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研究报告格式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一、 项目情况
1、 项目的主要内容
2、 项目的技术分析
i. 主要技术内容及原理
ii. 技术创新论述
iii. 技术先进程度论述
iv. 知识产权情况
3、 项目的技术成熟性和可靠性
4、 项目当前的进展情况
二、 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
1、 市场规模
2、 竞争对手分析
3、 本项目的市场占有情况预测
三、 项目实施计划
1、 组织机构及团队情况
2、 实施计划及进度预测
3、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4、 营销计划及策略
四、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分析
i. 投资总额与资金来源
ii. 生产成本构成和测算
iii. 销售收入预测和利润分析
iv. 收支平衡分析
v. 投资利润率及投资回收期分析
2、 社会效益分析
五、 项目风险控制和不确定因素分析
1、 政策风险
2、 技术风险
3、 市场风险
4、 管理风险
5、 人才风险
6、 知识产权风险
“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20x年1月—20x8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1)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2)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3)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5)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间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学生课外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维护。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3、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相套的课题研究,使学习能够进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状态。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以作品、论文,会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用各种会考内容所要求的应用软件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应考能力水平进一步步为营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通过编写适用于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贾新颖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获市级三等奖。
2、优质课、教学设计:魏丽的教学设计《网页动画》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二等奖;教案《函数运算》获市级三等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获市级教案评比三等奖;魏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获市级一等奖并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称号。
3、型课例、主题性学习网站:
典型课件《动态幻灯片》获保定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主题性学习网站《信息检索》获三等奖;
4、课件:《计算机硬件组成》在保定CAI课件评比中获高中组三等奖;《FLASH动画制作—符号绘制》、《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础知识》均获奖。
5、在20x会考中取得参考1194人、获A等为539人占参考人数45%,获B等为499人占参考人数42%,获C等为137人占参考人数11%,获D奖19人占参考人数2%,其中优秀率为98%,不合格率为2%。
6、竞赛获奖情况:在20x年保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教师魏丽、孙文娇、屈建伟、尹钰、陈笑竹、贾新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王凯军获高中组一等奖、殷跃、罗淼、于颢柏、侯颖、白玉宝获高中组二等奖、邢辰轩、赵晶晶、康举、朱祺龙、董昊铭、李栋、赵乾宇、马龙、景岩柳获高中组三等奖。
四、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曾经作过一次书面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劳技课。在高考指挥棒下团团转的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甚至社会的学子们有多重要。人的主观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要认识这件事很重要并不容易。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在中学中,计算机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
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知识,还应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通过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化,突出了学习的交互性,改变了世界了界限。从课程的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只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先进教育设施、设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相关学习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主题探索、研究性学习、分组协作、创设的情境、任务、激励机制来进行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究的目的和意义⑶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基本格式
书籍类,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名称、立题编号、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主要内容:
1、总论,包括项目名称,利用外资方式,主办单位,主管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背景,项目具备的条件等。
2、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包括产品名称、规格与性能、市场需求情况,生产规模的方案论证,横向配套计划,产品国产化问题及销售方式、价格,内外销售比例等。
3、主要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及其来源,包括采用技术、工艺、设备的比较选择,技术、设备来源及其条件与责任。
4、选址定点方案,包括定点所具备条件(地理位置、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资源、能源、交通等现有条件及其具备的发展条件等)、所定
厂址的优缺点及最后之选定结论。
5、企业组织的设置与人员培训,包括组织机构与定员、人员投入计划与来源、培训计划及要求。
6、环境保护内容。
7、资金概算及其来源,包括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资本构成及资金投入计划。
8、项目实施的综合计划,包括项目实施进程及施工组织规划等。
9、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包括静态的财务指标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外汇平衡分析等。
10、综合评价结论。
范例: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参考格式
第一章 概况
合营企业的名称
合营企业的地址
中方负责人
外方负责人
1.合营的由来
介绍双方从接触到签约的简单经过、中方企业的生产历史及寻求外资合营的目的。
2.项目主办人简介
介绍中方企业的简况,包括企业的地理环境、厂房设施、职工队伍、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及能源交通等。介绍外方的生产情况、技术能力以及国际地位等。
第二章 合营目标
1.合营的模式
2.合营的规模
确认合营企业的总投资额和注册资本,双方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及投资的方式。
3.工艺过程
包括工艺流程、产品纲领及生产工艺等。
4.市场预测
介绍合营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及双方的销售责任(应附国际国内市场供应情况的调查报告)。
5.产品销售方案
作出若干年内产品外销与内销的计划,并规定双方的销售渠道与销售责任。
第三章 合营企业的组成方案
董事会的组成及权限,整个合营企业各办事机构的组成框架(附图)
1.公司职工定员
2.职工来源及培训
职工来源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人。培训应作出初步计划,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
3.薪金及工资
第四章 生产原料供应方案
1.主要原料
说明每一种主要原料所需求量以及供应的渠道。
2.水、电、燃料
说明每日(或每年)的消耗量和解决的途径。
3.包装材料
说明年需求量和解决的途径。
4.主要设备生产能力的预算及购置计划(应列表说明)
第五章 安全环保
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安全规定、工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执行。
1.污染物的处理
说明本产品的生产是否产生废水、废气、烟尘及噪音等以及处理措施。
2.环境美化
3.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第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
1.技术上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说明本企业与外方合营的条件,本企业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外方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国际信誉,两家合营后产量与质量可能达到的水平。
2.经济分析(参见财务分析表)
3.外汇流量表(参见财务分析表)
第七章 资金来源及项目组成
具体说明双方投资的金额和投资的方式。
如:中方可以厂房或土地使用费、开发费抵部分或全部投资;外方可以先进的设备及生产流水线抵部分或全部投资。
如果双方投资需要分期投入,那么说明每一期投资的金额和方式。
第八章 实施计划
具体列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办办理营业执照、有关商务谈判、土建筹备工作开始、生产厂房交付使用、设备安装试车、投产等一系列主要工程的时间。
第九章评语
本合营企业符合国家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经济上双方均有利可得)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
第十章 财务分析
(一)设计能力
(二)总投资费用及奖金筹措
(三)财务分析(附财务分析表)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x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x,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x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x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温馨提示: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
调研报告概念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调查。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
二是研究。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
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调研报告格式
1、文章题名
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
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
4、关键词
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5、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
6、正文
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
7、注释
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
8、参考文献 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9、字体与字号
题目:黑体 四号 居中
作者名字:微软雅黑 四号 居中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微软雅黑 小四号 加粗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微软雅黑 小四号
作者简介、注释:微软雅黑 小五号 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微软雅黑 小五号
正文:微软雅黑 小四号
第一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1.1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背景
1.1.1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1.3 项目拟建地点
1.1.4 项目建设内容
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北京华灵四方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1.6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20xx)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xx)
(5)国家计委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现行财税制度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
1.2.1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2.2 厂址
1.2.3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2.4 环境保护
1.2.5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2.6 项目建设进度
1.2.7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9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日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第二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2.2 项目发展概况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2.2 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4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3 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承办单位情况
3.1 企业简介
3.2 近三年财务状况
3.3 股东构成
3.4 研发团队
3.5 研发成果
第四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市场分析
4.1.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应用简介
4.2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的预测;
4.2.1.{行业产能和产量分析
4.2.2主要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生产企业及其产能、技术特点
4.2.3.行业需求总量和增长趋势
4.3.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产品的价格预测;
4.4.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4.5.产品市场风险分析;
4.6.产品的基本营销模式。
4.6.产品的产能消化的措施。
第五章 生产纲领
5.3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介绍
5.1 生产规模确定
5.2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产品技术来源
第六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选址
6.1项目选址原则和基本思路;
6.2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6.2.1 地理环境
6.2.2 气象条件
6.2.3 交通条件
6.2.4 经济发展
6.3场址选择(要附上总图);
6.4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建设条件。
6.5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
第七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工厂技术方案
7.1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组成
7.2 。生产技术方案
7.2.1 生产工艺流程
7.2.2 组装工艺流程
7.3设备方案
7.3.1 生产流水线基本配置
7.3.2 测试流水产线基本配置
第八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总图运输及公用工程
8.1 总平面布置原则
8.1.1 设计标准及依据
8.1.2 平面布置原则
8.2 总平面布置
6.2.1 主要车间组成
8.2.2 竖向布置原则及土方工程量
8.2.3 场地雨水
8.2.4 绿化与消防
8.3 建筑与结构设计
8.3.1 建筑设计
8.3.2 结构设计
8.4 公用及动力工程
8.4.1 给排水工程
8.4.2 电气工程
8.4.3 防雷及接地保护
8.4.4 电讯
8.4.5 采暖通风
第九章 节能措施
9.1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9.1.1 项目使用能源品种的选用原则
9.1.2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9.2 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9.2.1 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
9.2.2 节能标准及技术规定
9.2.3 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
9.3 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及数量计算
9.3.1 能源消耗种类、来源及其流向
9.3.2 能耗分析
9.4节能措施
9.5 能源管理机构及计量
9.5.1 能源管理机构
9.5.2 节能管理制度
9.5.3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
第十章 环境保护
10.1 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标准
10.1.1 设计依据
10.1.2 设计原则
10.1.3 采用标准
10.2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10.3 产污节点
10.4 环境质量标准
10.4.1 大气环境
10.4.2 地表水
10.4.3 声环境
10.5 污染物排放标准
10.5.1 污水
10.5.2 废气
10.5.3 噪声
10.6 环境影响分析
10.6.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0.6.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0.7 厂区绿化
10.8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第十一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1.1 工厂组织
11.2 劳动定员及培训
11.2.1 劳动定员
11.2.2 人员培训
11.3 组织结构
11.4 企业理念
第十二章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进度安排
12.1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项目实施阶段
12.1.1 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12.1.2 资金筹集安排
12.1.3 施工准备
12.1.4 施工和生产准备
12.1.5 竣工验收
12.2 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估算
13.1.1 建设投资估算
13.1.2 流动资金估算
13.2 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13.2.1 资金来源
13.2.2 筹资方案
13.2.3 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四章 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14.1 财务预测方法及依据
14.2 财务假设
14.3 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14.4 产品成本及费用估算
14.5 利润及分配
14.6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4.6.1 动态分析
14.6.2 静态分析
14.7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第十五章 经济和社会影响分析
15.1 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15.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15.3 市场高科技地位
第十六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6.1 结论
16.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