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五年级的杨絮惠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就以杨老师的这堂课写了评析稿,我觉得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都是优秀的。例如:
1、李献秋老师
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角度进行评价。她说:在教学杨老师富有激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这堂课中,快学完课文之时,杨老师这样问学生:“外祖父把手绢递给我时,此时外祖父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想象,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己!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但今天这堂课在“生生对话”这方面不够体现出来。
2、王新新老师
(1)情穿全课。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了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情感,从而设计了吟诗入情,赞梅生情,对话抒情的三个大环节。针对每一处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过渡语,老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而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本。老师教学的情感线是很清晰的,强烈的`。
(2)浑然一体,过度自然。《梅花魂》一课讲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老师利用因果关系,一一带出,推着情感不断深化、强化使情感达到顶峰,最后化作了一曲《中国心》结束。
(3)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3、黄卡丹老师
(1)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上课伊始,扬老师以课件展示梅花图,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一幅幅冷艳幽芳的梅花,如临其境,如闻其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梅花,歌颂梅花。在学生谈感受后,杨老师来个自然的过度: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喜欢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欢梅花。而且,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
1、吟诵诗词,黯然流泪;
2、弄脏梅图,大发脾气;
3、不能回国,痛哭流泪;
4、临别之际,送墨梅图;
5、离开星岛,送绣梅绢。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杨老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十三自然段时,杨老师适时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以自己的这种感受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读”来评价:今天教师指导读书归纳起来是三大亮点
1、巧用过渡语,使学生想读。
2、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读。
3、巧变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我们坚持的每次教研活动后写评析稿,这样促进了每位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将继续研究,继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林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林老师让学生读“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木桥 ”等词语,想像山洪灾害时,人们跌跌撞撞地冲向唯一的一条通向生命的木桥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始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林老师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林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感悟党支部书记这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时,林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他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时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了?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感悟到老汉是一个镇定沉着,临危不惧的人。第三层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着老汉的举动,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读着读着,又感悟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光辉形象。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林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林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不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林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这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能够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那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那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就应常回家看看!就应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但是,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必须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那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到达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这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这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潜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潜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到达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能够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一天升高一丈,地每一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构成了强烈的比较,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之后,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推荐与大家一齐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能够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用心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潜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以前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盼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期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听了林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整体的感知尤为重要。林老师没有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单纯地去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整体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并注重整体回归朗读。围绕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对于这样一篇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就必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林老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第六自然段时,刘老师紧扣“捧者”“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刘老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能表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句子,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国际友谊”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成语,值得我们学生积累。林老师是这样设计:先复习文中成语,(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理解后运用到练习当中,达到积累。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词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四、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书中“友谊”两字,帮助学生为写话铺路。写话内容能够直接安排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林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时机非常适合。当学生通过描写黑人少年的语句深刻体会黑人少年内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实感悟,具体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把夸奖的话写得有血有肉。相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如果把找、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部分简短些,可以让更多学生展示自己的写话成果,让他们欣赏到更多赞美黑人少年的话。
通过听我校骨干教师引领课,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马老师和张老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在这两堂课中,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老师的课《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过程环环相套,丝丝入扣。情景导入,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阅读与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马老师在课堂上亲切、自然,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引领着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好。马老师整堂课都表现十分温和,始终面带笑容,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我们老师对学生非常地爱护,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的进行阅读,默读或充满感情的朗读。在这两节课中,我发现阅读所占的时间较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总得来说,这次的引领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既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缺点:
1、在小组讨论学习第三四两个自然段中,教师出示了这个问题:“想想你觉得落日像一个xx的孩童/灯笼/跳水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是看到问题中的“你觉得”三个字,所以学生们没有围绕书上出现的词语去作答,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作答。
3、描写落日像大红灯笼那一段,教师引导不细致,其中有一些动词没忽略。
4、全篇教学中,朗读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书;且读书的时机没能把握好,即没能在学生感情最充沛的时候进行朗读。
优点:
1、在第二小节以“什么是风情”这个问题来扣紧“风情”让学生了解三亚的环境美,使学生知道三亚究竟有哪些风土人情,在读中感悟美。
2、在第二小节一学生说道“海滩上有许多饱经日晒的细沙,它们都像玉屑银末似的,十分美丽”这句话的时候,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说道:“是呀,那些饱经了一天日晒的细沙一定被晒得暖暖的,同学们想不想用手去摸一摸它呢?那我们就用朗读去触摸这处美丽的海滩吧!”顺势带领大家齐读第二小节。
3、在精读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的时候,用找三个比喻句的方式来找出太阳变化的三个画面,学生比较容易有明确的方向。
4、精读完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后,再次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那像孩童、像大红灯笼、像跳水员的三亚落日就这么落下去了,夕阳湖落的景象美妙绝伦,真是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呀,于是人们不禁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