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命运和任务,既然自然界赋予了你一条生命,那是他给了你任务,给了你一个开始,考验你。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生命的励志故事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有这样一户人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迫从城里流落到乡下。
朋友送他们走的时候,都落了泪。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夫妻俩,手无缚鸡之力,除了满脑子的学问,几乎什么农活都不会做。更要命的是,他们的一对儿女还不到五岁呀。一家人该怎么活啊,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朋友们都很担心,而朋友的脸上却非常平静,根本看不出痛苦和绝望。
若干年过去了,城里的朋友决定去遥远的乡下看看这一家人。在朋友们看来,这家人一定生活得很凄惨。于是他们凑了一些钱,到商店里买了所有能够买到的东西,大大小小装了许多包,开始朝一个叫圪塄营的村庄出发。
汽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到了圪塄营。这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庄,没有几户人家。轻轻地走到屋里,朋友们都惊呆了。只见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张破旧的八仙桌旁,桌上,是新沏好的茶水,一缕淡淡的清香飘散在空气中。丈夫,妻子,儿子,女儿,每人手里捧着一本书,在这样一个初夏的午后,正静静地埋头读着。
朋友们都知道,原先在城里的时候,男人就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天午后,跟妻子一道沏一壶好茶,然后在茶香的氤氲中,品茗读书。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在这么荒凉的乡下,他们竟然还保持着这样一个高贵的习惯,几年的艰苦生活,竟没有压垮他们。
据说,这一家人在小村庄里一直这样精神昂扬地生活了近二十年。落实政策后,男人又回到了城里,成了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而他们一双在贫穷中长大的儿女,大学毕业后,一个留学于德国,一个留学于意大利。
在一个人出生的一刹那,坚强,勇敢,忍耐……人生这些优秀的品质,就像一颗颗种子,一同降落在了生命深处。那些屈服于命运的人,就是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放弃了这些种子的人。而生活中的胜利者,常常是侍弄这些种子的高手。譬如,故事中的那个男人,在生活艰难中,依然饶有情致地组织全家在午后品茗读书,就是他对一枚叫做“坚强”的种子,最高雅的侍弄。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屈服于命运的人,没有失败于命运的人。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