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除夕的来历和意义精选3篇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中国除夕的来历和意义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除夕的习俗 篇1

1.吃年夜饭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3.贴窗花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5.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6.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7.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8.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古诗是浓缩的语言,下面我们通过古诗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过除夕的。

中国除夕的来历和意义 篇2

春节,又叫大年、新年、新岁,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跨度很长,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属于春节。

而除夕,则是春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大年初一,共同构成了春节的主干。说它们是一个节日也好,说它们是两个节日也可以。

因为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很多,所以咱们今天就专门把除夕作为一个节日,了解一下除夕的由来和传说。

除夕,也叫除夜,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就是说旧的一年即将过去;“夕”、“夜”都是指晚上,所以除夕意思就是辞旧迎新的晚上。

但除夕的节日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夜晚的范围,所以这个日子也叫“岁除”。除夕和大年初一,合在一起,就是过年。

除夕最初并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而是与腊月的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腊月有击鼓驱疫的习俗,而除夕也有“击鼓驱疫病之鬼”的习俗,称为“逐除”。现在民间流传的除夕习俗,比如贴春联、燃灯守岁、放爆竹等等,都是 从“逐除”而来。

所以说除夕的“除”,还有驱除的意思,除夕是驱鬼除疫的节日,大年初一则主要喜迎新春,这两天相辅相成,一个辞旧,一个迎新,合起来就是“过年”。

除夕具体是为了驱除什么?古书上没说,只说是“疫病之鬼”,概念比较模糊。但在民间,有一种传说,说除夕要驱逐的,是一种叫做“年”的怪兽。

传说这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这种怪兽一年四季都深居在海底,只有到除夕的这一天,才会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就会洪水泛滥,人们只好躲到高山上去避难。

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都在奔走避难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乞讨的老头,大家劝他赶快躲避“年”兽,老头却执意不肯,还说要撵走这个怪兽。

到了晚上,“年”就闯进到里,见到一户人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灯火通明,屋里有个穿着红袍的老头,手里拿着两把菜刀剁个不停,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年”见此情景,就大惊失色,狼狈逃窜,回到海底深处了——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刀砧的声音。

后来,人们为了防范“年”的侵扰,就开始在除夕贴对联、张灯结彩、穿红色衣服,还有剁馅包饺子,晚上放爆竹、燃旺火、点明灯等等。这些习俗,从此就流传下来了。

中国除夕的时间 篇3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