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祖孙四代,传承勤劳朴素家风》
孔子有过这样一句“过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漫漫光阴长河中淌过无数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沿溯血脉而上是家风串联传承着这个个体,乃至整个家族的灵魂。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今天就让我用文字将我们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
“老麻,您的衣服已经这么破了为什么还不换?”(老麻在潮汕话中指曾祖母)。当时老麻已步入耄耋,仍神采奕奕面带吉祥瑞光,她得知我们要来把针线活往桌子上一放,急匆匆跺拉着拖鞋出来迎接我们。她依旧如我小时记忆那般手脚伶俐不需要别人搀扶,只是我注意到了老麻衣服上四处散乱地打上了一个又一个蓝灰的补丁。“衣服啊,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过去了。”老麻慈祥地笑着对我说,脸上福气的皱纹随着脸部动作而牵扯。
饭过三晌,一家子人围在饭桌上轻声细语地回忆往事,夹杂着头顶吊着的风扇慢悠悠的“嗡嗡”声。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下老麻拾起手上的针线活一遍缝着一边讲话,从零星的言语片段中我终于知晓了补丁背后的秘密:老麻自小家里穷,嫁了人后时运不好又守了活寡,一个人把三个儿子拉扯大。为了补贴生计,老麻压榨每一分一秒闲暇时光,平日还会为村子里的红白喜事缝纫服饰。从前养成的勤俭朴素的好习惯还一直延续,耳濡目染地传给了孙子们、曾孙子们:我祖父那一辈都是种庄稼的老实人。
只有老叔走出东巷村到镇子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学画、镶瓷工艺,成为潮汕地区有名工艺人,现在还可以在广东博物馆潮州馆看到老叔画的壁画。我父亲那一辈也是在节俭朴素的家风中长大的,爷爷奶奶都没有什么文化,只能拼命耕田种瓜,父亲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也会一起帮忙动手做工。四个懂事孝顺的儿子刻苦读书不让父母操心,最终都能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大学。
这次我作为林家的第四代人回到家乡走访,前辈无数朴素的生活作风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我频繁地往长辈那边跑,脚踏实地收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才明白在我收集实地资料在键盘上码字的过程,也正是新时代坚韧不拔家风的新体现。在物欲泛滥的当今社会,静下心来去重新描绘从前的故事,去讲述过往那些家风古训,更是坚韧不拔好家风不忘初心的新传承。
只可惜,老麻过世四年了,她以九十九岁的高龄结束了朴实艰苦的一生。遗憾也是有的,在科技信息高速膨胀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老麻临终前仍然没有选择换上面料舒适的新衣裳,而是坚持穿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补丁”老头衫。她贯彻着自己过了几十年朴素的生活习惯,虽然再也没有下一个缝补衣服的三年,可这节俭耐苦耐劳的家规祖训将继续延续给后辈。
好家风是祖辈经历沧桑岁月,用智慧结晶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他们从城市的尽头,破旧的棚户区,广袤的农田中走来,一个个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传递了这份执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他们的家风家训,也会由我们这一辈继续传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继承并发扬光大,迎接第二天的太阳!
《忆家风,扬家风》
家风,何为家风?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许曾经年幼,不懂得家风是什么。还记得问过只有3岁的弟弟,什么是家风,他圆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滚了一圈,然后咧起嘴角说:“是风吗?”我楞了一下,风?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问起我家的家风,我会非常笃定地告诉你:“没有!”因为年幼的我根本感觉不到有任何东西一直祖传般的影响着我。到了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我才领悟到什么是“家风”。它似远似近,飘渺虚幻,可是又真实存在,悄无声息。实话实说,我们都受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
邻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触。无功不受禄。从只有几岁,能蹒跚学步的时候,当我开始蹲在菜地时,就一直在认识它。或许很普通,或许很平凡,或许司空见惯,但是,不得不说,有些东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了。蹲在树荫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当空,一顶顶草帽在玉米丛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双双布满裂痕,指甲缝里藏着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葱绿叶上抚摸着大自然的恩惠,一阵阵笑声洋溢在这几十亩大的田地上。
“老苏!来!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样?还行吗?”“苏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几天就成!”“苏爷爷!我爷叫我拿给你咧!咱家的番茄,大个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这才下午再给你了啊!呀,妹妹也在,来擦擦就尝尝,可好吃了!”爷爷欣然地接收这些好意,一一谢过,吩咐我拿回家后,便转身走向他们的田里,投身进帮忙松土、除草、浇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还没弄好,怎么跑去弄别人家的了?等到爷爷归来,挺着腰板,拿起毛巾,擦着满身的汗水时,我便提出我的疑问。
爷爷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弯下腰,摸了摸我的脑袋,说:“虽然我们是邻居,是好友,可是关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别人的东西。咱们地里的东西要么没熟要么前几天摘了,没什么好给人家,那就帮别人干干活,也不碍多少时间。记得啊,以后可不能白拿别人便宜啊!要是给爷爷知道了你敢这么做,爷爷可就再也不给你种你爱吃的小番茄啦!”
那时的我似乎才五六岁,只知懵懵懂懂地点个头,爷爷也没有再怎么讲,只是往后每次收到邻里的好意都会回馈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帮忙干活。后来,田地随着征收,面积越来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亩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谊未曾改变。盛夏,黄皮、龙眼、荔枝纷纷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劳作,谁也不忘各家各户互送新鲜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遥远,心意永不迟到。
后来,现在的我十几岁人了,渐渐迈向成年,也不得不说这类的事情还在影响着我。互联网发达,我们家也迷上网购,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课,快递到家无人签收。对面屋的阿婆平时无事,打理着屋边的一小块田地,边上有个用木头搭的小木棚,里面放着她平时收起的可回收品。母亲嘱托阿婆帮忙收一下快递,阿婆很乐意地帮忙起来,买东西多的时候,她甚至一天断断续续收三四回快递。阿婆不愿意收钱,邻里谈钱伤感情,可是骨子里也不允许白白让自己得到这样的好处。
于是母亲吩咐我们把废弃的书、纸张、纸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内忙的时候,悄咪咪把这些东西悄无声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报。这些年,同样的,阿婆也经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种蔬菜和草药,我们周末买菜的时候也会帮她买活禽。妈妈说,邻里之间,这些不算什么。但是,我总觉得,哪怕只是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说不出它哪里伟大,可是每次,心里都流淌着一股暖流。
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说,这些教会了我很多。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将心比心、为人着想、节俭朴素、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努力学习回报国家,这份无形的精神,这份无形的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江海,跨过山河。
或许,这不算家风,或许,这就是家风。或许,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说的没有错,家风就是“风”。它像风,悄然滋养万物细无声;它像风,随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像风,一阵又一阵地吹进千家万户;它像风,又可细水长流又可波涛汹涌……
这就是家风,从祖辈一直传下来;从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来;从街坊邻里间一位传一位,一家传一家,一户传一户;或许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是客厅里被框裱起来的“自强不息”“学无止境”,或许是在睡梦中呢喃的嘱咐,或许是爷爷深沉又活泼的叮咛……
这,就是家风!
《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美德,看到有人受难,要出手相救;看到有人受困,要伸出援手。关于“善”,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如“人之初,性本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等。我们的长辈一直都教育后代要与人为善,“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我家的家训。
一碗粥,换来兴旺大家庭
解放前,孤苦零丁一贫如洗的曾祖父靠打短工来糊口,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儿。1942年的冬天,家乡河南闹饥荒,为了活下去,十几岁的曾祖母一路逃荒来到曾祖父所在的村中,寒冬腊月连着下了几天的雪,饥寒交迫的曾祖母晕倒在了村口,当时很多村民围着看,可谁都不敢将曾祖母接回家中,一是怕救不活万一死在家中怎么办?二是那个年代粮食稀缺,家家都不宽裕谁也不想多添张嘴。出门打短工的曾祖父路过时想都没想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曾祖母,当时有乡邻劝他,曾祖父说:怎能见死不救?这好歹是条人命!他忍着饿将自己当时仅有的一碗稀粥给了曾祖母。
这碗粥救了曾祖母的命,喝了热粥的曾祖母出于善良的本性,想回报曾祖父这一粥之恩就在村里落下了脚,一来二去的相处,两个善良的人决定共同生活,就有了我的爷爷。听爷爷讲,当年乡邻曾常笑谈曾祖父一碗粥换一媳妇,值!可曾祖父却一直教导爷爷:勿以善小而不为!历经四代,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多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兴旺之家”,我们都是曾祖父当年种的善因,结的善果。
百家饭,养育一家均成才
乡里乡亲无论哪家有事,曾祖父总是忙前忙后、倾其所有,这也造成了他的日子是“捉襟见肘”,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曾祖父总是为他人着想,乐善好施,村民推举他作为村支书、镇委书记直到县纪委书记后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糟。爷爷兄弟姐妹七人,实在没有办法,将最小的两个弟妹都送人了,“善人者,人亦善之”质朴的左邻右舍看到爷爷家的情况,既敬重曾祖父又可怜兄妹几个这么小没有饭吃,做好饭就给他们兄妹几个端一碗。
爷爷回忆起小时候讲为此在心里曾深深的埋怨过曾祖父。后来爷爷几兄妹去当兵、去上大学,正当曾祖母为钱粮着急上火时,乡亲们送来干粮和钱,爷爷几兄妹深深的感动了!从那时起他们从心里发誓要做曾祖父这样的人!走向工作岗位后,他们几兄妹一直想回报家乡,无论听说哪家邻居有困难,爷爷他们都是热心相助。改革初期,借助党的好政策,为发展经济,爷爷他们主动联系自己家乡提出了“修路修到家门口”的想法,并牵头在村中集资出钱出力。乡邻们怎么也没想到,爷爷几兄妹都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向城市了,还在牵挂着他们,可是爷爷常说:这是他们该做的!
知感恩,千里之外善传家
受爷爷的影响,虽然爸爸妈妈把家安在了广州,但善良之花也开在了广州。爸爸总是教育我,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家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需要帮助时,千里之外爸爸也会尽力相帮,爸爸单位号召给希望工程捐款、扶贫,他首当其冲;疫情期间心系武han,坚守岗位捐钱捐物他最积极;同事生病他第一时间去探望;家人、朋友有困难时他第一个去帮忙。同事们都笑称:爸爸“及时雨”,意思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爸爸。去年奶奶生病,爸爸的同事、朋友经常来探望,问候关心。每当我看到这些时,我的心头总是暖暖的。善良,体现在爸爸和同事间的互帮互助中。
善良是一种传承。受爸爸的影响,我也立志做一个善良的人!每当同学需要帮助时,我总是毫不犹豫第一个伸出援手;放学路上看到老人行丐时,我会掏出口袋里的钱放到碗中。前不久一个暴雨天,我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走到校门口,碰到一个老人,他问我班放学了吗?原来他的孙子还没出来,老人等不及了,想进去找。我与保安协商一番后,带着老人去了班,发现班门早就锁了,此时的老人明显慌了,我忙安慰他,别着急,有可能他已经到家了,你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他到家了没?当老人得知孙子已经到家后,我准备离开时,老人对我说:“好孩子,你真善良,谢谢你。”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我们家的家训,虽然我们家庭不是豪门,也不多金,但我很骄傲我生长在一个以善传家的大家庭!毛泽东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希望大家都能心存善、播种善,让善良之花处处开放!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美好!
若是留意,便会发现路边的花坛是多么的整洁,里面的植株没有冒冒失失的长到公路上,而是规规矩矩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绝不逾越花坛的边缘。而生在荒野中的花花草草,糟乱无章,让人难以前进半步。家长就像是园林工人,孩子就像是这些花草,不经修剪,难成人才,而家风家训正是影响孩子的无形剪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学习与鞭挞是我们家的家训,就像是小树在小的时候不经过扶持,那么长大后可能会称为一颗没有价值的树,只能被用作柴火。一个人,若是在小时候不予以鞭挞,走上歪道,那么以后是很难再走回正道的。行为举止要在小时候就加以规范和约束,使之成为习惯,长大之后才能更好地管教。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孝顺是我们家的家风,就像一句古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比如说,在家里老一辈的人说活,小一辈的都要好好听着,就算是说错了,也不可当面指责,可以事后悄声提醒。不可高声而语,不可顶撞老人,不可早于老人动筷,不可长辈站立幼辈坐,家中以老为尊。从小便收到这种风气的熏陶,尊老爱幼就已经形成了习惯,形成了风气,即便出门在外,也会牢记这些教诲,良好的习惯带到社会,去感染更多的人。孝顺重在心,而非行。就像一个有钱人,他每月都会寄钱给他的父母,雇用的保姆,却不经常回家看看他们,那么也不能称之为孝,这是假孝。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对于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约束作用。家训会随着家族的发展而不断流传,同样,家训也可以作为一个家族的形象,当一个家族被别人说起时,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这个家的家训,它象征着这个家族的品质。家训在祖国的繁荣富强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国家的昌盛繁荣自然也离不开良好的家训。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往往是因为家族中有一位出类拔萃之人,他被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的恪守祖训,渐渐地才形成。
因此,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重大作用的,无论何时都不可忽视它的存在价值。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我家的家规的一些规矩是一点点形成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家里的收入高低,生活是否富裕,我们都应该勤俭持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门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其后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相对遵纪守法,这其中家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这些族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对他们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同时,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家规家训对他们有着强烈的道德约束力。今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家风作风建设,这些传统资源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父子相传,精神相继。父母是子女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为人父母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养成良好的家风,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亲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纪晓岚称颂为“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时,对子女教育亦非常严苛。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传承父辈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要想为子孙后代树立良好家风,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坚守原则。自己作出典范,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廉本色,这才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现在的党员干部也要先做到自身过硬,这样才能正人正己。同时,家风也需要有意识的养成,对子女亲属的不当行为要时常提点,才能及时矫正,筑牢思想防线。
通过对“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的学习,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求真务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站得出来,把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