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故事【优秀10篇】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这次为您整理了家庭教育故事【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家庭教育故事 篇1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2

教育孩子为人要讲信义

向孩子讲一个《老鼠和青蛙》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汉斯·萨克斯。

有一天,一只老鼠坐在河边,她在思考该如何渡到对岸去。

“唉,”她叹息道,“这么远,我肯定游但是去的。”

这时候,一只青蛙正好在不远处的`浅水里,老鼠说的话被他听见了。他游到岸边说道:“我能够把你安全地渡过河去。”

老鼠相信了他的话,欣然同意了。这时青蛙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身上,另一头拴在了老鼠的尾巴上,然后他跳到水里;当他在河里将老鼠拖了一段路,突然往水下潜去时,老鼠也不得不跟着往河水深处钻。“救命!”这时她不禁叫道,“难道你想淹死我吗你怎样对我干出这种不讲信义的事!”

但是,青蛙回答说:“常言说:甜言蜜语的背后隐藏着背信弃义。你为什么不提防些呢”

这时候,有一只白鹤飞来了,看到水中的老鼠在挣扎。他俯冲下去,一把抓住她,连同青蛙一齐带回自己的窝巢里。但是他抓老鼠时根本就没望见青蛙;他回到窝巢后才发现了他,于是说道:“你怎样也被抓来了”

“唉,”青蛙回答说,“我这是恶有恶报呀。我本来想让这只老鼠倒霉,想淹死她的;但是此刻连我自己也跟着倒大霉了。”

“是呀,这是你应得的下场,”白鹤说着,便张开他那张大嘴口把这只不讲信义的青蛙吞到肚里去了。

为他人设下的陷阱,结果自己掉了下去。

家庭教育故事 篇3

一只鹌鹑在麦地中间筑巢。当她的孩子们渐渐长大,麦子变黄的时候,她对小鹌鹑们说道:“农夫收割麦子的日子快要到了。我现在出去给你们找食。我不在的时候,你们都给我待在巢里别动,小心点儿,别让任何人发现你们。如果那个农夫来了,你们留神他说的话,听他什么时候要割麦子。我们要见机而行。”说完,老鹌鹑便飞走了。

不一会儿,农夫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麦田,察看了一下麦子,然后对儿子说:“麦子成熟了,我们该收割了。我明天一早就去邻居那儿,同他们商量,请他们来帮助我们收割。”

又过了一会儿,老鹌鹑噙着给孩子们的食物飞回来了,问他们是否听到点什么。一只小鹌鹑回答说:“那农夫同他的儿子来过了,他说:明天他要去请邻居来帮助割麦子。”

老鹌鹑听后说:“别怕,这麦子还不会马上割的。因为那些邻居不会那么快就答应帮别人干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老鹌鹑又要外出觅食了,她对小鹌鹑们说:“留点神,那农夫准备什么时候割麦子,看是否能听到一些新的消息。”那农夫又来了,对他的儿子说:“我看,谁也不会来了。这些邻居都靠不住。我要去同亲戚朋友谈谈,让他们明天来帮我们收割。这麦子再不割的话,就要烂了。”

当老鹌鹑回家时,小鹌鹑们叽叽喳喳地说:“妈妈,快给我们在别的地方筑一个新的巢吧!那农夫明天就要带他的亲戚朋友来割麦子了。”

可是,老鹌鹑回答说:“亲爱的孩子们,那些亲戚朋友也不会马上到一个外乡的农田里来干活的,所以,你们注意听着农夫明天说的话!”

下一天早上,那农夫和他的儿子又来了,农夫非常伤心地朝麦田扫了一眼,说道:“我看,想靠别人的帮助都是不行的,不管是邻居,还是亲戚朋友。这庄稼今天是割不成了。两把锋利的镰刀已经摆在粮仓里了,明天一早我们两个就开镰。这麦子不能再耽搁了。”

小鹌鹑马上就把这个新消息告诉了他们的妈妈。老鹌鹑听了说道:“瞧,这才是真正的收割时间。我们迁移的时候也到了,寻找别的住所去吧!亲爱的孩子们,起身吧!明天早上我们还待在这里的话,那么我们大家的生命恐怕就保不住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4

教育孩子不要轻视别人

向孩子讲一个《老鹰和屎壳郎》的故事,作者是古罗马哲学家里米齐乌斯。

一只老鹰追逐一只兔子,想吃掉他。兔子眼看自己走投无路、孤立无援时,突然望见了一只屎壳郎。兔子求屎壳郎帮帮他,救救他。屎壳郎答应帮忙他,保护他。

这时候,老鹰已追到跟前。屎壳郎对他说:“请别伤害兔子一根毫毛,因为他是我的仆人。”但是,屎壳郎看上去那么渺小,老鹰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呢。老鹰掐死了兔子,并当着屎壳郎的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屎壳郎是不会忘记这一耻辱的,他一心在等待着老鹰筑巢。不久,当他发现了老鹰的巢,并看到老鹰把他的蛋放在里面后,便悄悄飞进去,把老鹰的蛋推到鹰巢的边沿上,使它落到地上摔破了。

老鹰悲愤交集,他飞到天空上,来到天神的宝座前,请求天神给他带给一个能安心筑巢、平安孵蛋的地方。天神说:“等你再孵蛋的时候,你能够把蛋放在我的怀抱里孵化。因为你是我的飞鸟,所以我理应好好照料你。”

于是,事情如此这般地发生了。

但是,当那屎壳郎了解了真情后,便立刻团了一只粪蛋,然后带着粪蛋飞到天空上,来到天神面前,把粪蛋丢进了他的怀抱。天神发现了这个脏东西,想把它抖搂掉,但是他忘了怀里还有老鹰的蛋;于是把它们连同那团粪蛋一块儿抖掉了。结果,老鹰的蛋又全都打碎了。

轻视别人的人都必将受到别人的报复。

家庭教育故事 篇5

苍鹰之子在动物运动会的飞行比赛中,矫健无比,身手不凡。只见它在蓝天里,忽儿展翅做高空盘旋;忽儿又急速俯冲低空……它精湛的飞行技术,赢得在场观众一阵一阵地欢呼。最后,他被评为“最佳飞行员”。

第二天,苍鹰家里热闹极了。白兔、黑猫、青蛙……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致请求苍鹰教他们的孩子学飞行。

苍鹰哈哈大笑起来,说:“想让孩子学本领,将来有出息,固然是好事,但是得根据自己孩子的特长和志趣才行。假如我当初不根据我孩子的一幅宽大有力的翅膀和喜欢飞行的爱好,而硬要教它学游泳、跑步、跳高什么的,那不仅不会获得今天这样的荣誉,相反可能贻误他的一生。”

点评:教育孩子,就得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充分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长处和潜力,不能从众,看见人家怎们着就学着怎们着。

家庭教育故事 篇6

向学生讲一个《生金蛋的鸭子》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布·瓦尔迪斯。

一个穷农夫有一只鸭子,这只鸭子会生金蛋;不过它一个星期只生一次,而且每次只生一个。对此农夫心想:“对了,我应该杀了这只鸭子,这样我就可能在一天之内得到它肚子里的全部金蛋了。”

说干就干,他立刻便把那鸭子宰了,可是他又立刻惊奇地发现,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那只鸭子肚子里连一只金蛋都没有。农夫后悔不已,暗暗叫苦:“唉,我真是活该倒霉!每个星期一只金蛋不要,偏偏要什么更多的金蛋。这下,我的希望,我的慰藉,我的利益全都化为泡影。现在我才是真正到了贫穷的地步了!”

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关于家庭教育故事大全 篇7

现代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确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为周海婴日后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用“於菟”即老虎也懂得爱子作比喻,说明英雄豪杰也应懂得怜家爱子,从而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热爱孩子的深厚感情。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喜结良缘。1929年9月,生下一个儿子,此时鲁迅已年近半百。夫妇俩人喜孜孜地为孩子起名,起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才决定叫“海婴”。

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鲁迅说:“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却绝不会雷同。译成别国文字也简便,而且古时候的男人也有用婴字的。如果他大起来不高兴这名字,随便改过也可以。横竖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如果小家伙把棉被蹬飞了,就细心替他盖好。孩子睡足之后,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海婴送进梦乡。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

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有一天,海婴问鲁迅:“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

“这追索到物种起源的问题,鲁迅便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是刨根问底:“没有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回答得了的,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但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还是耐心地告诉他:“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不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是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文章闻名中外,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不是硬性要求他继承父业,而是“顺其自然”,并告诫孩子“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清的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的心田。

一次,鲁迅好友瞿秋白(当时化名何凝),送海婴一套苏联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翘翘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这是何叔叔、何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小海婴迷上了“积铁”,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8

与孩子相处,多数时候,我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这时候,我就会以同龄人的态度去和孩子相处,不会居高临下,不会发号施令,不会指手划脚,只是和他站在同一位置上,凡事以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孩子都爱钻研,爱问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问题都太幼稚,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我永远不会嫌烦,每次都认真地和他说,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比如我和孩子刚刚经过某个地方,孩子由于好奇心,想回头再看看刚刚没有看出究竟的现象,我便带着他回头再去看看;他满足了好奇心,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他高兴,我也高兴。

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父母必须给到孩子足够的宽容。因此,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当了父亲,我才懂得真正的爱,也有了真正的责任感。这些,都是孩子教给我的。

在将自己想象成孩子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真正成长了。若不将自己想象成孩子,我一定会和孩子有代沟,成为一个孩子不喜欢的父亲。

家庭教育故事 篇9

鹅卵石与钻石

“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这是当老师的所听到的孩子们的抱怨与质疑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遇到这种状况,我们不妨给孩子讲这样一个寓言: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明白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

神出现了,神开始说话了:“你们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十分快乐,但也会十分后悔。”

说完,神就不见了。牧民们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好处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他们还是各自拣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日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转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后悔极了,后悔没有拣拾更多的鹅卵石。

此刻我们觉得没用的知识,就像鹅卵石,将来有可能变为无尽的财富。

家庭教育故事 篇10

中国古代创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来承担,直接把家庭这个社会最基层的单位及人所依赖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道德教化的组织机构。《三字经》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过”,就是社会向家庭分摊教化任务的明证。古代家教的实质其实就是在全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责任制。

唐代崔元炜的母亲说:如果听说在外面做官的儿子生活过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听说他在外面过得裘马轻肥、生活奢侈,就是“坏消息”;她正告儿子做官如果“不务清洁,无以戴天覆地”。这说明为官清廉与否,不仅事关社会的祸福,也波及家庭的荣辱,这是从“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中产生出的价值取向。

确立这种道德观念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把家庭伦理秩序向社会进行类比和推广,要求人们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天下所有人,力图构建普天之下亲如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实现了把家庭伦理同人际伦理、政治伦理的对接和统一。这其实也是从生命伦理的高度表现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