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全诗及赏析(最新10篇)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鉴赏 篇1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本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 篇2

⑴洛城:今河南洛阳。

⑵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⑶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⑷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⑸闻:听;听见。

⑹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刚分开管理发过来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甫《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⑺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简介 篇3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赏析 篇4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在游谒期间创作的一首以怀乡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春夜里听到了优美的笛声不禁泛起思乡之情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触景生情,思念故园家人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阳城中,春风微拂的一个夜晚,喧嚣的城市安静下来,诗人在客舍里无意中听到外面传来清亮的笛声,不知是何人正在吹奏一曲《折杨柳》,这是一首汉乐府古曲,诗人听着婉转的曲声,心中联想到什么人听到不会想念家乡呢?诗人看不见谁在吹笛子,不知笛声从何处传来,吹笛子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会听到笛声,诗人却故意发问“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此时此刻诗人眼前思念家乡的人不就是他自己么。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初夏时节,李白从湖北安陆启程经襄阳等地赶往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初入长安李白遍访当地名士,始终没有人能帮助他实现入朝为官施展才能的想法。李白的长安之行四处碰壁,为了排解烦闷忧愁,他只好饮酒作乐。开元二十年,李白遇上一个羽林军的校尉,校尉将李白灌醉后竟偷走了他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和骏马。后来李白在街上偶遇这位羽林军校尉向他讨要丢失的财物,校尉非但没有归还宝剑和骏马,还纠集一群人恐吓威胁李白。经过这些不顺利的事情后,李白不想再在长安停留,他起身向东前往河南地区的梁园和龙门等地,继续他的游谒。

开元二十一年(733)春,李白到达东都洛阳。洛阳跟长安一样,宫殿巍峨雄壮,坊里熙来攘往。一条洛水将洛阳分成南北两半,商船往来不断,到处都是繁华热闹的场面。漂泊异乡的李白找了客舍安顿下来。春夜里,白天的嘈杂声都渐渐沉寂下去,李白似乎听到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笛声,仔细聆听,原来吹奏的是一曲《折杨柳》,婉转悠扬的笛声不禁勾起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于是李白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关于“折柳”

李白的才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自信豪放,在另外一面,他又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能感受到的细致入微的情感,又能用巧妙的方法表达出来,比如这首诗中的诗人对“折柳”这一细节的处理。

在唐代流行的笛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就是《折杨柳》,这首曲子与我国古代一种习俗有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通过这样优美的诗句来表现离乡者眷恋故土的心情。在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为流行,人们不仅在亲友远行时赠送柳枝,还会在分别之后的春天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李白在这首诗里,没有直接说他听到了一首《折杨柳》的曲子,而是说他在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两个字既是曲名,又是一种习俗,让人想到分别的亲友,引起人想念家乡和友人的情绪。“折柳”两个字的运用表现出诗人的情真意切,让整首诗显得意境深远。

详细解读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和“飞”运用得非常巧妙。中国古代实行宵禁政策,禁止夜间活动。洛阳城从唐高宗时期被定为东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非常繁华,白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是到了晚上,人们都回到家里,外面的声响渐渐平息下去。在春天的夜里,不知是谁在吹笛子,笛声可能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时隐时现,像在悄悄地诉说曲子里的故事。笛声从哪里来,谁会听到笛声,都是未知的,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暗”字。笛声通常婉转清丽,很快就传到了诗人的耳朵里,诗人又用了一个“飞”字。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里,流畅的笛声像散落在轻柔的春风中一样布满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整个城市里的人都能听到优美的笛声。“满”从“散”中来,“散”从“飞”中来,让人感受到行文的流畅和通达。随着笛声传来,自然引起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人仔细听着从远处传来的曲子,原来是一首关于折柳的曲子,折柳代表着一种怀念的情绪。诗人此时刚经历过在长安的种种挫败,独自一人留宿客栈,埋藏在心中的对故乡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于是诗人在最后一句发出疑问,“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样的情景之中,什么人能不想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

怀念故乡是李白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从二十多岁离开故乡蜀地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漂泊异乡是他生活的常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自然时常萦绕心头。

李白的内心世界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漂泊,即使有了家庭之后也没有停止外出游历的脚步。他一方面追求儒家入世之道,他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实现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又偏爱道教的隐逸出世,追求自我,渴望返璞归真。与此同时,他又受佛教和纵横家的思想影响,他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当他一次次努力结果却落空时,加之在外漂泊的生活穷困艰难,使他承受了很多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当某件事情把他内心里最真实的情绪激发出来时,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就会用令人叹服技法和词语表达强烈的情感。李白曾说自己“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此言不虚,读李白的诗文时常常有这种凌云之感。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赏析 篇5

濠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濠州。夜观高天关山月,漫吟天涯有情人。是日谨次诗仙句,切莫笑我为诗痴。

春夜凤城望月●次韵谪仙《春夜洛城闻笛》

江河有浪月无声,无限颁春到凤城。

我学鹪鹩歌一曲,作成尺素寄离情。

附诗仙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故作此诗。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切。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白话译文: 篇6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春夜洛城闻笛》

创作背景 篇7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题目 篇8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篇9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题。(共5分)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画线的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3分)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夜洛城闻笛》一诗题目中“春夜”“洛城”点出时间、地点,“闻笛”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表明诗人因闻笛而写作此诗。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想象和夸张,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表达诗人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两句,写诗人远赴边塞,东望故园,长路漫漫,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D.《逢入京使》全诗语言朴素平实,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复杂情感,极富人情味。

答案:

(二)诗词鉴赏:(5分)

9、答案示例:诗人与入京使者走马相逢,各自都使命在身,行色匆匆,诗人身边也没有纸笔,无法写信了。就托请使者帮忙给京中的家人捎个口信,说诗人一切平安,不要为他担心。(共3分,答题要点:“相逢”1分,“无纸笔”1分,“报平安”1分。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述均可)

10、B(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判定无误,但是情感的分析不对,并非表达诗人在春夜闻笛后喜悦的心情,而是诗人的羁旅情怀和离愁别恨)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0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

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所触动的思乡。从第一句的询问口气中,对此不期然而听到的玉笛之声,有些出乎意料。但它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在夜空中飘荡着,一时间浩渺无际,抓住了人们的心灵。

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於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这是李白所特有浪漫的夸张手法,例如《子夜吴歌·秋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扌寿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是由月光、秋风,把征妇对良人的思念寿衣声中的玉关情,散布于长安;而这首诗则借东风吹扬的笛声把故园情弥漫於洛城。艺术的感人力量是强烈的,也是真切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