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通用10篇)

在历年的语文课文练习题中,有些语文练习题值得我们去练习。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通用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曹刿论战》阅读题目 篇1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9、(1)同”,遍及(2)击鼓

(3)第二次

20、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21、A

22、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

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

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

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D(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写)

16、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4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2)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9.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2分)

20.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3分)

21.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7、(1)击鼓(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

18、(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

19、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

20、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21、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也可以战胜强者。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5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牺牲: (2)衡: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6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解释下列短语。

(1)三鼓:_____________

(2)败绩:_____________

(3)不私:_____________

(4)恂恂: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4.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2.(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意对即可)

3.A

4.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7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小题1】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篇8

19、(1)同”,遍及(2)击鼓

(3)第二次

20、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21.A

22、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9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怎么)战 B. 必以信(实情)

C. 小大之狱( 监狱) 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阅读答案: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 “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 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10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o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a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2)用人不尽其所欲(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