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中秋手抄报资料优秀2篇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2017年五年级关于中秋手抄报资料 1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大约蓬莱池畔没有一个望月的最佳之处,皇帝不高兴。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胡人给先人高祖送来的圆饼一直叫做“胡饼”,这名字也不怎么好听,玄宗的赏月乏味极了。杨贵妃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物,情急之下,她仰望明月,智由心生,随口说出“月饼”这个名字。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2017年五年级关于中秋手抄报资料 2

每逢皓月当空的夜晚,嫦娥姐姐都要从华丽的月宫中走出,领着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妈妈的故事里。妈妈清空白天的烦恼,进入了解脱一切束缚的甜蜜之中,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迷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一个又一个孩提天真的梦,我们常常搂着这些梦甜甜地入睡。

穿过城中的'波光粼粼的小河,从远古流来,流向永远。这是一条长长的故乡理想永不终断的思绪,月亮常常追随着它一起构思和展望未来。

今夜,小河又带着一河的月光从小城出发,去照亮远方,照亮世界。

还真想到月亮上去看看,那美丽动人的月光是怎样发出来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