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国家高官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兰亭序繁体全文【最新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堪称历代名篇。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在“摹本体系”和“官修体系”的比照中,我们发现:官修史书的“快”字占据着兰亭的绝对优势,从唐贞观到清乾隆的一千多年间,“经、史、子、集”中凡是出现兰亭,必是“快然自足”。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全文检索,在整个四库中,《兰亭集序》原文或引用原文的情况出现了25次均为“快然自足”,四库中没有一处用到过“怏然自足”。但在“经、史、子、集”之外的各时期摹本中情况却基本相左,在兰亭书法摹本体系中,书法家们一直坚持着“怏”字。那么王羲之自己在书写“快”和“怏”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在所有传世的王羲之作品中,他的用字情况是:“怏”字仅在传世的兰亭摹本中出现,而“快”字在另外两个王羲之作品中出现过。
除了字形的相近之外,问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怏”和“快”的读音上面?与后世的说唱文学不同,《兰亭集序》不是依靠口头流传的,它的流传一定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这也降低了音误的可能性。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世的人看我们今天,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1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2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3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4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5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正是根植于这种普遍性的思想转型期。像王羲之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世族经济、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他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济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这种转向使得王羲之在本应是山水描写的《兰亭集序》中灌输了自己的生死观。在吴迪、赵丽明看来,处在某种转向之中的个体思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可能其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不会自觉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怏然”作为的复义现象出现在王羲之关于生和死的议论中带有很大的合理性,它反映了一种较为综合的思想状态,这也是所谓的“世造兰亭意”了。
(晋)王羲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