本套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是阅读题,又分甲乙两种题型。甲是必考题,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的阅读和名篇名句的默写。乙是选考题,要求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一种阅读答题。第二卷是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表述完整4分,语言简明2分。)
18、 按高考评分标准
立意:可从多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