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2.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3.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4. 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5.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7.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
9.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0.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1.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12.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3. 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4. 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5. 记长楸走马,雕弓{扌笮}柳,前事休评。——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采桑子�九日清代: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
①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②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③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④萧:风声;草木摇落声。《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迢迢(ti�o):形容遥远。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⑦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⑧魂销:极度悲伤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翻译】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鉴赏】
公元720xx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王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别,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