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需要培养起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用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已为世人所明确的道理。创新依赖于教育,教育是创新的基础,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如何成为创新的基础,教育怎样当好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所探求的课题。当今教育无论是从整体教育还是从学科教学,人们提得最响亮的口号也是创新教育,可是我们也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育创新了吗?扪心自问,有时还真的打过疑问号,很少或者很难打上句号和叹号的。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创新的意愿?否矣。事实是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时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去创新,有时还束缚着学生的创新行为,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也是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的。作为教师,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地感受,通过感受去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呢?笔者认为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方设法形成学生的探求源,让学生在探求中感受
数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是都是经过抽象以后“形象化”的材料,学生在学习中总不大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学生也就不可能去充分地感受。要想让学生去充分地感受,必须想方设法将内容形成一潭有利于学生探求的源头活水,就像沐浴一样让我们的学生去轻松而又愉快地感受。对于此,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条件还是充足的,无论是他人的课堂还是笔者的课堂,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或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它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更为生动,直观而又形象地呈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学生则能在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下产生充分感受的积极性,进而使得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创新场所和综合各种信息的学习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我们可以这样去设想:倘若我们的学生都能去充分而又积极地感受,又何愁我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想方设法融入学生的生活源,让学生在优化的教学内容中探求
实践让我们充分地感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没有了智慧和灵感的学习,肯定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识,也就没有了创新能力的产生。针对数学这门抽象学科的特点,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以后要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生活融入教材内容,学生则可在优化的教学内容中积极探求。笔者认为,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学生生活中总有与其相融入的地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只要我们去努力发现,那总会是存在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生活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式纸板三角形,通过用量角器测量,或者用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时要求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现象,运用同样的办法去解决理解三角形之和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解决了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的基础上还使其它相关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如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等等。
三、想方设法提供学生的兴趣源,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诸多同仁的共识。但事实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由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学习的兴趣上有时还是比较难以激发,以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一句激励的话语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在有时我们的初中学生则不敢恭维。如何针对当今社会初中学生的年龄和阅历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为学生提供永不枯竭的兴趣源?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可忽视。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以其生动、直观、形象的内容和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看数学的“冰冷”转变为看数学的“美丽”。而实际上,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多多处于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氛围中学习,那我们的学生则可在课堂学习的浓烈氛围中不断地产生兴趣,也就会不断地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愿望。实践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兴趣——实践——生趣——实践——再生趣——再实践”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更加信心倍增,经常处于笑逐颜开的境地。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兴趣的学习,如果我们在突破数学概念教材模型等难点时运用了多媒体演示,那时空的限制就被我们突破了,学生则无需再去苦思冥想;如果我们在遇到诸多的抽象而又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运用了多媒体演示,化动为静,将事物很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则可在具体而又简单中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还可以促使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以及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的兴趣和精神。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
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离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弓丨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Xt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髙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搜,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i只。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离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
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人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i寸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髙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
4.结语
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髙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
问题来源于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并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以至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地肯定了质疑在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可见,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要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在讲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时,教师展示各类生态系统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提问学生:“大自然是怎样构成这多姿多彩的美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然后由学生带着疑问思考问题,可分组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甚是有些很可笑。在这种情况,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外,还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学生提问:“雌雄蜻蜓抱对现象是否说明青蛙属于体内受精的动物?”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内容和查阅相关资料。否则,会忽视了学生好奇心的发展以及提问能力的培养。例如,伽利略在比萨大学求学期间,老师批评他:“你的问题提得太多,你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应该听我们的话,接受我们的观点。”如果人们变得对任何事物都熟视无睹,变得没有想象力,创新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新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生命之源
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思维产生新的形象或新的设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甚为重要。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发展。所以说,想象是创新的生命之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缺乏想象力的人往往只看到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就像“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活动,侵占了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把“创新”的空间还给学生。如讲授“生物的遗传”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选择了“为什么会有男女的区别”和“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 这两个大家最关注的话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之后,认为人类为什么会有男女的区别,是人体的细胞核里有23对染色体,如果这对染色体的基型是XX,这个人就是女的;如果基因型XY,那么这个人就是男的。有的学生还说,人的性别不是出生后决定的,而是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决定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会激发学生把想象的现象变成现实的探究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给学生讲解的各种理论都是前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试验和实践活动。如讲授“细胞”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清晰的感知并学会作深层次的探究,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等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样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培养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总之,任何人都具有创新先天的素质,创新能力其实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敢于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由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区域差异性、要素描述性以及空间综合性),其教学内容通过学科逻辑来组织难以符合中学生爱“活”爱“趣”的天性。特别在当今世界地理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必须运用能够引起学习者关注的、能激发学习者“内驱力”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将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为地理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契机。投影、录像,电脑、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信息网络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对地理学科来说,多媒体和国际信息网络既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好表现手段,也是地理能力和地理观念的最好实践途径。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平时上课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地理素材;把学生带进电脑房,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因特网来获得信息;在讲到《城市的合理规划》(《初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册》)内容时,让学生利用电脑中的《模拟城市3000》软件创建一个城市模型;在一次考试中的一个题目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给我发一封E-mail等等。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新世纪的地理教学手段的主流将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一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上的地理资源库进行地理教学是新的潮流。网上的信息每天都在不断扩充和更新。网上的信息、数据、软件等十分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库,对于电脑程度愈来愈来高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条通向现代地理学的宽阔大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一起进行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不断地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为这个系统工程奉献一切。
化学不单单是各个公式的相互应用,不同物质分子的相互影响和转变。化学可以解释为现代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一种创新,是提高人们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化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对于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并不是创造出新的化学理论、发现新的化学元素等而应是由创新意识与为让这种意识具有实际意义的化学应用能力。
1、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1.1 实验目标的偏差
化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实际操作,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免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而且化学实验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变化和奥妙,是视觉上、味觉等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部分化学老师,因为过重于化学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忽略了化学实验产生的效果对化学教学效果的促进和帮助,导致了部分学生只对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部分感兴趣,即化学实验神奇的效果感兴趣,但在学习其它理论方面的知识时抱有的消极态度。从而令学生对化学实验只有“玩”的态度,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因为化学老师对于化学实验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从而令学生只关注化学效果,如:
不同易燃物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液体相互混合后所产生的气味以及凝固的情况等等。而且由于学生过于喜欢化学实验的娱乐性,就会疏忽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令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威胁大大提高。
1.2 实验与理论的分离
实验即是实践,而化学实验与理论应当是密不可分的。实验的内容,可以说是理论的操作过程,实验的一个作用就是证实理论的正确,强化学生脑中的化学知识,但有的老师在实验教学时,过于注重实验的过程,但却让学生忘记了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最后实验结束,学生只记得不同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效果是怎样的,但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理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所有人都知道铁会生锈,但它生锈的原理,生锈时铁分子发生的变化以及怎样防止铁生锈,却很少有人知道。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1 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
近年来,很多报道或文章里,都会提高学生学习辛苦的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后卖书、烧书和撕书的庆祝方式,而庆祝的是自己脱离的苦海。“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对化学一种自我热爱的体现方式的一种,对化学没有兴趣甚至是讨厌化学的学生在这一领域是不会拥有创新意识的,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而创新则是反复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喜欢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效果也会较差。所以,老师在实验课上时,其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制定的,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之间讨论的内容和想法,以及实验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实验教学的方向和步骤。包括:学生对那些与化学相关的现象最感兴趣,与学生关联最紧密的化学实验又是什么,以及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因为“创新”是学生自己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在学校和老师眼前的某一段学习过程。
2.2 化学实验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
化学是一门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见现象和产物,比如:玻璃、塑料等,是现代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过化学反应而生产出的物质。根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化学实验与学生生活相互融合,可以令学生时常意识到化学的存在,增加了学生探究化学的机会。比如:学生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化学反应又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存在,即人体。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关于人体油脂的化学反应过于简单。所有学生都知道,脂肪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溶解,那么同样运动量同样食物的人,胖瘦情况较大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这是因为体质不同的关系,但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同体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也不同。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反应,来让学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过程,并最后探究减少人体内多余脂肪的有效方法,即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欲望,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反复的运用化学知识。让化学实验生活化,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把创新意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令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仍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3 化学实验笔记的有效利用
这里的笔记,指的不是把老师讲过的化学公式进行整合的笔记,也不是化学课上老师讲课的要点,而是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其中包括化学实验过程中哪一个步骤容易出现问题,注意事项都有什么,以及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想法等。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知识的速度和理解方式都有所区别,一堂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都存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没有及时的问老师,自己可能也会忘记问题的所在,而且实验中学生自己的问题就算得到了解决,但在以后的化学实验中,仍然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化学实验的{BAIHUAWEN.}笔记,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过程和最后的解决方法的一个总结,而创新是需要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
3、结语
近年来“新课改”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落实,表示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关注,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方面的培养也越加的重视,而自主、兴趣与态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而不是在老师的监督和命令下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