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征文(精选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征文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征文才能称之为优秀征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清明节征文(精选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清明的征文 篇1

莺***长时节,又逢清明,那藏于心底的一种思绪,便变得越来越强烈,回老家祭祖的念头,一天天地增长着,直到催动自己驱车踏上归家的路程。

离开家乡很多年头了,这样的情景,每年都在重复着。一年又一年,清明的怀念从来没有止息过。那让我在清明时节始终魂牵梦绕的,其实就是老家的几堆黄土。黄土下埋着自己的先人。不能忘却的是亲人故去的面容,那生动的人生故事和他们在世时种下的亲情,在一年年的祭拜中复活,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深藏在心中,永远珍惜。

清明扫墓,其实就是表达一种对祖先的思念和敬重之情。在我的家乡,清明节是被极为重视的一个节日。其仪式之隆重,并不亚于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很多在外谋生的人,都要放下手头的活计,启程回家祭墓。祭墓的一个重要仪式,是要把先人墓地上的杂草铲掉。铲草,自然是要本人自己动手才能做的事情。

临近清明,各家各户都要进入祭扫的准备工作。一种叫做“糍粑”的食物,是家乡祭祖时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用糯米加工制成的食物。清明前几天,村人便将在祠堂边闲置了一年的石臼搬出来,洗净后,村里家家户户便将糯米用木桶蒸熟了,轮流在石臼里打成糊状。然后端回家,用手将糊状的糯米捏成一个个圆形丸子,四周表面粘上炒熟的。黄豆粉,最后置于竹簸箕上。这样,热腾腾、软乎乎、香喷喷的糍粑就做成了。然后,还要准备“三性”祭品,作为祭祖的供品。这样,亲人们聚齐后,便可择个日子,带上盘盘碟碟的种种祭品,一起上山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代诗人对清明节的真实写照。在春回大地、春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人们很自然地会思念、怀想故去的亲人们。先人们在世时的种种好处,在这个时候体现得特别明显。对他们的思念,会勾起许多回忆,也给人许多人生的启示。我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勤劳节俭、宽容待人、爱护子女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没读过书的父亲,吃苦耐劳一辈子,母亲去世后,他对我和妹妹的深情,使我铭刻在心。还有我的奶奶,心地善良,勤劳一生,其言其行,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他们的音容笑貌,一家人共同的生活历程,至今我都历历在目。清明时节回想起来,感慨和思念之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世代流传有序的清明,就是亲情与血缘情感上的清明。对于崇尚亲情和文明礼仪的中国人来说,清明是永远不会割舍的一个节日,一个追思、悼念亲人的机缘。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种习俗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一天,生人在墓前与先人对话,冥钱供果与鲜花簇拥着曾经的鲜活,感受那过去而难忘的如海亲情,咀嚼人生归宿的意义。清明,对于活着的人,何尝不是一种有关人生的教益,一种美好人性的展示呢?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那自古传承下来的习俗,正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召唤我们回到家乡,回到祖先的面前,尽情地释放深埋着的永恒的思念之情。

清明的征文 篇2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知为什么今年的清明心中满满的都是愧疚。

公公是1986年去世的,那时他正植壮年,却撒手人寰,抛妻离子,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我们这些年,在离公公安葬地80多公里的城市生活、工作,因为工作、家庭、孩子都等一个个我自以为是的原因,很少在清明这天去祭奠老人,去的次数屈指可数,以前,婆婆总说她不信这些,可是随着婆婆一天天越来越老,她老人家好像越来越看重去祭奠公公,春节前去、清明还去,我想她一定越来越怀念过去那些旧时光,那些装满幸福的日子。

春节前,我们一家人去看望、祭奠公公,那一天,刚下过几天纷纷洒洒的雪,一路上,柏油公路上虽然看不见雪,但到处还结着些薄冰,车子不敢快行,中午时分到来墓地,那是一个很大的坟场,虽说记得公公墓地的大致位置,但是,等车开过去,还是走错了方向,仔细辨认,才找到地方,那一天异常寒冷,到处被白雪覆盖着,大伯家的已经来过了,大伯和公公的墓前还残留着烧纸钱的痕迹,我们又清扫了一下公公墓上的残雪和杂草,在公公墓前给他老人家说了家里的一切都好,也说了家里的一些期盼,那一刻,我们很希望公公地下有知,收到我们烧去的纸钱,和大伯相互照应,不要孤单才好,同时,也希望公公给我们力量,把想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我们看到公公的墓因为时日长了,显得有些旧,墓碑上的碑文也褪去了以往的颜色,于是我们想至少要把碑文重新修正一下。今天,又是清明,我们一个因为不想停下手中的事情,我也想孩子上补习不能没人照顾,也就没跟婆婆和小叔子一家去看望、祭奠公公,可是,心里却始终不能释怀,觉得很愧疚,忍不住要写点什么,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愧疚之情。

我想,无论我们再忙,无论是为了生计忙碌,还是为了孩子操心,都不应该把这当做忽视亲情的籍口,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一天天老去,我们那时是不是也更加希望得到孩子的关注和关爱,我们现在人到中年,很多时候会觉得疲惫、劳累,可是想想有老人在是福气,我们就应该加倍努力,更多一点关注亲情,关心我们的老爸老妈才对,有空时多陪陪老人,清明时放下手中的事,看看、祭奠一下离去的亲人,在那里,我们看到平时不常聚在一起的长辈、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亲戚,觉得亲情一下被拉近了,这正是我们平时渴盼又常常被忽略的,也许这也正是清明节更深远的内涵。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遥寄追思的节日,更是一个对生命探寻的节日。清明时节,万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刻相约出游,享受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在。随着清明的到来,冬天越来越远,春天越来越近,桃红柳绿,春暖花香,鸟鸣水清,无处不动人,无处不美丽。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努力,无论昨天我们遇到什么挫折、怎样的磨难……“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这样一个穿越漫漫冬季,迎来生命复苏的时节,我们没有理由不重新放飞希望,开始新的征程。

清明节的征文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题记

又是一度清明,没有雨纷纷的早晨,而断肠之痛无处不在。这个清明,没有了爷爷的笑声,没有了爷爷的慈爱,我四处找寻,除了寂寞和哀伤,快乐只留在爷爷的疼爱里。

屋檐下的燕子回来了,小河边的杨柳也青了,前门那株桃树绯红如霞……可是,爷爷,您却永远去了,您知道坐在门坎上想您的孙女早已泪眼婆娑了吗?多少次梦里相见,却如同陌路,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那个慈爱的爷爷哪去了?

想爷爷您的日子很长、很慢,画面在眼前一幅幅重现……

爷爷,您也许不记得那个寒冷的日子了,可我依然记得。那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家里只有您和我。也不知什么原因,躺在床上睡觉的我感觉头痛如裂,额头烫得厉害,我痛苦地哭着、喊着。看着我的样子,您急得顾上不收拾东西,匆忙把我从床上抱起来,背上就往医院奔。那时的风多大啊,爷爷您几次差点被风刮倒了;雪,不断地飘舞,冰凉凉的雪花落进了你的脖子里。我靠在您的背上,看到您冻得通红的脸庞,那一道道的皱纹是那样清晰。为了让我不受到寒风的侵袭,您把外套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顶着风雪继续前行。我知道,雪地里一定有一行充满爱的艰难脚印……

这样的画面在我的记忆里很多,今天,站在你的坟前,它们模糊了,又清晰了;清晰了,又模糊了……

春天来了,爷爷,我很想去抓鱼。以前我们常去的那个地方,水非常清了,鱼儿很多,游来游去的,真可爱!鱼依然自由自在,可是,爷爷您已经不在了,想您的时候,我很想去跟鱼儿说话,可我怕泪水吓跑了它们的快乐。

爷爷,我知道您在那边一定很寂寞。在那个冷冰冰的地方,没有人陪您说话,没有人给您快乐,也没有人给您可爱的笑脸。可怜的爷爷!怕您孤单,我们种下了一棵青松,就让它陪您说说话吧,它一定能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景和事告诉您的。爷爷,我想您,可我不能天天来看您,只有等到清明时,孙女才能站在青松的旁边,跟您诉说她的心事。

爷爷,明年的清明——当杜鹃红遍山野的时候,爷爷您一定能看到最美的春天,而我,就是春天里最灿烂的那张笑脸……

清明节的征文 篇4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都在农历三月,故古时又称“三月节”。清明节始于周朝,但它成为扫墓祭祀的节日,据说与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前一天,古时要禁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节”。

古往今来的清明节,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只有清明。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早在春秋时《国语》中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

清明时节,劳动人民常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每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

古代清明节文人踏青的风气也极盛行。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最著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辞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读后令人神往。

清明节,也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云:“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描写了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时至今日,祭祖仍为民俗生活中的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祖籍,祭奠祖灵。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是中华民族的祭祀地,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集、凝聚,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

清明节缅怀先烈文明祭奠征文 篇5

又一岁清明,没有断魂的纷纷细雨,却迎来了明媚的'春光,坟茔边的绿草依依,草叶上的露珠折射着七彩的光华,远方在如血的朝霞中初生的太阳为半边天幕平添一份悲壮的意味——江山如画,而这画卷正是用无数先烈们的的鲜血为颜料、白骨为画笔成就的。在这样一个以缅怀和追思为主题的日子里,我们虽然不能站在烈士们的墓碑旁为其默哀,却可以在心中为他们祭奠,向他们讲述祖国今日的昌盛,用行动继承他们的遗志,以告慰无数革命烈士在天的英灵。

兴国之策,薪火相传。建国后,连年战乱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逐渐暴露,匮乏的资源落后的技术与庞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如此恶劣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王进喜、钱学森、钱伟长、李四光等一批民族英雄,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为国家分忧,分别在石油开采、国防军事、地质勘探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留下的“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名言一直激励和警示着一代代的后来人努力奋斗,不忘国家,并最终形成了传世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国之路,任在我肩。如今,中国的经济潜力和广阔市场逐渐显露出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目前的国情与国际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遗愿还有许多不相符合的地方。作为民族新一代的栋梁,继承传统,富国强民,我们责无旁贷。而这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践行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开始,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在家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自觉承担一定家务,为父母分忧;在社会上,文明交往,礼貌待人,注重礼节,爱护环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更好地治国平天下。

清明节征文 篇6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世纪。其中,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森林”不仅能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还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据说1万公顷的森林所蓄养的水分,相当于一个300万立方米水库的蓄水量。它还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一根细小的火柴,它貌不惊人:瘦小的身躯,黑黝黝的头颅,一小段细木棒粘上一些黑硫碳就是它的全部。只要用手轻轻一划,点点火星就能造成一场烈火熊熊的大火灾。冬季是火灾的多发季节,所以我们中小学生在节日期间,不能携带火种或易燃易爆物品上山。野外用完火后,一定要将其扑灭。用火时要注意用火安全,如果发生火灾,应拨打火警电话——“119”……

在室内,我们也要做好防火的工作:定期检查线路、家用电器;线路的安接要规范;用火用电不离人……只要我们有安全意识,多关注身边的细节,多留一个心眼,就能尽量避免火灾的发生。

为了让我们拥有的蓝天变得更湛蓝,家园变得更美丽、更和谐,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保护森林,珍爱生命,关注环境。因此,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为了防止森林火灾,我们中小学生应该做到:不***,火把节期间甩火把、春节时燃放烟花爆竹应远离森林。清明节扫墓期间,风干物燥,容易发生火灾,所以扫墓时我们应告诫父母,不烧纸钱,不烧香;见到上坟的烧香、烧纸钱,我们要极力劝阻。

二、当前气候干燥,森林火险级高,林地可燃物积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迫切需要进行森林防火的教育,尤其是加强我们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意识宣传教育更加重要。我们应该保护属于我们的绿色森林,让绿色与我们同在,永驻我们心间。

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要感谢给你造困境的人,他使你坚强。

成功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走向胜利;智慧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勤奋思索;快乐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清明节征文 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时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时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时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时节,你在缅怀着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