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5000字读后感(精选4篇)
我在暑假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红楼梦》原来叫《石头记》,为什么叫《石头记》呢?传说女娲从东海边采来五色石头,炼石补天。最后,还剩一块,让一个真人做成了神瑛侍者,在太虚幻里还有一棵绛珠草,神瑛侍者常常给它浇水。这棵草才活下来修炼了很多年成了女仙。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呆烦了,下凡做人去了。她说要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神瑛的灌溉之恩。神瑛侍者投胎到京城贾府,出生时嘴里含着一块美玉,就是贾宝玉。绛珠草则投胎到了扬州盐课林如海家,就是林黛玉。林黛玉二人前生的恩怨纠葛又延续到今生。
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拔阅十年,又五次增删情节,编出目录,分出章回,取名《金陵十二钗》,即《红楼梦》,曹雪芹作了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读这本书,只了解了内容,现在才知道还被披阅十年。
以前,我一直好奇《红楼梦》是什么东西,更别说看了。一直对这本书没什么研究。也许是受别人得影响,总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这个时候看。
不过,当看了《红楼梦》之后,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当我了解了书的大概内容与背景之后,我对这本书却有了不少兴趣。
初读《红楼梦》,便觉原来《红楼梦》与想象的不同,原来里面是现实之中夹杂着更多的虚幻。这个中的虚幻大概就是指《红楼梦》的“梦”吧。
它写的是从女娲补天开始讲起,传说,女娲补天时,掉了两块石头,没想到那两块石头经过了几千年竟修炼成了仙石,随后又有两个仙人路过,那两块石头便嚷嚷起来:“带我走,带我走。”于是,仙人一气之下把两块仙石扔了下去,这不,贾家喜得了一子——贾宝玉,嘴里掉着一块宝玉,那就是仙石,而林家也喜得一女:林黛玉,嘴里掉着一块宝玉。
没过多久林、贾两人长大了,但是,林黛玉幼年丧父母,于是,她打算去看姨母(贾母),随后林黛玉就进去了,进去了之后,林黛玉虽然很快乐,但是也有许多的疾病就缠着她,当中我还为刘姥姥感到悲伤,因为她被贾府的人戏弄。我还记得有一次贾府里的所有人都去赏雪和梅花,贾宝玉就出了一句诗:“访妙岂红梅,岂不有趣。”大家都开怀大笑。我还记得王熙凤时常去害林黛玉,有一次林黛玉死了贾宝玉伤心不已,过了几天,贾郑后面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贾郑转身看了一眼吓了一跳,他的宝贝儿子贾宝玉要去做和尚了,随后,贾宝玉说:“红尘已尽,来世再见。”然后,说了这些贾宝玉转身就走了。
我觉得贾宝玉和林黛玉最有叛逆性格,当中的贾母有些慈祥,当中的贾郑石当中最有威严的。
虽然,我看《红楼梦》是囫囵吞枣但我已经爱上了《红楼梦》。
从第二回开始,在冷子兴的口中得知了贾家那庞大的亲系关系。然后再从林黛玉初到贾家时,四处拜见各位亲戚时更了解到贾家庞大,而且连再贾家里面去拜见亲戚也能用上轿,随行的丫鬟嬷嬷都是管教有方,可知贾家在金陵更是举足轻重,是一户大富大贵的人家。
然后继续读下去,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林黛玉初到贾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不禁地联想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像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她关心黛玉由悲转喜幻变的态度与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一下子让人插不上嘴一样,大概这就是她的特色。我跟许多未细读《红楼梦》得人一样,脑海中最觉得重要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了。如今作者仅用一小段落就把王熙凤“辣妹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活灵活现。再说,林黛玉尚未正式与两位舅舅见面以及尚未一露面的人物必定是成就这部名著地位不朽的关键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根线索,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就是儒家学派的话,那么其余得人物必定是“百家”了,每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个性都有着给人深刻的印象。即便他们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整部《红楼梦》就会显得单薄。虽然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读起来还真会容易混淆,但是亦只有这错中复杂的关系才更引人入胜。
以前还未曾看过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十分经典。至于内容,当然也就是一知半解。这周要看的章节里正好有“黛玉葬花”,于是这次就简单写写拜读之后对27回的感想。27回精彩的地方,是将宝钗和黛玉这两的心情和遭遇人对比着写——一个戏蝶,一个葬花:一个欢乐,一个悲泣,对比起来就有互相衬托对比之感。
说到黛玉,自看了这么久就觉得她总是很容易就哭。例如26回,当宝玉向她吐露真情时,明明是真心喜欢对方却反而因此恼怒伤心,当爱情稍稍受到挫折,就悲悲切切地伤心落泪。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总是抱着悲观主义过日子的人,无事也无病呻吟,不是很无聊很可笑么?人生应该乐观面对才对。我以前的确是不喜欢黛玉,但看这里,才渐渐明白到她的多愁善感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毕竟黛玉生活的封建时代,她阶级的出身和父母双亡的环境下,才造成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正因为这种性格,因此出自黛玉之口的《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极其浓重,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是黛玉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用花自喻,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在如她觉得犹如污淖的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虽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但她不甘沉灭。因此,这首辞并非只是一味哀伤叹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的高风亮节,正是她的性格的闪光点。
同时不可不提得就是作者深厚得文化底蕴以及睿智的见解。在我印象中的《红楼梦》最大特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知识分子,言行举止都散发着书生气息。几乎在《红楼梦》的每一章节都有着诗句,可见作者文学造诣的高超。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时候,简练的四字词抑或是连篇的骈句,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之余又对作者的文笔感到佩服。与此同时,在贾雨村与冷子兴的谈话中,对于冷子兴说贾宝玉必是好色之徒时,贾雨村则提出了“应运而生”与“应劫而生”这一观点。这亦是我佩服作者的一个方面。首先作者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然后又要站在更高的台阶去研究问题。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正正是出自作者的编排。而后文更多的是不同情况个人不同的看法,想必作者会是绞尽脑汁去刻画。看来人物每一句妙言都必定是作者睿智的见解了。
总得来说,虽然只看了前四回,但从内容与文笔的角度来说,《红楼梦》的确值得去读,更值得去欣赏。
前些天看了篇东西,钱穆说《红楼梦》里,有个丫鬟喜欢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跑去找黛玉寻求共鸣,结果被林黛玉鄙视了,说学这样的诗,只会学得不会作诗了。“千万不能学!”
曹雪芹借林黛玉的口,说学诗要多读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各读百十来首,就能写好诗了。
其实林林总总,如果把曹雪芹的诗歌从《红楼梦》里拎出来,估计还不如陆游。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首诗歌的评价,你没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很难得到共鸣。说不定陆游在隐秘地讲述书房红袖添香的乐趣,却被曹翁理解成了寡然无味的辞藻堆叠。
《三言两拍》里有一个未经考证的段子,说有一天苏东坡偷偷跑去王安石的书房玩,发现两句未写完的句子,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说这两句诗都是扯淡,因为大家都知道菊花正是笑对秋风开的。后来王安石把苏轼弄去了湖北黄州做了几年《黄冈秘卷》。
一日秋风起,苏轼见到了菊花残满地伤的景状,才知道原来湖北的菊花唷,真是分外脆弱。心中有感,于是终于和古天乐,哦不,是陈季常把酒赏菊惆怅。也不管陈家的河东狮子吼了。
还有个事儿相信湘北皇家理工的同学们都知道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一会儿“春和景明”一会儿又“阴风怒号”,一般的注释都说这是老范的想象,是四季的变迁的缩影。其实呢,贵校所处的地方,真是这么一个一天之内都能气象万千的奇葩地界。孟浩然“气蒸云梦泽”一句,一般通俗解释都是“云梦大泽萦绕着蒸发的水汽”,其实,如果有机会能在夏天去一趟洞庭湖,你会发现孟襄阳真实的意思其实是“老子快被蒸熟鸟!”
回到前面。其实说曹雪芹的诗歌多好多好,那都是红学家们捧出来的。文艺评论家木心有句话说的比较中肯,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吃牛仔骨不先剥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读诗当如是。
第一回是以两个神话故事作为开篇,这两个故事奠定了红楼梦的结局,也会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了铺垫。而且红楼梦中的人物名字,也是从小说开头的自云中的某些关键字的谐音而取名的。而在第一回中还说了,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而且家被火烧,只好投靠岳父,却遭到白眼,最后跛道人出家。贾雨村当了官之后,却对甄忘恩负义……
开头一回写了贾政在新建的大观园里试探宝玉的才华。从这一回中多次提到了欧阳修的诗作可见在当时作诗成了一种风尚,而在这时《红楼梦》也开始进入了古典文学的开端了。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美诗句。真佩服曹雪芹能像出这么多优美的诗句。
而在第4回中有说到英莲,她的悲剧是很具封建社会的黑暗的代表性。第二回则是交代贾府的人物。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简要的“人物表”。第三回,是说林黛玉离别了父亲,被接到贾母家,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黛玉进贾府后谨慎,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贾宝玉和林黛玉相遇,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与绛珠草的故事呼应了,因为神英侍者和绛珠草就是指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所以两人一见如故。
在这几回当中,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林黛玉描述贾府的所见所闻。第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葫芦的谐音是糊涂,这里暗示贾雨村胡乱判案。明显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当官的就要有“护官符”,苦的就是黎民百姓。隐藏着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态度。
看完8回啦,曹雪芹的那些写作手法在读了那么多回后总算是能一一解读了。曹雪芹用《石头记》来带带出了整本《红楼梦》。而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和尚啦。
在这8回中给我映现最深刻的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勾心斗角啦!在很少的一件事情中都可以大吵一顿。在他们中根本谈不上任何的友谊。
而最深刻的莫过于宝玉和贾环之间的斗争了。贾环因为恨宝玉而用蜡烛烫伤宝玉的脸。虽然宝玉隐瞒事情但贾环却说贾母仍会怪罪于他们的。其实曹雪芹就是利用了这一件小事重侧面写出了当时一种长子嫡孙继承法所带来的弊端。在我自己认为曹雪芹可能对这种制度极为不满。所以就利用自己的小说来反应出自己的想法吧!
而这几章给我的另一种感受就是神秘感,在赵姨娘和下人联合对付对宝玉和王熙凤时不知用了什么法术另他们头疼。虽然在小说中用一种神话的色彩带过去可。但是我始终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总是用神话的色彩来带过某些情节。但是赵姨娘对宝玉和王熙凤的又嫉又恨就源自于她的贪婪。
这就是古时候曹雪芹对当时风气的一种写照吧。在贵族中存在的就是自己的利益。想想我们吧,虽然不存在着一种勾心斗角但却常在互相的攀比。其实人都是贪婪的,如果我们都生活在曹雪芹的时代里,或许心就变的和他们一样的复杂吧。
其实在红楼梦中即使每次只读那么4回我也是没有认真仔细的去阅读其中的情节,因为更为吸引我的是其中的诗句。在第17回中曹雪芹就用诗句“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传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带出了秦钟的死,宝玉的伤心。在游大观园时更是引出了许多四字词语。
在元妃为大观园几处最喜欢的地方赐名时更可以看出曹雪芹还是一位园林艺术家,那些什么”正楼曰‘大观楼’,东面西楼曰‘棳绵阁’……“如果曹雪芹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写不出如此美丽奢华的大观园的。而且作者还从”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这句话中侧面的写出了大观园的豪华与奢华。(连住在皇宫的贾妃都认为豪华,可见当时的荣国府是多么的有钱啊 )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在我看来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做高成就,在园林艺术上它无疑也是最高的成就啊。
在21——28回,我认为林黛玉略输薛宝钗一点。在二十二回中史湘云与林黛玉因为戏子之事闹不愉快,勃然大怒说出”他是公侯小姐,我是贫民家的丫头。他和我玩,设如我回了口,岂不是他自惹轻贱?“的话,足见她心里是有等级观念,认定人是有尊卑之分的。也显出了她喜争长短。而薛宝钗则与世无争。在同样的时代,在同样的封建思想下,薛宝钗不像林黛玉那般世俗。
同样在22回,贾政看过宝钗的谜语后,有着愈觉烦闷,垂头沉思,猜不出谜。她的谜中透出她性淡而看破了人生。薛宝钗21岁生日, 薛宝钗处处善于逢迎贾母,连自己被问及”爱听何戏,爱吃何物“这样的事,也要察言观色,专拣贾母喜欢的说,引得”贾母更加喜欢“。在点戏时,又为贾母点了出热闹的《西游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笑宝钗点的这些没看头,宝钗告诉他这出戏的好处,并且当场朗诵填词颇为精妙的”寄生草“一出,喜得宝玉拍膝摇头,赞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实在有为他人着想的孝心和饱读诗书的才华。
再如第28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在母亲对王夫人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之后,宝钗还总远着宝玉。连看到元春所赐的东西,独自己和宝玉一样时,也心里不高兴起来。有着与宝玉一样的礼物,应该暗暗开心,但她反而觉得没意思。在宝玉与黛玉正是好的时候,宝钗没有吃醋,这与林黛玉常常吃醋的行为对比起来,更显出了大方得体,温厚贤淑 。随后,薛宝钗肌肤丰润,引得贾宝玉遐想”若是膀子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在她身上“使得宝玉认为她 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在这几回中,无论在性格,美貌,才华等方面,作者将宝钗的优点都表现出来。让我更加的深入了解了薛宝钗这个重角色。
由于本人笨,买了古文版看,所以如果有些解释错了不要见怪,因为古文真的很难解对。
第1——4回介绍了女娲氏炼石补天,弃在清埂峰下,后经空空道人和一憎带走,后投胎到贾府,出生的时候口里含着五彩晶莹的玉,所以名字叫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还介绍了林家支庶不盛,只有女儿黛玉。
我记得一个小细节,贾政想知道儿子将来的志向,摆了很多东西让他抓,宝玉却抓了脂粉钗环,贾政就说他将来是“酒色之徒耳”,就不高兴了。小孩子喜欢闪闪发光的东西,抓了也不奇怪,但古人的迷信,就断定了他是酒色之徒,不是很不公平吗。
第3回是宝玉和黛玉的初次见面,问及她有没有宝玉,黛玉说没有,宝玉就觉得兄弟姐妹都没有只有自己有的玉肯定不是好东西就摔在底上了,众人立刻劝起戴上。在这里我有写感觉到宝玉的娇气和周遭人对他的溺爱。
后面的则只交代了黛玉跟姐妹去了王夫人那里。
这本书开头以神话故事的方法切入宝玉的由来生动有趣,让宝玉更富有人物色彩。
而宝玉跟黛玉在1——4会只是初次见面就弄出了摔玉的情节“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开头已有火花,相信后面会更为精彩。
认识红楼梦,并不是因为知道她是四大名著而特意去追寻。与她相识完全是一次偶然,那是一个无聊的午后。但正是这次邂逅让我深深地爱上她,也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寒假
翻开《红楼梦》,一个任性、高傲的林家大小姐“林黛玉”,一个生活在胭脂粉里的贾家小少爷“贾宝玉”脱颖而出,一个个耐人趣味的小故事展现在我的眼前,无不刻画得活色生香,宛然在目。
林黛玉是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小家庭,况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形成了一个高傲的性格,母亲与父亲体弱病残,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于是请了一位名叫贾雨村的少爷来当黛玉的家庭教师,有两位陪读的丫鬟,贾雨村的教学自然是有些困难。可是,不久后,黛玉的母亲去世了,让一家人伤痛欲绝。贾雨村非常怜惜黛玉,就与自己的好友介绍了一遍,恰巧,好友的岳母心疼黛玉年幼丧母,无人照顾,就派船来接黛玉去荣国府贾府,让黛玉有个自己的家。
贾府非常豪华,有许多花枝招展的丫鬟坐在门前等候,黛玉的外祖母史老夫人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己的 孙子各个调皮可爱,但黛玉曾听说有一个名叫“贾宝玉”的男孩,出生时含着一块美丽的玉,像宝石般的美,于是,大家都成为他“宝玉”。那个“贾宝玉”从女孩堆里长大,张口就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感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混臭逼人。”,当时,父母就认定贾宝玉是酒色之徒。只有自己的外祖母还把他当做“宝玉”。
宝玉与黛玉初见时都各自感觉见过,便打闹起来。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男孩,常常发脾气,常常又变得温柔,与黛玉一起朗诗写话,在黛玉伤心时,总是说一些风趣的话来哄黛玉开心。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中,在宝玉苦恼,无法向父亲交一副生动地对联时,黛玉出手相救,写了一副美妙的对联,让宝玉在众人面前 抬得起头来。一次又一次的互帮互助,才建立兄妹二人彼此不分离的情景,嬉戏打闹,喜怒哀乐,在两者间无奇不有。敏感的黛玉与善解人意的宝玉,之间擦出了许多的火花,但终究,它们就像童话的结局和好如初。在黛玉与宝玉间发生了许多难堪的故事,但他们了解、包容对方,才获得最终的甜蜜。我想,这就是情,只有情才能使两人之间美好相处,才能让人快乐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快乐生活,单纯的与每个人相处每一天。
在红楼众女子之中,我最欣赏的便是林黛玉了。许多人认为林黛玉多疑猜忌,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钦佩林她的才华横溢,喜欢她的柔情似水,因而对她的死感到悲哀。所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常常落泪,为悲惨身世、为寄人篱下、为病痛缠身、为与贾宝玉的爱情。无论任何一件小事,都能使她潸然泪下,这也是许多人认为她小家子气的原因。而我认为她落泪,是因为委屈,是因为太在意宝玉了,是她情感的发泄。她的泪,如一弘清泉,诉说着她的不幸,是那样清澈,那样令人荡气回肠。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子,就是薛宝钗。黛玉比宝钗来贾府来得早,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且黛玉也是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孩。但是后到的宝钗卻得人心,使得贾府上下都非常喜欢她。虽说后来宝玉喜欢的是黛玉,但是我们都应该学习一下宝钗的为人处事。
她不计较与丫鬟們的身份悬殊,为人也阔达。记得侑一本書说过若你的态度好,誰又会拒绝一个對你满怀善意笑脸迎人的人呢。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受欢迎,在21世纪的现在更是如此。
不管在哪里, 不管在什么时代,我相信宝钗的处事方式都是我們值得借鉴的例子。她处事圆滑,待人大方,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闺秀。但嫁给宝玉后整日独守空房,孤苦而终。之前我一直对薛宝钗十分反感,认为她惺惺作态,身为千金小姐,却顶着别人的名号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等看完全书,才发现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我们真应该理解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但只要人人都会了解对方的苦衷。我猜,再苦的困难也会瞬间变得跟蜜糖似的!
读了《红楼梦》这部名著,我了解了书中的许多人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为人圆滑讨人喜欢的薛宝钗、又潇洒又有文采的贾宝玉……,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姥姥。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既没有高贵的地位,也没有华贵的衣饰,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妇人。她说话非常幽默,生活的实实在在,对贾家的奢华生活并不羡慕而是屡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如三十九回写的贾府吃螃蟹,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在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看红楼梦的五至八回,本人可谓是“悲喜交集”,“喜”则在于这四回里面出现了许多寓意深刻的诗词,“悲”嘛,就是我个人觉得那些儿女私情什么初试风雨之类写得太多,当然这是我个人看法,毕竟大家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就主观角度而言我就比较抵触那些部分就是了。
第五回中,诗词(以我目前看了前八回来说)出现得最多,宝玉梦游“太虚空幻”之境里“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用谐音和图画,暗喻红楼梦众多女子的命运。不过相比之下,其后的如《枉凝眉》,《终身误》等词曲写得更为出色。我自己就很喜欢那首《聪明累》,我们平时所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谚语,正是出自此曲。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做人难得糊涂”。不管是过去的旧社会还是现今的社会,什么事都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失,过于贪婪自私,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聪明累》这首曲就是写王熙凤的。就拿第六回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为例子。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寥寥几笔,却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对一个穷亲戚的态度。此外,她的仆人兴儿对凤姐的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凤姐的性格特点在这里点明。就是她的性格,决定了她最后的结局。 “一场欢喜忽悲辛”作者无法解释王熙凤的生活遭遇,只能感叹“叹人世,终难定”。并且对她“才干”表示爱慕,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和封建贵族藕断丝连。
《红楼梦》第七回是“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当我看到薛姨妈让把花给黛玉也送去一对的时候,我原以为黛玉会满心欢喜的接受的,没有想到黛玉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仔细一想,却也是这个理,薛姨妈让把花分给大家,周瑞却全部分完了才给黛玉送来,足以看出周瑞对黛玉的不重视,而从黛玉说话的语气也可以看出黛玉的不屑与不满,唉!这就是现实,谁地位高对谁好。
那宝玉也挺让人无奈的,不过是遇到一个比自己秀气的人而已,按现在的话就是娘,这有什么好的啊!还要和别人一起读书,正所谓“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看第21——28回,对人物,对那个时代,那个背景有了更新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元春归省就能看出当时的时代有多么的迷信封建,元春贵为娘娘后,回娘家,连贾母元春的母亲也必须跪地行大礼。世间上哪有母亲跪子女这道理的,所以在这就能完整的体现出当时的习俗。
其实这样一个大家庭,免不了勾心斗角的,只是有人防,也有人不知如果防。在第二十五回,我们就可以看到赵姨娘因为妒忌凤姐的才华和众人心中的地位,还有宝玉在家中是掌上明珠,而她的儿子什么都不是,感觉很不愤,都是男孩却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她太妒忌了,她就找来了马道婆,要马道婆使用邪术去整凤姐和宝玉。而马道婆又是那些贪财得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过了没多会,宝玉和凤姐就前后遭殃了。看到着,我便觉得人心难测啊,一家人是一家人纳,怎么可以下手如此的重,就为了那些所谓的名利?其实在贾府生活的人,应该是衣食无忧的,为什么还要做这些呢?
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的富贵与贫穷会有这麽大差别了,看宝玉说要帮黛玉抓一味药,“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 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 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 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三百六十两能够穷人都不知道能用多少年了,但贾府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家又怎么会知道钱的意义。这也是败家的体现。宝钗的那味药就更厉害了,春夏秋冬都有,都得按时按量,就算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贾府作为官府,却并没有把钱用到适处,这也是我国古代一个腐败的代表,这也为后文做铺垫。
合上《红楼梦》,细细回味林黛玉和薛宝钗,我猛然发现:世事变化无常,只有把握自己人生,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出生时便右脚畸形,虽然通过治疗可以行走自如,可走起路时还是有点跛。对此,我十分自卑。每当跑步时,我总是一个人呆在一边,害怕被别的老师同学看出我的不同或另类。学校体检更是我的噩梦,量体重测身高都要脱鞋,而我却突兀地穿鞋体检。面对那么多异样的眼光,真是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地下。
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到了五年级,我开始发育,跛脚更明显,心情更自卑。老师父母发现问题的严重,不停地教育鼓励,让我正视自己的缺陷,勇敢面对。他们列举了一个个榜样,创造了一次次我与同学一起活动的机会,我渐渐不那么在意自身的缺陷了,勇敢地和同学一起锻炼。
每当有人问起我的脚,我也不再暴跳如雷,而是一笑了之。慢慢的,我发现,其实别人也没怎么认为我与他们有什么区别,之前只是我自己太在意了。我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坚强起来。
而现在《红楼梦》让我再次明白,人生要自我鼓励,坚强勇敢。试问,如果一个人面临困难,无法勇敢面对,那还有谁能替你坚强呢?
又是一年的除夕。春节一开始,就代表着人们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歇一歇。而我有了空之后,闲来无事,便开始阅读白话文版的《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每次翻阅同一处,却能感觉每每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同于往日。不知是要说《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还是我从未读懂过它。知红楼,品红楼,只怕我连读红楼都未曾做到过。关于《红楼梦》的书评更是一波高过一波,更有甚者,摒高鄂之作,续曹沾之梦。而《红楼梦》中所揭露出的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都是古时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弊病。
读完红楼后,内心的感触并不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诗词,却是直指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而我现今要谈的也不是《红楼梦》中鲜活的人物,是它未完的作者。
正所谓“正史兼野史窥探古人真性情”,“正史野史兼而有之”。我也并不认为,野史比起正史来差几分。相反,二者相溶,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我要谈的便是曹雪芹的正史与他的野史两者的融合处。
正史中,都说曹雪芹是由家中原先的昌荣到后来的变故才写出了现今的巨著《红楼梦》。可个中滋味却都没有细说,例如曹雪芹是如何写出大权在握的王熙凤,不知上进的贾宝玉,娇弱多病的林黛玉等等。这原由,怕不是单单一个正史就能说得清,还需借鉴野史的记载。野史记载何其多,就单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形象竟是出自曹雪芹的妻子——曹香玉。
话说曹雪芹原名曹天佑。曹天佑与雍正的皇后曹红玉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姻缘。雍正荒淫无度,最后在曹天佑和曹红玉的合谋下暴毙。曹红玉本是曹家的一名丫鬟,原名竺红玉。红玉贵为皇后,又在雍正辞世后与曹天佑暗渡陈仓,甚至为曹天佑怀有一子,不免激起了曹香玉的醋意。当年本是她去进宫参选的,她死活不肯,只好由竺红玉以她的名义参选,她原以为竺红玉会在终不见得人的去处孤独寂寞地了却一生,却不料竺红玉从贵妃到皇后,步步青云,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于是曹香玉便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对待怀有身孕的尤二姐一般,对竺红玉想尽法子,明里暗里百般折磨。
孩子生下后,事情败露,红玉便在曹家的天香庭院悬梁自溢,“耻情归地府”。天佑再次逃禅当和尚,“惧祸走他乡”。一段姻缘就此结束。
风险过后,天佑还俗,辗转回到香山脚下黄叶村,化名曹雪芹安顿下来。
这般才有了曹雪芹。
此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下,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开始了红楼梦的艰辛创作。曹雪芹在一书中将红玉作为一个为爱情敢作敢为的精神流芳百世、传诵千古,并发誓要把雍正皇帝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雪芹在著作《红楼梦》期间,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曹雪芹绞尽脑汁,采取前人从未有过的分身、秘写法、隐写法,将一部完整的红玉传和清宫秘史巧妙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
这才有了《红楼梦》。
关于曹雪芹的野史何其多,我在这里就简单的举了一个例子。不论真假,却有着一定的历史考证性。
寒假还未结束,梦红楼还在继续。
《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或者说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到底是要表达什么。这应该是关于《红楼梦》整个区域内最敏感,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红楼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红楼梦》是经学家读其弊,革命家读其衰败,历史家读其宫闱秘史,才子读其缠绵……”那么曹雪芹十年辛苦,研泪成墨到底是想借《红楼梦》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关于这个问题,同样是各执一词,众口难调。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脂砚斋。他曾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批语中说道“作者撰此书是为了出脱心中的苦闷”。而后来的护花主人妖希廉却说“《红楼梦》是为了感叹家事的兴衰”。而再后来的太平新人张新之却说“红楼梦”是为了讽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到了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体现的就是西方的“叔本华”理论。“人生是有欲望的,而人的欲望又是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的,因而人注定就是痛苦的”
等等,像上面这样各名家的各种不同说法还有很多很多。这里暂不多述。既然这么多人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说法。那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还是说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呢?我个人认为他们说的都没错。毕竟《红楼梦》所要表达的道理是用故事来展现的,并没有直接道破。而各读者的眼光不一样,所选的角度也不同。那么他们个人所看出的结果也不会相同。
但是,这些人所说的也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红楼梦》而已。他们所认为的《红楼梦》所表达的那种思想并不一定就代表曹雪芹所要表达的思想。毕竟这些人是没有办法和曹雪芹心灵相同的。
说了这么多,话题等于是又回到了原点。还是那个问题,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说实在的,我也不能肯定,或者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和那些人一样,都是没有办法和曹雪芹心灵相同的。我在这里只能是向大家提供一点我个人读《红楼梦》的心得,我自己的看法。最多也是能提供一个视角,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关于下面我的说法,大家完全可以不相信。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曾自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红楼梦》这满纸的荒唐言的背后,隐藏的是他自己的辛酸之泪。既然书中所隐藏的是作者的十年辛酸,那么此书首先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他并不是要向世人讲述一段悲剧的,有情人不能眷属的三角恋爱情故事。因为这样一个小悲剧他值不了几个钱。更不值得作者用十年的辛酸来换。我反而凭此认为,作者借此书所要说出的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和人生问题。以及教人类回应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个严肃的社会人生问题和其解决方法,是作者从他自己和他整个家族的兴衰之中感悟出来的。所以脂砚斋也会在此诗旁感叹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那么作者所揭示的这个人生问题是什么呢?作者所说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人们常说《红楼梦》一书有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一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另一个是“四大家族的由兴盛到衰败”。而这两条线索合起来就是“盛衰聚散,都成梦幻”。而我认为这八个字,就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作者曹雪芹所要揭露的那个严肃的社会人生问题。
《红楼梦》之所以题名叫做“红楼梦”,其实就是在说书中所说的一切分离聚合,荣辱兴衰,都只不过一场梦而已。可能有人会说《红楼梦》作者所起其的名字并不叫做“红楼梦”,而是叫做“石头记”——的确如此,可是我认为作者曹雪芹是不排斥“红楼梦”这个题目的。作者之所以在书中的正文中写上“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一段文字。也就是作者在告诉我们《石头记》这本书是可以用‘红楼梦’这个名字来代替的。因为‘红楼梦’是可以概括全书的主旨的。
另外,作者正是要告诉我们“生衰聚散,都成梦幻”这一主旨。所以作者才会在书的正文里说出,让我们读者着眼于书中带梦字的地方。也可能这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这一主旨。所以脂砚斋才会在书中的批语中感叹道“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常计策也是梦,今作诗也是梦,(指香菱)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第四十八回批语)
既然《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生如梦”,那是不是和佛家所说的“色空观念”不谋而合呢?我肯定的说,绝不是这样。相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不仅不是这样,作者在书中甚至是对儒释道三教含不屑和调侃态度的。要不然书中所写的佛教中人,净虚老尼为什么那样奸诈?妙玉尼姑为什么那么另类。甚至有一点多情呢?写道教中人。为什么张道士,王道士不再观众静心修炼。却偏爱那么多管闲事呢?给宝玉提亲,那是你一个道士应该做的吗?问宝玉‘私事’那是你一个道士的分内之事吗?
写儒家自不必多言,只看宝玉那么反感“四书五经”“读书中举”便可见一斑。另外在儒家理论中最高尚的“武死战,文死谏”,到了宝玉口中便成了“只顾自己图名,而置国,君于不顾了。”所以我认为作者《曹雪芹》所要向世人‘推荐’的恰恰是儒释道之外的又一种新的人生观。而这个新的人生观,就是作者所说那回应“人生如梦”的办法。这种新的人生观我认为就是“情”。
我常读《红楼梦》,其中其中听到别人所问的最多的问题便是“你读《红楼梦》,能在里面看到什么?”。自从懂一点《红楼梦》以来,我的回答就从未改变过:“我在《红楼梦》里经常可以看到,里面有无数条情在交织。”难道不是这样吗?在爱情这一方面自不必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可谓是一段“美丽而又凄惨的千古佳话”,赚去人们多少眼泪。另外薛宝钗明明是对贾宝玉有意。花袭人爱宝玉更是一往情深。还有晴雯,湘云,妙玉和宝玉之间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亲情方面。王夫人的爱子之心可谓是天下慈母之表率。李纨对贾兰,用一句通俗的歌词来说,那就是“我的生命里只有你”。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父子亲情,有人说那是很冷淡的。其实这么说的人,是多么的不合实际。虎毒尚且不食子,哪有不爱自己的儿子的呢?要不然他在打宝玉之时,也不会“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顿时泪如雨下”。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赵姨娘和贾环之间的母子情,那也是真的。只不过赵姨娘作为素质不高的人母,教子,爱子的方法不那么合理罢了。在友情方面。贾宝玉因为秦钟的死,而对元春封贵妃一事不闻不问。却整日为死去的秦钟牵肠挂肚。还有那薛蟠听闻义弟柳湘莲被道士度走,不知所踪之时,不自觉的几次落泪。
等等等等。这都是《红楼梦》里的情,而且这还仅仅是众多‘红楼情’里的小小一部分。 当然,这些情也只是《红楼梦》里的儿女私情,父子亲情,兄弟友情。如果升华到《红楼梦》之外。情也可以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可以是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可以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
这些《红楼梦》之外的家国情,君臣情是不是曹雪芹所要肯定的我不得而知。但这是我们家庭和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感情。我认为这正是曹雪芹所要肯定的,也是《红楼梦》所要宣扬的。要不然,曹雪芹为什么会把书中最主要的两位主人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考语安排成“情不情”和“情情”呢?“情不情”用周汝昌老先生的话就是“对一切没有感情的人和物,动情”。而‘情情’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不喜非情,不悲亦非情作”。白话就是“悲伤是因为情,高兴也是因为情”。
另外据一些专家的考证,曹雪芹是为‘金陵十二钗’册子里的每一位女子都设有考语的。不是“情什么”,就是“什么情”。虽然由于后半书稿的遗失,我们对此内容不得而知。但凭这些我们应该就能够肯定,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是肯定情的。
说到这里,可能会给大家产生一个矛盾。那就是,我前边说作者借《红楼梦》是要表达空和梦的。而现在我又说《红楼梦》是要肯定情的。这不是很矛盾吗?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把空和情结合起来,才是《红楼梦》哲学的最伟大之处。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首先,《红楼梦》里所表达的‘人生如梦’思想。说具体一点就是“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的存在只犹如一场短短的梦而已”我们人类在这一场短短的梦中,社会和自然强加给我们的责任和遗憾都是无奈的。我们“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人老去”。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无可奈何的。和这永恒的宇宙山河比起来,我们人类只有无奈。其实再归结起来,那就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
“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这本就是一个令历代哲人都伤感不已的话题。有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到刘夷希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后再到《红楼梦》里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只有谁”等等。这里诗人所悲伤的都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这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红楼梦》所指出的那个人生命题。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人们提到这部含笑的悲剧时,多半是在感叹宝黛爱情的同时,控诉封建贵族的纸醉金迷。我就浅浅的谈谈我读完此书后,对书中晴雯和袭人这2个悲剧人物的感悟。
1。霁月难逢之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2。花气袭人之袭人篇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袭人一生遭遇的写照。袭人是书中饱受世人争议很多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丫鬟。事实上,她更是一个悲剧色彩很浓的角色。在这里,我只想谈谈她的悲剧。
从表面上看,在与宝玉走得比较近的几个女子当中,袭人的结局不算最坏。她嫁给了戏子蒋玉函,好歹也是个富贵人家。并没有死去或是被霸占。然而,这样的活者真的比死去好吗?同样是爱着宝玉的人,黛玉能为宝玉而死,让宝玉看破红尘,晴雯的死着实让“多情公子空牵念”,宝钗也可以为宝玉守一辈子。而袭人呢?欲死不能,想守不行,还得嫁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而嫁一个戏子真的能幸福吗?纵然蒋玉函是一个人品相貌俱佳的男子。在封建社会,即使是一个上等的优伶也只不过是供达官贵族取乐罢了,是不可能受人尊重的,甚至会成为一些像薛蟠一样有龙阳之癖的公子哥手中的玩物。这种人的妻子会有幸福吗?更何况对于袭人而言,即使是达官显贵她也不愿嫁,因为她心中只有宝玉。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袭卿只能用她的善良,温柔和顺默默地接受。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袭人的社会地位。纵然袭人深受老太太,太太的信任,宝玉,姐妹们的喜爱,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头等丫鬟罢了,不可能受到他们平等的对待。为何黛玉这个醋坛子却不会吃袭人的醋?一是因为袭人人好,最重要的是妻妾不同路,黛玉没必要为一个不可能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丫鬟吃醋,两人的地位相差太远。作为一个丫鬟,袭人对宝玉的爱有时也只能藏在心底不敢在主子们面前表露。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命运,即使没有那些悲剧,他也只能当宝玉的一个姨太太罢了,是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尊严的。
对于自己的奴婢地位,袭人是怎么看的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袭人的性格。有人说袭人骨子里就有股奴性,我不这样认为但我也不能否认她的软弱顺从。她在主子们面前惟命是从,不像晴雯司棋她们那样敢爱敢恨,而是一个很听话的丫鬟。不过,我个人以为曹公绝对没有贬低袭人的意图,她只不过是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罢了。因此,我很反感高鹗为袭人写的结局,他几乎是用鄙夷的笔调,先通过宝玉之口说“你袭人姐姐是靠不住的”,然后又写袭人四次想死却都没死成,最后还用“千古艰难惟一死”来讽刺。不过,这些也说明了一点:性格决定命运。软弱的性格往往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不过袭人真的完全屈服于奴仆的身份吗?应该不是。她曾为金钏伤感,为鸳鸯不平。在第十九回中,当宝玉说她两姨姐姐“怎么得她在咱家就好了”时,袭人道:“我一个人是奴才的命罢了,难道连我亲戚也是奴才的命不成?”这些都可以看出,袭人本也不愿意当奴才。然而袭人是有机会逃离囚笼的,可她为什么没走呢?这就不是前两点可以说明的了,也就说到了第三点:袭人与宝玉之间的情。如果袭人宝玉之间没有情,那么袭人嫁人可能还不算悲剧。正因为两人之间有爱,而且这种感情不可谓不深,也不可谓不复杂。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子都有一种特殊的关切,除此之外,他对黛玉宝钗这两个有亲属关系的姐妹,一个住要是爱情,另一个主要是友情。而对于袭人这个本没有亲戚关系的丫鬟,除了上述三种情感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亲情。宝玉对袭人那是四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依恋。而袭人对宝玉,却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正如《图兰朵》柳儿对卡拉夫的爱。袭人可以一切为了宝玉,也可以给宝玉自己的一切。脂评中的“好歹留着麝月”也算是袭人离开宝玉之前能给他的最后关照吧。关于他俩之间感情的细节,吧里能找到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所以,我也不相信像高鹗所写的宝玉对袭人也失去了情意了,这种深厚的情感是失不掉的。可能宝玉出家前袭人的出嫁给了宝玉最后的打击吧。宝玉把黛玉袭人看作能同生同死的,结果一个病死,一个嫁人,他也无所牵挂了。
总之,有了爱才会有悲剧,宝袭之间的爱大概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吧!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都在这一纸让人琢磨不透的红楼梦中。通过大观园中的一幕幕折射出了整个封建社会,晴雯与袭人2个在大观园底层的人物,也都成为了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感受着《红楼梦》醉人的忧伤与深刻却又不被世人所接受的伟大的孤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