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通用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竹石】
一、案例
《竹石》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首古诗,练习要求“读读背背”。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读得有滋有味。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诗的后面写着呢,他叫郑燮(yán)。
师:(板书:燮)这个字他读对了吗?
生:这个字我们没学过。
师:对,这个字你们是没学过:但你们有办法把它读准确。
生:可以查字典。
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得难以计数,如果光靠老师教,你们一辈于都学不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查字典。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查到这个“燮”字读“xiè”。他们大声读着“郑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一会儿,学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这首诗。《竹石》这首诗人人会背了,可同学们并不尽兴。关于郑燮这个人,他们仍有许多疑问。
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是个诗人。
生:从诗中我发现郑燮很喜欢竹子。
生:他一定是个像竹子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人。
师:诗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从诗中的竹联想到诗人本身,胜人一筹。
师: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写得好,画比诗更好。猜猜看,郑燮最擅长、最喜欢画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师: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师:老师也想知道关于郑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办法去搜集郑燮的资料呢?
生:去看有关他的书。
生:可以上网搜索。
生:我爷爷知道许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问问爷爷。
师:原来办法这么多,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板桥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郑燮的画(当然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现出来的高涨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解读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学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由此看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独自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因为教师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扩大学习空间,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巧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语文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课本学习,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来自于课内外其他方面学习资源的摄取。课堂中当学生对郑燮这个人感兴趣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巧妙展开,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虽然“郑燮是个怎样的人”不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麻雀飞进教室,学生群起而观之;如准备写字时学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跃;如学习《石头书》一课时学生对矿石产生了兴趣……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的,但是它也是教学资源。因为它是学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师好好利用,它就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关注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学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是愉悦还是愁眉苦脸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要把个人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以及对学生的爱融人课堂,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乐学的积极状态中。
教师要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让学生读读诗,说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诗说说郑燮爱画什么。教师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激励他们,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就必须尊重学生,时时激励学生,让学生永保轻松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很令人称道。当他发现一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时,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就滚到地上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下来了。”教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来。”
试想,如果该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讷地对待,不加询问,该学生还会乐于学习美术吗?
另外,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习的参与者。如“老师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来交流。”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在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愉悦的、积极的。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点拨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不是纯粹地把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利用暗示、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并且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学生读不准“燮”这个字时,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知识“部首查字法”来解决。以上案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如“读了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诗人常常以物言志。”“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
学会,重在掌握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让学生会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学习阶段比作一条长长的跑道的话,那么每堂课都是一道起跑线,它提醒、激励学生永远向前,迈出踏实的每一步。而教师,就像是他们的教练员,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的意志,鼓励他们不要停下脚步,但是永远无法伴着他们跑完全程。
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板书:
草原
人情美
(沿着作者的思路,紧紧抓住课文中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说明了什么?(来得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里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游子吟》
教养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育目标: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板书: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四
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 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丁香结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词语:
缀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 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 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 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 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将剧本改写成故事。
2、了解人物性格,引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
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A、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B、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C、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四、学生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习作。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习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
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的习作,找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2、检查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改写要求。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写习作。
将自己的习作抄写在本山。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小虫子吗?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来大家都喜欢小虫子是吗?那你们看见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履,走进草虫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整体感知
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五、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山中访友》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山中访友》
作者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蕴(yùn)含奥(ào)秘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犬吠(fèi)湛(zhàn)蓝衬(chèn)托仪(yí)式
凝(níng)望树冠(guān)吟(yín)咏恩(ēn)泽(zé)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津津(jīn)乐道雄(x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_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3、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4、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