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末群雄并起,江山更替,项羽名籍,会稽起义,为人信义,愿让天下寒士欢颜庇,辗转天地,一呼百应,所向披靡,为王称帝,此等壮举, 有谁能比!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项羽【最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英雄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南(今安徽宿州市),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被杀(一说自杀)。
楚国灭亡之后,项羽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苏州)。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鸿门摆宴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不料,刘邦军已经捷足先登,进入咸阳了。原来,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鏖战时,刘邦率领另一路义军利用秦军主力胶着于巨鹿之机,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入武关,顺利地进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南),迫秦王子婴投降,抢先占领了咸阳。刘邦占据关中后,派兵闭关据守,阻止项羽入关。项羽见状,一气之下,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刘、项两军剑拔弩张,矛盾迅速激化。
当时,项羽拥军四十余万,刘邦则不足十万。项羽有心以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军队,以独占关中。谋士范增也劝他“急击勿失。”就在项羽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的叔父却把行动企图泄露给刘邦。刘邦自知不敌,便一面拉拢项伯,请为调解,一面亲赴鸿门表示诚意。项羽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经不住刘邦几句好话,便改变了灭刘的打算。在招待刘邦的宴会上,不管范增怎样暗示,项羽始终下不了擒杀刘邦的决心。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果严重,便又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刘邦发觉后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无疑是项羽的失策,至于有人说 “无心杀季真仁度,并力诛秦是本谋”,不过是迂阔之见。
项羽进入咸阳后,自恃功高,不可一世。在咸阳纵兵烧杀,掠取财宝; 大搞割地封王(在全国范围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项羽的这种作法,违背了当时人民要求安定统一的愿望,失去了民心。各诸侯也因分封不均而对项羽不满。当然,对项羽恨之入骨的是刘邦。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胁迫他离开关中,迁驻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三分关中,目的是困锁刘邦,使其不能东进。这一养虎遗患的错误,导致了刘邦后来的卷土重来。
雍丘之战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采纳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芈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和刘邦也率军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秦三川郡(今洛阳市)守李由激战,项羽以一人之力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秦军大败。
巨鹿之战
定陶(今山东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被秦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城西南的平乡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山东东平附近),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楚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一剑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后渡过一条通往赵国的漳河,但由于寡不敌众,士气低落,项羽遂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士气大振,大破秦军(破釜沉舟一词的由来)。说起秦朝,人们总是先想到大秦雄师,其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气概让千年来无数风流志士遐想、讴歌。秦之兴起,无疑其内在战争机器的疯狂开动,外在百万铁军的征讨四方,拓开前所未有的疆域。然而短短十五年间,泱泱大秦,毁于一旦,真是应了“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秦朝大厦倒塌之快,其内在外在有各种问题,但是给予大秦最沉重一击,使强悍的大秦再无能力开动其战争机器,无疑是项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战。出身于文官的章邯,在名将如云的大秦帝国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天空。在陈胜发难于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函谷关时,承担起大秦最后的命运!靠临时组织起骊山囚徒,一败周文之数十万大军,再破齐楚之联军,三胜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可谓是战绩累累,似乎再建大秦之军威,重铸大秦之军魂!此时关外之地:黄河之南布满秦军势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残余势力。王离带领着边防军进攻河北之地赵国,更北边盘踞着势力弱小的燕国。田荣因为刚为秦军所败,又怨恨楚赵不杀田假田角,所以龟缩齐地,拥兵自保。当时的秦朝廷正为权利斗争而生死相搏,灭诸侯义军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统帅章邯的身上,章邯再击败楚军杀掉项梁作了一个大的战略决定,北上汇合王离军,拿下整个赵国。这个战略计划却遭到后世的唾弃,多数学者认为他应该趁机进攻彭城。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却是个可圈可点的战略计划。王离军进攻赵国,一直未果!彭城远离关中,而北方西边并不安定!章邯攻彭城短时间如未攻下,粮食必然吃紧,孤军深入,粮道必为所扰!而王离军继续攻赵,分兵不如合,分则容易被各个击破。而王离放弃赵国一起来攻彭城,后方则为赵国断。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势必全军覆没!而此时有个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王离军对赵国实行拉拢政策,诈为二世书以招赵将李良。李良因为赵王的姐姐对其无礼,杀掉赵王的姐姐,投靠秦军,击杀赵王。后来为张耳陈余击败,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击败赵军,王离军趁机包围赵王于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部,边为王离军护送粮草,边虎视眈眈的守护王离军侧翼,形成夹击之势。
赵王被困于巨鹿时,赵相张耳充分发挥其外交特长,游说其各地诸侯前来救赵,并申明天下之势在此一举!诸侯纷纷带大军而来。首先赶到的是赵大将军陈余,将其数万兵力扎住巨鹿之北。张耳的儿子张敖也收代兵万余人而来。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团,北方的燕派将军臧荼南下。田荣因为个人恩怨不愿意救赵,但是齐将田都背田荣带兵前来。史记载:“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张耳千盼万盼等来的救军,见了秦军阵容后各个都成了江湖街头艺人,光摆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绝对支持赵军,行动上就是不敢和秦军动真格的。张耳急得没有办法,派使者张黡、陈泽质问陈余。陈余逼得没办法,给张黡、陈泽五千兵力让他们找秦军练练去。秦军哪把这五千人放在眼里,片刻就把五千人杀个精光。张耳由于毫不知情,以致后来误会陈余杀其使者。看到这种情况,诸侯哪敢再行动,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观来了。
楚国派的北征集团,在最危机的时刻终于到达。章邯在9月围巨鹿,楚军10月至11月之间就派出北征集团。为何到12月才达到?原来楚国中间发生了权利斗争,本来为傀儡的楚怀王趁项梁战死之机,夺项羽军权。派自己亲信宋义为统帅,项羽范增为次,率领大军救赵。但因畏惧秦军强大和想解除项氏政治威胁,欲在半路杀项羽与结盟齐国。史记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在权利斗争中项羽获得胜利,成功杀掉主将宋义。怀王无奈,只好“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不过其他的军队将不属于北征军,而且也将在没有任何的援军支援。考证当时在彭城汇集的人马,刘邦军本是北征军的一只,因为怀王和项家的权利斗争则没有随项羽参加巨鹿大战。番君吴芮军、共敖军一个是进关才随项羽,一个是攻南郡未随项羽,都没有参与巨鹿大战。龙且本是项梁先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前后的地位应该龙且军没有参与巨鹿之战。唯一有疑问的是吕臣军,是合并和被项羽全部带到巨鹿还是部分或则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计是部分被项羽带走参与巨鹿战。获得怀王的授权后,项羽立刻带领大军渡河救赵,渡河后齐王建孙田安带着一支小军队,投靠项羽。
项羽到巨鹿后开始谋划对秦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尽墨,身死当场;而赢则大秦的天下……面临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似乎是一场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天才不愧是天才,项羽立刻就发现秦军的弱点——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章邯军扎住其南边,一边筑甬道输之粟一边随时对救助巨鹿的援军打击,这只军队像两只虎钳,牢牢的盯死猎物。而弱点就在两钳之间的心脏。项羽要直接实施黑虎掏心战略,只有切断两只虎钳的联系,集中力量攻其一只才可以有希望获胜。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让秦军露出破绽。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上自己的两万人马渡河进攻秦军甬道。英布,蒲将军不负所望,战斗击败看守甬道的秦军。从这场小胜利,项羽看到秦军的问题所在——甬道虚弱,而章邯军疲惫不堪,决定抓住时机全军进攻秦军,这个时候陈余又派人向项羽请战,项羽同意了。正好让陈余做出救赵的姿态吸引王离军的注意。
项羽带着剩余的主力部队,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后,项羽发表即兴煽动演讲鼓舞士气,随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示“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权谋手段以及大无畏的决断力,首先项羽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项羽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指挥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起向前冲打败秦军才有活路。在项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战欲望高涨!后世研究者仅仅看到破釜沉舟后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视了前者的重大意义。项羽还命人打破作饭的锅,每人只带三天干粮。项羽不但要以劣势兵力击败秦军,还要用三天时间击败秦军!如果三天之内不能灭掉秦军夺取粮草,就算击败秦军还是一个死字!项羽莫非疯了?
项羽主力开始进攻,项羽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王离军的粮草。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带军援救甬道,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没有料到项羽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由于英布军前期的骚扰战的迷惑,章邯还以为项羽又在玩断粮游戏,搞搞破坏然后跑人,连阵型都没有布置好就带军救援。这次项羽玩真格的,有心算无心,决战对救援,胜负可想而知!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王离正是当年覆灭六国、横扫华夏的秦朝神将王翦的孙子,项羽的祖父项燕便是死于王翦之手,不知是否上天注定,多年之后项羽击败王离,也算是为自己的祖父报仇。
灭掉王离军,救赵成功后,战争并没有结束,章邯军还有20多万人退居棘原,此时怀王命项羽回师。但是项羽另有大志!项羽要摆脱怀王灭秦称霸天下,此时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项羽开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诸侯联军,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这些项羽煞费心机,项羽先把章邯军牢牢压制在自己手中却不强攻,利用章邯的威胁一面统帅整合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买诸侯,恩威并用,双管齐下,把诸侯联军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极大的压力,一直求战,希望用胜利来回应秦庭。但是局势的主动权掌握在项羽的手中,项羽此时表现耐性十足,屡屡击败章邯却不决战,只是一点点磨,而章邯此时战不胜退不得。这样对峙6个月,已经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屡屡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探消息。赵高派人捉拿司马欣,司马欣从小路逃回。此时陈余给章邯写信讲明利害,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有些意动,却不甘心,一面派人谈约,一面准备在战。但是章邯的小动作都被项羽看在眼中,为了彻底收服章邯,项羽决定打怕他!项羽命蒲将军迅速到漳南击破章邯军,自己带大军再败章邯军。章邯无计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后一只军队宣告覆灭。项羽虽然痛恨秦五朝的暴政但他自己的杀戮之心同样太重,章邯投降于他的几十万大军,最后竟被他全部杀死。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音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出,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一、刘邦好色,项羽钟情。
众所周知,刘邦是一个乡里的亭长出身,平日游手好闲,难免出入青楼拈花惹草,加上吕氏干练泼辣,更让刘邦速吃野味而后快。后来刘邦起义之后,身边还经常带着一个自己宠爱的青楼女子。尽管吕氏颇有不快,刘邦仍然我行我素。最后吕氏只好放之任之,只是其原配正室的地位不容动摇。刘邦看到苗戈(虞姬小名)之后,便觉得神魂颠倒,一心想据为己有。幸好吕氏严加阻挠,没有让刘邦犯下碰项羽女人的大忌,否则以项羽对虞姬的痴心,势必杀了刘邦,那么楚汉战争的历史就得改写了。楚怀王与各路义军约好先入咸阳者封关中王,刘备避敌军主力轻易进入咸阳,赵高欲逼皇孙子婴纳降以保自己全身而退。不想年纪虽小的子婴却刺杀赵高再捧着大秦玉玺恭迎刘邦大军入主秦宫。进入后宫,望着无数佳丽,刘邦便享乐温柔乡中,颇有乐不思蜀的念头。
项羽虽然身怀绝技,勇冠三军,却有着男人少有的柔情。其对虞姬苗戈之情,更成为千古的爱情佳话。吕氏使计说虞姬虽然忠贞,却在枷锁下难逃被秦二世蹂躏的悲惨境遇,从而激起项羽的巨大愤怒,盛怒之下终于不顾后果下令焚烧阿房宫。然而他却万没有想到自己万分宠爱的虞姬还在牢狱中,待一位战卒飞马报告之后,项羽便毫不犹豫地冲入到熊熊大火之中。硬是凭着自己的神勇,从鬼门关中把虞姬拉了回来。看着项羽经历九死一生抱着虞姬从阿房宫中阔步走了出来,宫外围观的人都不禁呆住了。吕氏不知是妒忌虞姬还是打趣刘邦,悄悄的在刘邦耳边问:“假如我在里面,你会救我吗?”刘邦当时铁青着脸,没有任何回答拂袖而去。后来项羽兵败被韩信大军围于垓下,处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际,项羽仍然没有忘记虞姬,只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虞姬。虞姬为免霸王牵挂自尽,项羽悲痛欲绝。征战过程中,项羽曾与虞姬失散,但项羽无不深情挂念着虞姬苗戈。甚至在一次出征临别时,虞姬送给项羽一缕青丝以减轻其对自己的思念。项羽当时反赠虞姬一支袖箭,双手奉上说:“我归心似箭,你等我回来。”铁血男儿顿现柔情。
二、刘邦无赖,项羽重义。
刘邦起义之初,由于实力不足,率领部下投靠项羽。项羽接纳刘邦残部之后士兵内部曾引起刘项的争执,后来遂由吕氏提出滴血盟誓,刘项义结金兰。项羽遂尊刘邦为兄长。但是楚汉之争爆发后,项羽曾捕获刘邦父亲,欲逼刘邦投降。当范增高声对刘邦说不降即杀其父的时候,刘邦只是微微一怔,随即高声回复:“我们曾经义结金兰,已经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硬要烹煮我们的父亲,别忘了分我一杯羹。”项羽无奈,念在旧日情谊,只好放了刘父。在刘项对峙期间,刘邦一次败逃之时,迫于楚军追兵的压力,曾经亲手从车上推下自己的儿子三次,幸得夏侯婴冒死捡回来,否则又怎会有后来的汉惠帝?
项羽为人重义,樊哙在鸿门宴中擅闯宴中相救刘邦,按规矩可以处死。项羽却深为其豪气折服,赐予美酒猪手。大将钟离昧阵中重伤,变成独眼跛脚,项羽想到追随自己纵横沙场的大将从此变残废,不禁热泪横流。后来钟离昧也没有辜负霸王赏识,一只追随霸王突出垓下重围战死乌江边上。即便英雄末路之时,乌江边有艄公来救霸王,劝其日后寻机会东山再起。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己也执意不肯独活,反而要求艄公渡剩下的二十八铁骑逃离对岸,众人誓死追随,无奈之下,霸王要求艄公把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乌骓马渡走。不料乌骓马追随霸王日久,居然颇通人性,见霸王乌江自刎,随后也自己跳入江中。霸王为人颇重义气,这恰恰是作为帝王者不应该有的,就这点或许就注定了项羽最后的失败。
三、刘邦忍辱负重,项羽妇人之仁
楚汉之争开始,刘邦实力完全无法与项羽抗衡,所以项羽有一万种借口可以轻描淡写地除掉刘邦。刘邦抄近道先入关中按先约应该封之为王,项羽知道后暴跳如雷,自己血战之后居然被刘邦捷足先登,当时完全可以挥军入关,一举灭汉。但是,刘邦先装孙子,好话说尽,马屁拍尽,说什么给我十个胆也不敢封王,自己入关只不过是给楚霸王打先锋。接下来,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发生了。席上,范增原本安排好项庄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怎奈刘邦此前与项伯约为婚姻,项伯这愣头青硬是处处救护刘邦这个未来的亲家。
换作一般人,当时龙虎争天下,强龙必灭饿虎。但是,项羽却不干,错失了除掉刘邦的绝佳时机。范增多次对其使眼色,暗示其摔杯为号。项羽居然装作没看见,认为刘邦认错态度诚恳,对自己百般恭维,心生不忍,怒气一消,杀心亦灭。难怪最后范增怒叹“竖子不足与谋”。
刘项争霸中,刘邦最后弯道反超,创建大汉四百年帝国,项羽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但就个人情感而言,我仍然喜欢项羽,喜欢他的柔情,喜欢他的仁心,喜欢他的率真。刘邦城府太深,手段太狠,脸皮太厚,也许帝王本该如此。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活在楚汉时期又可以高攀的话,我愿意做项羽的朋友。
1、雍丘之战。楚王命项羽,刘邦率兵迎敌,两军大战于雍丘下。
2、巨鹿之战。
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3、彭城之战 。
彭城之战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4、荥阳之战 。
荥阳之战是指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在荥阳进行的作战。荥阳之战发生于汉三年四月至六月,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相持,项羽的谋士范增身亡在这一场著名的战役中
5、楚汉之战。即汉元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楚国诸老将:“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郦食其:“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郭嘉:“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诸葛亮:“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刘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
房彦谦:“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盘石之据,产、禄承母弟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主之位。”
司马贞:“秦鹿走,伪楚狐鸣。云郁沛谷,剑挺吴城。勋开鲁甸,势合砀兵。卿子无罪,亚父推诚。始救赵歇,终诛子婴。违约王汉,背关怀楚。常迁上游,臣迫故主。灵壁大振,成皋久拒。战非无功,天实不与。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范浚:“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则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项羽以百战百胜气盖于一时,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嗯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
蔡东藩:“惟观于项王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彼杀人多矣,能无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复谁尤!”
周恩来:“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人类之盛衰,又非一时豪俊、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虽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钱之势,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
毛泽东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
相关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范增之言,放虎归山,所以才招致最后的失败。还有人说是因为他缺乏谋略和视野,那么项羽之死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未把握正确的时机,确实是招致他最后失败的原因。但是他性格上的弱点却贯穿了他一生。他无意改变性格,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英雄来说是致命的缺憾。
从他“富贵归乡”、“鸿门宴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的性格缺陷。这些性格导致他再强也只能是个叱咤风云的而已,无法成为一名胸怀天下的君王。这便是项羽之死的真正原因。他真正的失误并不在于杀没杀刘邦,也不在于时机不对的缘故,而是在于不能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这是一个英雄的悲哀。
刘邦与项羽先结为异姓兄弟,刘邦为哥,项羽为弟。后因谁入咸阳者为王的誓盟约定而闹翻。最后以楚汉之争开始正式决裂成为对手,结果以项羽自刎乌江为结束战争。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项羽,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1、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
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出现了那么多失误呢?
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
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他资助了陈馀叛楚;
2、他煽动了彭越叛楚;
3、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烦。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刚好这位不符合分封标准的人是如此优秀的一位游击战专家。
第三,对陈馀。
陈馀早年是一位名士。陈涉一起义陈馀和张耳就面见陈涉,劝其立六国之后以培植反秦力量。后来,又随武臣一块来到赵地,使赵地发展成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战中,他是驻守巨鹿城外的盟军的主要力量之一。项羽消灭王离军团之后,他与诸侯军共同参加了对章邯的作战,还亲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为章邯最终决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为他后来与张耳反目,愤然出走,才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但是,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项羽仅仅因为陈馀没有跟随自己入关而忽略了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
项羽的失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2、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
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
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3、刚愎自用,失察失人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
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
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
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以后我们讲讲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故事: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