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太极拳的特点【精选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於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
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丹田是练太极拳的核心,无论是技击还是推手,主要运用的就是丹田的力量。
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
胯的应用,是太极拳力量之本,是拳架、推手、技击的灵魂。腰胯联合,隐于内,组合多样,接力或直接出力瞬间,就是刀,是枪,是锤,悉听骨架组合而成形。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内功心法,初学太极拳要学会太极拳的拳架,这样才能快速练出太极真功夫。
只要与对手的骨架相接,或因整击零或顺势回抽或切中劲根,可轻易能破坏对手骨架平衡或击碎骨架本身,其秘诀在于太极拳手的腰胯暗地里一收一放,一沉一浮之间。
太极拳慢练的理由之一就是要悉心体验“节节贯穿,完整一气”, 即在意念引领之下,使身上每根骨头节节推进,并且在推进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减少相关肌肉群的努力程度,而一味快速运动则无从体会参与骨骼构成动作的细致程度。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用意不用力”的主旨可以用“用骨不用肉”来理解,其实质是用意念引导肌肉细致地控制骨骼运动,形成合时适机的身体骨架。骨架是随身携带的武器。
练太极拳贵在坚持,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较多,要在练习中寻找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这样才能不失去练拳的意义。
太极拳要求习练者通过系统训练,达到对周身每节骨头都能号令,所以无论对手碰到身上任何部位,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即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
虽然说是全身,而直立状态下的人体而言,核心部位是盘骨、盘骨之下的股骨及盘骨之上的脊骨的组合尤为重要,古人云“丹田”就在其构成的中心区。这是古人实践经验与逻辑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太极拳要求习练者在别人打其脊骨时,直接就用脊骨反击,这种反击包含精微的旋转力和组合的支撑力,可以把打来的力量,以旋转的形式反送给击者或直接击出。
太极拳高手大抵身法灵动,究其本质,是与其核心骨架丝丝入扣的动作能力相吻合。没有“因人成形”的骨架组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拳架习练,拳架习练就失去了作为拳学筑基修炼的依凭。
(一) 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
(四) 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著兼而有之。
杨氏太极拳的姿势比较简单,很好学。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裏藏针的艺术”。架势有高、中、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