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优秀5篇】

透镜及其应用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第?组。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 杨鹏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复习课,复习课做为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觉得难教。而复习课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的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它定位于网络型的复习课。具体来说,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最新技术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学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直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有力的促进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为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站,将学生的作品,动画,交互式的问题融入到网站中,形成一个教学的主线。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先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结构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上课时学生利用网络共同分析作品,总结规律。另外利用网络,上课的时候学生完成的题目马上可以全班进行分享,例如本节课中,学生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就将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及时的纠正问题。同时,学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从而充分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这种形式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个性化的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任何教学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产生相同的效果,也不应该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例如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同学的作品,这样从那种角度去观察,进度如何,重点如何确定都由学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我还为学生设计了,分层次的巩固练习,和课外知识扩展。当学生提前完成某个正常的教学环节后,可自行有选择的进入。这样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充分的利用上课的时间,而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体验成功。

3、协作性学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也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教学的进程,一方面要体现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学习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当学生观看了作品以后,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说服同组的成员,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4、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和课件的大量应用,很容易将课堂的主体回归,变为了对主体的放任自流,过渡的弱化教师的作用。我在设计的时候,利用网络上的电子举手,电子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进行调控。例如,当学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学生电子举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学最先完成了,是他对知识掌握非常熟悉,还是看问题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马上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能比较充分的体现。

总之,由于本节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比较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内的容量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完课,我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应该进行改进。例如:

1. 对学生的作品评价还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将学生每个人的作品根据内容完成情况、技术含量、艺术处理等方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打分,然后将统计结果立即分发布于网上,这样为后来的分析将打下更好的基础。

2.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阅览有关的课外知识,没能在课堂上进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时间。

3. 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有些地方不能过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应该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本节课是一节网络型的复习课 ,利用网站将学生电子作品、教学动画、分层次练习、问题思考、课外知识导读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主线,从而实现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透镜及其应用 篇2

文/杨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及其应用 篇3

一、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原理

凸透镜成像

u>2f

f<u<2f

u<f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透镜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

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物体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

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其他内容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4)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

(5)成虚像时:

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原因: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原因: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镜矫正)

明视距离:25cm���������� 近点:10cm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透镜及其应用 篇4

文/杨鹏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复习课,复习课做为传统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觉得难教。而复习课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的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它定位于网络型的复习课。具体来说,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最新技术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学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直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有力的促进其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为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站,将学生的作品,动画,交互式的问题融入到网站中,形成一个教学的主线。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先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结构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上课时学生利用网络共同分析作品,总结规律。另外利用网络,上课的时候学生完成的题目马上可以全班进行分享,例如本节课中,学生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就将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及时的纠正问题。同时,学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从而充分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这种形式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个性化的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任何教学活动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不可能对每个学生产生相同的效果,也不应该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例如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同学的作品,这样从那种角度去观察,进度如何,重点如何确定都由学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我还为学生设计了,分层次的巩固练习,和课外知识扩展。当学生提前完成某个正常的教学环节后,可自行有选择的进入。这样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充分的利用上课的时间,而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体验成功。

3、协作性学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也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教学的进程,一方面要体现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学习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当学生观看了作品以后,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说服同组的成员,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4、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和课件的大量应用,很容易将课堂的主体回归,变为了对主体的放任自流,过渡的弱化教师的作用。我在设计的时候,利用网络上的电子举手,电子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进行调控。例如,当学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学生电子举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学最先完成了,是他对知识掌握非常熟悉,还是看问题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马上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能比较充分的体现。

总之,由于本节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比较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内的容量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上完课,我也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应该进行改进。例如:

1、对学生的作品评价还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将学生每个人的作品根据内容完成情况、技术含量、艺术处理等方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打分,然后将统计结果立即分发布于网上,这样为后来的分析将打下更好的基础。

2、由于时间关系,学生阅览有关的课外知识,没能在课堂上进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时间。

3、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有些地方不能过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应该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本节课是一节网络型的复习课 ,利用网站将学生电子作品、教学动画、分层次练习、问题思考、课外知识导读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主线,从而实现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透镜及其应用 篇5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名称�又名�眼镜�实物

形状�光学

符号�性质

凸透镜�会聚透镜�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名称�又名�眼镜�实物

形状�光学

符号�性质

凸透镜�会聚透镜�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