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韵译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滁州西涧【最新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这是一首著名的写景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的所见,委婉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幽草之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唯独喜欢的意思,唯独喜欢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后两句是说: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见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引人思索。全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别忘了开头还有非常重要两个字“独怜”:“怜”是爱惜、爱怜的意思,“独怜”体现出了诗人对幽草、黄鹂的情有独钟。这里或许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诗人却只挑选了涧水边生长的幽草与深树上鸣叫的黄鹂。这样两句的组合,有上有下,有动有静。下边的幽草是静态的,上边的黄鹂则是动态的。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邪溪》),偶尔一两声婉转动人的啼鸣,非但丝毫无损西涧的宁谧,反而让人倍感环境的清幽。这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总之,诗歌前两句给我们勾画出来的,是一个极其清幽宁谧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是诗人所钟爱的世界。
还有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也被认为是用了《滁州西涧》的诗意,常常被拿来与《滁州西涧》作比较。南宋诗人刘克庄就认为这首诗的风格非常近似韦应物: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两首诗所描绘的风景的确有许多相似点,都有春草、春树,有春潮、春雨,还有岸边的小舟。不过,如果细加对比,两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并不相同。《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闲适意趣;《淮中晚泊犊头》的满川风雨,体现着诗人动荡起伏的心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所谓“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淮中晚泊犊头》中,诗人身处古祠下、孤舟中,随潮水飘摇,看风雨满川,有着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有我之境”。他所看到的风雨与春潮,折射出诗人并不平静的内心。而《滁州西涧》更近似于一种“无我之境”,诗人仿佛处于春潮野渡的视野之外,以一种旁观的视角呈现景色的自然闲适之美,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向人们展开一个宁静恬淡的世界。这两首诗都是传世名作,却在相似的景物中透露着不同的诗人心境。通过与《淮中晚泊犊头》的对比,我们对《滁州西涧》的闲适自在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宋代一位名叫王荣老的官员,在赴任的途中遇上了狂风暴雨,无法渡江。乡亲们告诉他,这条江住着江神,特别灵验,想必是他身上带着宝物,江神想要索取。王荣老把携带的玉麈、砚台等都拿了出来,然而风雨更大了。王荣老非常诧异,自己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只剩一把扇子,上面有黄庭坚所题写的《滁州西涧》。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王荣老把扇子献给了江神。不出一会,竟然风平浪静,南风徐来,王荣老顺利渡江而去(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这个传说未必可靠,却足以看出后来人对这首诗的无限倾倒。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