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就业能力【优秀4篇】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次为您整理了如何提高就业能力【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1

一、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就业力,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在今后社会职业活动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本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就业观、杨能力、职业成熟度三层面。

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之间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的培养有责任,但作为人才的塑形者——高校对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责任是很大的。教育作为第三产业,学校要面对市场办学,学校的产品是由教育设施、教师的劳动和某些对教学过程或系统起支持作用的相关服务所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有价服务,学校面对的是购买服务的学生,学校就业指导对学生具有教育培养的性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况看,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还缺乏实效性。

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观的培养缺乏前瞻性、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而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前景介绍甚少,许多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对就业形势、就业前景了解不多。指导形式主要通过学生临近毕业时举办的就业讲座、几个班在一起上的“就业指导课”以及简单的信息发布,试图在短期间解决所有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对学生进行长远的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指导思想,导致学生就业观与现实脱节,无法确定长远的。职业目标。

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突击性,缺乏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局限于毕业生群体,就业指导未列人大学整体的辅导计划并贯穿于大学辅导的始终,一般就业指导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或最后一个学期,较重视一点的也只是提前到大三,真正从大一开始指导的很少,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学校就业部门的责任,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协助,难以形成合力。就业部门受人力、财力、物力等限制只对大四学生开设有关就业辅导课程和提供就业信息,临阵磨枪式的指导和推销式就业只能让学生在表面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在底蕴的重视与培养,时间和精力花在作表面文章上面。"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忽视职业成熟度的具体指导

大部分高校就业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织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基于现代科学的包括职业倾向测评、职业性格测评、情商测试、志向测试、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的职业测评。与教学部门经费主要用于学生的教学相比,就业部门的经费主要用于与就业单位的联系、沟通、交流上,用于学生就业工作准备上的较少,造成高校就业指导设备、场地经费不足,设施不完善,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由就业部门负责,各院系再配备几名就业专干。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对就业政策、法规比较了解,但缺乏与学生沟通,行政管理意识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就业专千一般由各院系的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对学生很了解、实际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但从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情况看,许多辅导员本身所学专业与所在系部学生所学专门不同,隔行如隔山,辅导员无法给学生介绍专业前景、行业需求。对某高校辅导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全校34名辅导员分布到14个系部,只有9名辅导员所在系部与其所学专业对口,不到三分之一。特别是大部分辅导员是文科出身,到理科、工科系部去做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基本上是纸上谈兵。

三、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

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是指就业指导形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在于学生一进校就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正确就业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实现,也不是毕业前大四一个学期通过几个讲座、几节就业指导课能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学生大学入学开始就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业观。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在于学校的各个工作部门形成合力,为学生毕业就业服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是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模式的构建、敬业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它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以及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是环环相扣的,绝非毕业前的“速成教育”所能奏效的。

因此,就业指导全程化过程也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进来的工作,要形成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抓就业政策引导,专职人员队伍抓规划设计指导和心理矫正,教学单位抓专业调整和知识传授,广大教职工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格局。

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还在于大学生一进校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把个人的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课堂辅导、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三年级是储备期。就业指导工作侧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提高核心就业能力。大学四年级是实践期,这个时期学生开始找工作,需要对社会形势有更多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求职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择业前的准备、如何撰写简历、面试及笔试中的技巧、用人单位如何进行招聘、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单位选择、如何正确签约和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和发展机制、进入新单位注意的问题等等。

2.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

高校要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准入制度,要求指导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并获得一定的资格认定。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形式。深入就业市场,了解就业行业前景,让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与就业形势挂钩。就业指导工作是动态变化、常做常新的工作,要求就业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国家就业形势、洞察了解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阶段性需求情况及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把握就业教育时机。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可加大就业人力、物力投入,建立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可与行业协会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指导,建立一种专业的职业辅导体系。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就业专干的专业性。由一个对专业特点、就业形势、行业前景很了解的教师担任就业专干,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重要的。

3.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市场化

高校就业指导要走出去,主动与企业联合。一方面企业可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的认识,以此开发核心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过去注重于传授课本知识及具体职业的联系转变为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大学期间到企业实习,使学生能早点了解团队工作的意义,承担更多的责任,增加自我激励的机会,学生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习技能的动力,同时,学生能尽早发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不足,有机会返回学校弥补不足,为将来的正式就业做好准备。

4.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时代化

就业指导工作是动态的工作,是常做常新的工作,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不停地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指导内容、技巧等,使学生所学就业知识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信息化工具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就业指导不能再停留在以往的陈旧内容、落后方法之上。就业指导部门要更多地为学生介绍新观念、新形势、新思维,可邀请用人单位人事主管、就业专家、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和社会成功人士来传授经验和进行现场指导。

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2

一、职业规划和定位能力。

想找到好工作先要弄明白你自己想要做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否则目标不清、横冲直撞,只会事倍功半。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要提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的能力。首先要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环境因素,结合自己已经具备的技能,来分析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工作类型,然后按图索骥、确定目标,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不少在职场有建树的人都是早早的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然后向着这些目标持续迈进,往往会比同时起步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方方面面。没有毕业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打下牢靠的理论知识基础。其次还要学会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是保证自己可以持续不断进步的基础。最后还要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这是为走向职场做“演习”。对于已经有了一些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要学习两个方面的知识,一个是一般层面的综合知识,一个是专业层面的技能知识。前者是可以用来提升素质、开阔眼界、提高综合判断和处置能力的,后者是直接用来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和收入水平的。求职者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不落伍、不掉队,在用人单位眼里才会是有“含金量”的人才。

三、强大的沟通能力。

求职是一个需要大量沟通的事情。没有才能的人,夸夸其谈终归会被老练的hr识破,但是有才能却说不出来也会被用人单位忽略掉。所以要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是这不妨碍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要说的出口,首先要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这需要多“曝光”在公众场合之下。当经历了几次慌张和尴尬之后,紧张的情绪就自然会缓解。当然能沟通首先要靠有可以讲的内容,所以不妨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之前首先做些简单的准备,有了准备底气自然会足,也更容易找到自信。

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求职者不断提升自己抗打击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厚脸皮”。遭遇别人的冷嘲热讽时先不要着急上火,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不值一提,如果确实有不足,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先不要急着灰心和放弃,不妨从心理暗示自己:这件事没做成没什么大不了的,明天的太阳照常会升起、地球一样会转。时间久了,自己变得乐观豁达了,许多困难在我们眼前也称不上是困难了。

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3

如何提升就业能力?方法如下: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是压力。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最后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必须的就业能力。所谓就业能力,是指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个体就业理想、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就业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就业时寻找工作的能力;二是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情况很不乐观。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处身于竞争激烈的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认为大学生要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正确的认识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只有全面的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频向多元化、利益化。普遍信奉个人主义,只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意识,注重索取;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地生活。乐于享受,懒于奋斗。就业能力的缺失,成为目前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我们应该对自己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客观掌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强化优势,改进不足,使自己能够在就业的过程当中处于有利位置。

我认为就业能力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二、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虚心求教,克服嫉妒心理;

2、培养待人宽宏大度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大同存小异,待人宽厚,能谅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

3、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大学生毕业后,少不了接触各方面的人,如不能应对自如,恰当交往,将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所以,恰如其分地与人交往,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努力提高和完善的一种能力。

三、生活技能: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独立解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年轻的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身、立世、立业的本领。

四、自我能力:

1、信心。职业院校不少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职业学校及自己缺乏合理的认识,导致自我的未来缺乏必要的信心,自暴自弃。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只要用心学习,刻苦训练,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忠诚。任何一家企业,宁可要一个对企业足够忠诚,哪怕能力差一点的员工,也不愿意要一个能力出众但却朝三暮四的员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体现在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呼吸,荣辱一体等方面。这样的员工,不管老板在不在现场,都能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对企业有归属感,他的忠诚,最终会让他达到理想的目标。

3、团队精神。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是属于团队的,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社会关系氛围中,个人的成长会更加顺利。我们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才能克服更大困难,获得更大的成功。

4、专业技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的一线岗位工人。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就是专业技能。在企业里,谁掌握的专业技能高,谁完成的工作好、快,谁就是有本事,谁就能拿高工资,谁就能有发展。

5、吃苦耐劳。吃苦耐劳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职校生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及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进入企业后,叫苦连天,甚至放弃就业机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同学从小在家就不干活,不愿干活,在学校实习时不刻苦训练,进入企业后怕脏、怕累、怕时间长。可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一项工作不需要吃苦受累,同学们对就业后的工作要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和行为准备。要懂得和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和境界。

6、学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人如果不善于学习,不积极思考,接受不了新知识、新技能,也就没有什么潜力可挖,无发展可言,甚至会失去工作的机会与岗位。作为一名职校生,不管你现在身处校园,还是走上社会后成为一名职业人,一定要牢固树立在“学中干,干中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思想。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

大一的时候我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那时我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的并不多,只是一知半解,现在大二,随着专业课程的步步深入我也渐渐了解了这个行业和以后的发展趋势,现在看来营销会是我的长期目标,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我会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所谓竞争,就是在优胜劣汰这一法则面前,各种事物对生存权利的争取。竞争必然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任何置身于竞争环境中的人总是要争取优胜,避免淘汰。竞争还必然推动优化,使参与竞争的个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所谓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敢于独辟蹊径,创造出新的产品、开辟出新的职业领域。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一个人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观念与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企业变革,个人工作的不断变换,迫切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观念,具备创业能力。据有些地方的调查,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甚至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仍然有一部分人待业或失业。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观念与创业能力。

(二)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

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合作观念。同时要求人们摒弃过去那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传统的职业选择观念,适时地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要求。

职业环境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变通性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个人与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机械组配,同一个体可以适应两种以上的不同职业,同一种职业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个人担任。个人一生中面临着职业的多次改变,同时,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即使是传统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必须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作为个性倾向的重要内容,它创设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境,支持人们去探索和参加各种活动。人们一旦产生某种兴趣,便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取得成功。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有兴趣,他才能敬业乐业,在职业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眼界开阔。如果一个人兴趣比较广泛,就会经常注意周围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和科学家具有极其渊博的知识,这与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分不开。广泛的兴趣,能使人摆脱狭隘的职业观念,拓宽职业视野,在人们面临职业转向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并作为必要的心理动力,从情感上给予肯定和支持,有利于人的职业适应。相反,兴趣过于狭窄的人,由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太少,不仅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而且一旦得不到或失去他们感兴趣的职业,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可以说,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知识越丰富,他在事业上的选择性就会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广泛兴趣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在活动中逐渐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兴趣和爱好。

(四)重视能力补偿

职业适应最关键的心理因素是人的能力结构。如果能力结构与职业要求相符,人的职业适应性就越强,反之则弱。但是,人还可以通过能力的补偿效应来增进人的职业适应性,尽量使活动不受影响。

这种补偿不仅发生在不同能力之间,而且表现在气质与能力、性格与能力和个性的积极性与能力之间的互补互替。如“勤能补拙”就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说明人可以培养兴趣而克服能力上的欠缺。

(五)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亲睐。

(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紧张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心理压力,加上工作的繁重,从而导致人们精力不足、体质较弱和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许多现实事例表明,生活中的挫折、紧张的工作、现代化都市生活使人的心理大为紧张而出现身心疾病。不少人被抑郁、焦虑、紧张、自卑、怯懦等情绪所苦。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从事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和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身体的强健主要是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机能,保持体态健美,可以满足大脑的血液供应,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心理的健康主要依靠自我的调节,依靠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完善。只有通过不断的调节、完善,使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以后我们会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我的各方面能力。适者生存,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才能在走入社会后缩短自己的适应期。

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4

通过细致、多方数据比较分析,职业规划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所以走出大学生困境的要决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特征的总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一、要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成熟度。应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鼓励开展各种就业心理教育活动。

二、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四、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

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方面提升的过程,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社会实践的丰富化。为此,我们更应该制定好自己的计划表,认真落实。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