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是中秋节,农历日期为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佳节,寓意团圆,同时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加上中秋节这一天月亮正圆,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追月、吃月饼等。
中秋,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无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君王赏赐群臣的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 《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中秋节这一天,各处景色热闹不已,当天夜晚,挂满了各种彩灯,街上的人不仅可以吃到各种小摊的特有美食,还可以和大家一起游玩。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高速公路有一定通行免费时间,但是只有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高速免�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送成人
给成人送礼一定要本着实惠、实用的原则,因为大家都是亲戚,彼此比较了解,而且也免去很多客套,所以可以根据不同亲戚的喜好,比如可以送七匹狼的皮具礼盒,喜欢喝酒的送瓶好酒,喜欢喝茶的送盒茶叶等等。
送老人
给老人送礼的时候要注意,有的老人不适合吃糖分过多的东西,尽量为他们选择一些无糖月饼,除此之外要多选择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的保健礼物,比如足浴盆、按摩椅之类的礼品。
送恋人
中秋节可不要忘了恋人,花好月圆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这一天同样十分浪漫,推荐你送恋人比较甜蜜的东西,强烈推荐你这种高档的冰皮月饼,是中西方美食的结合,还有马卡龙的甜点让你心里美滋滋的。
送孩子
小孩子喜欢的当然是好吃的,好玩的,普通的月饼相必没什么新意,但是巧克力的月饼甜甜的很讨小孩子的喜爱,还有像坚果礼盒这类的礼物也很不错。
送领导
送的太贵重,很容易被拒绝,送的太低档,会让收礼人感觉自己在你的心里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中高档的礼品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办公类的公文包,钢笔等,陶瓷类的陶瓷笔筒,陶瓷饰物等。
送客户
就是为了巩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根据送礼对象的喜好、身份、地位来选择礼物。可以送一些茶叶、茶具、餐具等;还可以送一些摆件、挂饰等。像是炭雕、创意花瓶等。
2021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2022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
2023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五
2024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2025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10月06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一
2026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五
2027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三
2028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二
2029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22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六
2030年中秋节是几月几日∶9月12日农历八月十五星期四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传了很久,具体情况已经比较难考究,但是关于月饼的传说却不少,有人说吃月饼是相传于元朝,元朝末年,人们承受不了元朝的残酷统治,起义抗元,朱元璋准备起义的时候,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将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再分派传到个个义军之中,于是从那以后,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必备中秋月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