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波丽安娜,用她的真心打动了自我封闭的波丽姨妈,走出了过去,开始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同时,也给下身瘫痪的斯诺太太,让她懂得了虽然不能走路,但依然能够活得多姿多彩,还有,波丽姨妈家的女仆南希,也一向厌恶父母给她取的86.名字和生活中的许多不幸,在波丽安娜的“快乐游戏”的过程中,让周边所有的人对生活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不幸的是,在一场车祸中,波丽安娜失去了行走的潜力,但她为了不让关心和疼爱她的姨妈,朋友们不在为了她悲哀,难过,她把痛苦悲伤用自己乐观向上,顽强不屈的的精神,使自己再一次的能够站立行走。
波丽安娜把悲愤化作力量,乐观向上的精神使我懂得了要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健康快乐的应对每一个新的明天,幸福、完美的明天属于我们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妈妈的爱》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爱的氛围里面,爱就像是一杯咖啡,苦涩中又带有淡淡的甜味;爱就像一朵花,绽放在草丛中是那样的绚丽多彩;爱就像是一个个台阶,使我们能逐步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峰;爱又像是一支舞,在人们的面前炫耀它的舞技。我认为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母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但我却始终是这样认为。在上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月考,我考得非常糟糕,心情非常失落,像霜打了的茄子,卧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心里非常难过,就这样难过了整整一下午。我一直闷闷不乐,像一只闷葫芦一样,什么话也不说,真是像项羽说的那样“无脸见江东父老”。终于熬到放学,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寝室,正要写作业,这时妈妈和爸爸开着电动车来了。只见妈妈怀里揣着用衣服包裹的东西。妈妈走了进来,忙把衣服包裹着的东西端了出来,原来是一盆用猫头鹰肉煮的面,里面还放着猪肉和桂圆,香愤愤的还冒着热气。妈妈叫我趁热赶快吃,而我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难受。说到猫头鹰还有一段历史。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被人推倒摔到头,时常会头痛头晕。后来到抚州、南昌等大医院看,但都说没事,可是就是时常会头晕头痛。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婆家抓到了一只猫头鹰,我吃了猫头鹰肉以后,头痛头晕的症状居然就没有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妈妈才时常花血本买猫头鹰煮给我吃。我还知道煮猫头鹰肉不容易,要整整熬了三个小时才行。看到眼前这还冒着热气的面,想着我家那遥远的路程,想着妈妈要在炉子前专门为我要熬三个小时,再想想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我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这个汤吃在嘴里,难过在心里。妈妈见我欲吃又不吃的样子,估计知道了我的心思,学习方面的事,她一个字也没提,只是嘘寒问暖,然而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难受。我真恨不得让妈妈狠狠地骂我一顿。妈妈终于回去了,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出来了,心里惭愧又懊悔,真的觉得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家里人对自己的关心。看着妈妈远去的背影,我发誓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决不辜负妈妈的期望,长大以后一定好好报答她的养育之恩。那天我哭了半夜。妈妈对我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切实地感受到了。简评:这篇习作写得情真意切,通过妈妈专门为自己煮猫头鹰面并且不辞辛苦地送来学校之事,具体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心理活动写得细致传神,有较强的感染力。
万历皇帝在位的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也只算普普通通的一个时期,没有太平盛世亦无惊心动魄,但是黄仁宇先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把我们带入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时代,从独具特色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存在于特殊时期的挥之不去的魔力。这也是《万历十五年》作为一本经典之作畅销二十余年的原因。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这本书中,通过许多历史学家忽视了的事件,分析其中的关系因果,得到了以往历史的症结和之后波澜的机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塞。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这就说明了为何当时张居正的经济体制改革、海瑞的政治变革以及戚继光进行的国防“现代化”都失败的原因。黄仁宇在书中把当时的明朝比喻成为一个以礼仪统治的国家,天子和各级官僚作为楷模,而管理则是模糊和杂乱无章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明朝走向衰败。
黄仁宇用沉稳的语调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笔墨深情极富感染力,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多阅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从前朝的繁华和衰败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主人公总是一副与外人无交集的状态,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踪、不满,两位挚友皆以死亡告终,主人公却依旧平静生活,虽然内心难受,却以平淡对人生,在孤独与面对中体验生活。“把过去的东西全都处理掉,也好获得新生。”
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需憧憬。我们坐在现实的长椅上,唯有望向那时光的尽头,又怎有时间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说“不翻页,生活如何继续?”只要不被页面的灰尘迷湿了眼,我们依旧前行。同情,无能就是无能,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推脱的,自己不够格那就用努力去弥补,没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们不要做懦夫,人当顶天立地,存于宇宙。“努力,指得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获得,主动去营造机会,并且要有针对性,这样的努力方能不白费,但要做到光而不耀。
人,成功要更加虚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对等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暂的,只会让低微的人对处于关系优者产生厌恶。没有人能永远守护另一个人因为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毕业前我们才领悟,不过至少还不算太迟,对等才能健康。“朋友也是要记住的,在记忆被冲淡以前,我们需要永铭记。“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所以自行品悟,不再多言,这是一片人生森林。望你不孤单,勇敢闯人生。
回到自然的生活
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瓦登尔湖》的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漫长,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书中描绘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虽然读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时,但我要在一天的阅读完成后,再重新慢慢地感受书中内容所带给我的思考。我觉得每一本书每一次看都会带来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复体会。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一天一天地,我将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样的经历:《瓦登尔湖》是记述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零两个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给的过程中,与大自然相伴,并重塑自我生命的经历。
这本书有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
那么“富足”与“舍弃”有什么关系?“富足”,如果是指拥有很多财物,那与“舍弃”是不是相冲突?
在文中,这句话出现在“我”选购即将要生活的土地时,却并未像其他购买土地的人一样,思考怎样利用,而是觉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标)。这么看来,他所说的“舍弃”应该是物质层面的舍弃,“富足”却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并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装饰,他觉得只要能够欣赏眼前的美景,“无论我被置于何地,我都能在那里安然地生活,家不过就是一个栖居之地……”。作者的这种态度也许可以用“随遇而安”来形容,虽然他的生活态度我还不能完全的理解,但从书中的描写中,我能够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作文“富足”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这句“愈是富足的人,舍弃的事物就愈多”不仅可以在书中感叹“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用来形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现在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总会遇到一个淋满鲜血的“将来”。毕竟将来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却可以为之准备的。美国原住民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地球,既是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也是向子孙手里借来的”。试想,身为子孙,是否愿意接下父辈的烂摊子?身为父辈,是否要有还子孙们一个宜居地球的义务?
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有道理:“舍弃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时的贪念,是否会获得更多?是的,总有人会认为只有拥有得越多才会越富有,于是在不断掠夺资源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但像我思考过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么,与美好的未来相比,美好的现在就显得十分自私了。诚然,有什么比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适度地放下,适度地舍弃,即使只是体验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只要舍弃那样一时的贪念,这样便能获得拥有一个未来的富有,同时还子孙一个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来。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作者描述的不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实说,也许我不尽理解他的想法,也并没有资格去说赞同或不赞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与此同时,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打开空白之页 /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沿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字,我走进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这本书,我依然觉得那种心灵的与世隔绝或者说格格不入像挥之不去的雾霭在我的周围氤氲不散。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用什么方式结束这个世界的旅行,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填补渴望的人生。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而在我看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没有谎言,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纯净的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至今还能清晰地想起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发条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也许,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假期,默默翻阅,竟一次次的和主人公一起在静静的时间流逝中体验着孤独的滋味。自己面对的是几个世界呢?主人公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吗?自己不也有时为这个世界而无奈,甚至消极吗?渡边与外界的抗衡就是不说话,包括老师上课点名,自己去行走,静静的坐着都是他的方式,我呢?我没有他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可我的思想呢,有时候不是也讨厌这个世界的复杂吗?看着身边的各色各异不也曾经一度烦恼吗?娓娓而来的对尘世的不懈袭来,飘荡忽然的生活像捉摸不定的夜忽明忽暗。他选择用沉默对待一切,而自己呢,郁闷的时候,选用的是什么方式呢?人都很奇妙,像渡边一样,每个人的都要遇到几个期望的也好,误撞的也好的那么一些人,成为你的他人们,或喜欢,或讨厌,或无所谓,对人的看法总在发生着变化,或愈讨厌,愈喜欢,或者麻木。渡边的女孩儿,他生活中注定的女孩儿,他曾经在初识又可曾想到过。不想去猜度别人,更不喜欢别人猜度自己,尤其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生活也许太自我不好,可我也崇尚那种心灵上的自由,,渴望能够也有那么一片森林,只有我的足迹。挪威的森林,是孤独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后,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尔尔,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经荒漠,没有了荒漠也没有了我。
这次读书,在自己的读书群里邀了三人一起读,当我读到很想分享讨论的地方,才知道他们两个没有读,有时间读书真是一种幸福。
主人公喜欢徒步旅行、游泳、看书,喜欢一个人做事,这点很像自己。原来主人公喜欢读书,也是因为农活累人和自己比较懒的关系。小时候我给爸爸说,我不爱干活,爸爸说没有一个人爱干活。
绿子一直说主人公说话意思,有一次还说像亨弗莱?鲍嘉说话,自己周围要是有一个说话有意思的人,那该多好!每个人的话都是汉字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组合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个组合方式怕是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那就其实是喜欢一个思维奇特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书里角色的思维方式能学习么?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读书作用的文章,讲得就是书里人物的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的传给你。
书里直子住的疗养所里精神不正常的人,我倒觉得是正常的人,而疗养所外面的人才是不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某一种精神病患者,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疗养所里的生活就像一个部落一样,每个人没有坏心眼,都很真诚!真诚有生存的土壤。主人公很真诚,我在想在我们的环境中他能否存在?我觉得他会被扭曲的只剩下尸体!现在把老实和笨划等号,说你老实其实是委婉说你笨,所以大家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实,努力学的聪明,聪明后真诚越来越少了。
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仿佛我们身边的城市现在在演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直子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只有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才能存在。直子就是一种理想,读着的时候给人希望,指引生活的方向;绿子才是生活榜样,值得每个人学习。
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三十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沓来。三百多年间,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细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当我们抛开历史的桎梏,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时,我们不难发现,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兼爱的社会理想。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时,我们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两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想犹如当时的月亮,依然为我们绽放清辉。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分辨着,汲取着,传承着……长路迢迢,实现中国梦光荣而艰巨;明月皎皎,照着复兴之路温暖而清晰。
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书,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决",就发现"看不懂的才是艺术"这句话真的是经典啊。于是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硬着头皮看完这本书。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学不学"变形记".忘记是小学还是中学了,语文课本里截取了"变形记"的一部分,老师用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资本主义是一切万恶的来源,生生把人变成了"甲虫".可怜的是,当时的我好象都没有对为什么人会变成甲虫这一事情产生疑问,只是一直以为认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资本主义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一个可怜的人。
当我选择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对资本主义的深恶痛绝,决定看完书后好好讨伐下资本主义。可怜的我,居然没有多少能看懂。我边看的时候边在想这国外多少年前的一个写书的和我们的国内文艺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创作的都是别人看不懂的玩意,以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证明是没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们东西的人都只能猜测作者的意图。
我猜测卡夫卡的小说更像是讽刺小说。根本都不用去回忆他当时的生活大环境,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愿意认为卡夫卡的小说讽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变形记"里的格雷高尔都变成甲虫了,想的却是如何向上司交代;"***"里的人宁愿站在原地被鹰啄得体无完肤,缺忘记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后鹰伸进他的喉咙活活把他咬死,他却很高兴,因为鹰也会死去。"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里的布鲁姆费尔德对他现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满意,不满意他的保姆。不满意他的老板对他部门的态度,不满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态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着改变。可怜的布鲁姆费尔德。
于是看完这本书,用古代的外国的文学艺术更坚信了自己的一个观念,活得开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艺术也可以快乐生活啥。
她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自杀的恋人和亲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那口井里面,浑身破损,即便用尽许多力气,拼凑在一起,却终究是费力和徒劳。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地刺入内心的。这或许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从文字的最开始,他在飞机上,看见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来年少时候的恋人,那种感受,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年岁来理解的。他说他渐渐难以想起直子的脸庞的时候,言语之间并没有太多着墨,却叫人内心跟随着他斗转星移。自己的身躯已经老去,记忆也早已经在时光和日后生活的琐碎时间里面被磨损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当初再过深切的爱恋,也终究是枉然。
还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铃子在仓库里面吃葡萄,听她说起往事。其间有一些细节,也是真实的。而我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常翻出小说的第八章来读。原因已经不是十分记得。但是会知道,这一章的开初,渡边的手被玻璃划破。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可循,然而读起来,却是叫人觉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应该是这般发生。可能自己还太年轻,还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东西,但是还是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这一年多来的经历让我对有关爱情的故事充满了质疑,更是对那些狗血的剧情反感至极,《相爱十年》广告打得火热,而我却一点想看的念头都没有,特别是经过电视剧版及电影版《奋斗》、《北京爱情故事》,《致青春》……我越来越讨厌这些无聊的导演,只是因为想起曾经看到一半就没有耐心看下去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引起了我的兴趣……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剧情没有像《草样年华》那样给你一个诙谐的开场,看似其乐融融的92年的新春晚会,更多的其实表现了肖然那个穷学生的谦卑,那时候的他默默地爱着韩灵,韩灵和每一个观众都会记得那一幕,肖然在人群当中看着韩灵和刘元跳舞的那种自卑的眼神和最后他事业有成之后那副妄自尊大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他那时候傻傻的满足的样子和最后奢侈的名牌掩盖下的空虚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爱十年》可以说是一部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一部青春励志片,三个大学同学在深圳艰苦创业,不仅有《奋斗》的影子,更有《中国合伙人》的感觉,肖然,孤儿,一个学校里出了名的穷学生,也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极强的自尊心,生性好强敏感,生活上坚强独立,因为这样的经历铸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同时也因为这样的经历铸成了最后的悲剧,而刘元和陈启明在学生时代就是典型的富家子弟花花公子,虽然讲诉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活,但他两的生活和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什么代沟,刘元的人生可以说是从他失去韩灵开始改变的,而陈启明可以说是从得罪了粮食局领导开始改变的。
肖然的成功可以说是从韩灵开始的,依然记得他在校园草坪上对韩灵说:我要挣很多很多的钱,我要让你过上好日子,我要让你幸福。他确实做到了,他从穷学生到贩卖盗版碟,再从跑业务到做采购再到亿万富翁,可以说韩灵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动力,但是最后韩灵幸福吗?而相反刘元的失败也是从韩灵开始的,他从一个花花公子在辗转到深圳沦落成清洁工再到总经理,最后又一无所有皈依佛门,这期间的一切都是因为韩灵离开了他。而陈启明这个总是让人咬牙切齿的窝囊废的人生总是那么顺其自然又不乏传奇色彩,他本可以在粮食局安稳过一辈子就因为他的幼稚最后跑到深圳,到了深圳买股票输到绝路,又突然嫁入豪门,后来又是几经波折,陈启明说过他老丈人就是他人生中的贵人,其实他的贵人是一直包容他,一直默默爱着他的黄芸芸。而肖然成功背后的贵人也不是韩灵,而是老周这个一直辅佐肖然的千里马。刘元的贵人不是韩灵更不是那个日本变态狂,而是让他改变人生观,让他放下一切遁入空门的程露。
韩灵:我就想要我们在一起,听你跟我说:“我爱你”
肖然:你要是不烦的话,我可以和你说一辈子。
从始至终肖然一直在说的一句话就是:灵儿,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过上好日子。其实他每说这句话一遍我就期待着韩灵和《激情与迷茫》里的夏琳一样回答:你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满足你自己。但是韩灵没有这么说,她总是说你爱我就够了,本来整部电视剧韩灵的台词也不多,董洁扮演的依然还是当年《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的感觉,但是她的几句话总是让我们难以忘怀1,今天我没有答应那个男生的献殷勤,但是下次我有可能会答应,因为曾经也有个男生那样骑着自行车给我献过殷勤;2,肖然,我们分手吧;3,我最恨的就是你的钱。
韩灵,她的性格多半是因为她是单亲家庭形成的,她如此的爱着肖然也有一半是因为她从小缺少父爱的原因。说实话我不喜欢韩灵这样的女人,但是我欣赏她更佩服她对肖然的从一而终,当年肖然一无所有住在一个十几平米连卫生间都没有的出租房里,日子再穷她也很满足,无怨无悔的跟着肖然,十年,她只提过两次分手,一次是当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生育的时候,一次是知道魏媛怀了肖然的孩子以后。肖然在死之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但是从来没有对不起谁,除了你韩灵。没错,肖然死不该瞑目,因为他欠韩灵欠的太多了。
这个世界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公不公平,爱情也是,有人默默付出一辈子未必能得到幸福(韩灵),有人荒.唐一生但能够收获美满的婚姻(陈启明)。肖然死了,让这个故事成为了一场悲剧,但我很感谢作者这样写,因为肖然必须死,他的死才让这部小说不落俗套,与其说肖然的死给他们的爱情留下了遗憾,不如说他的死让这十年的爱情没有任何遗憾,终于永远的在一起了。
我们总是在现实不尽人意的时候说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现在或许就……没错,人生原本是有无数种可能,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来深圳,如果他们选择了稳定的工作……但是如果世上真的有如果你能确定就过得肯定比现在好吗?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我们也该庆幸这一点,这样上天就只有玩弄我们一次的机会。
我们身边的很多爱情都输给了现实,在我们看到肖然和韩灵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苦恼甚至责怪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懦弱,让当初的爱情输给了现实。但是当肖然终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和韩灵分手了的时候,我们茫然了,我们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是爱情?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才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呢?我觉得,其实爱情没有那么复杂,你爱我,我爱你,我们都想和彼此在一起就能厮守到老!这就是爱情,我们的人生没有像韩剧那样到最后总是某人会得绝症,也不会像泰剧那样总是充满复杂的血缘关系,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就看自己想不想。
没错,肖然和韩灵散了,就是因为肖然变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在骂他,骂他见异思迁,骂他冷血,但是有谁敢承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你拥有了足够的钱权之后依然不忘初心、从一而终呢?人生总是充满了变数,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不到最后谁也无法定义自己的人生。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总是在每次失败之后骂自己当初的幼稚,去反思去道歉,去祈求得到所有人的原谅,但是又有几个人会像韩灵那样愿意给你重新来过的机会呢?就算你得到全世界的原谅了,你能原谅你自己吗?又或许,你连重新开始的机会都没有了……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而我却在中间,执此冰冷之手,让我们孤立无援……
人就是这么贱,总是不满足于当下拥有的,总是想要去得到更多更好的,总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烦恼,直到发现越来越没有以前过得好的时候又后悔莫及,又去忏悔、去赎罪……我很羡慕肖然事业的成功,也羡慕陈启明这样侥幸的人生,但我更欣赏刘元这个因为失去韩灵而充满仇恨的心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能够放下一切真正皈依佛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淡了其实自然就心安了……
在格林童话中,灰姑娘扮演了一个美丽的角色。她从小忍受继母和姐姐的虐待,最后成为了王妃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自从看了舞会后的灰姑娘后,我觉得灰姑娘她一点也不幸福。
是这样的,舞会以后的灰姑娘被王子接进了富丽堂皇的王宫,人们都说她“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而事实是什么样呢?灰姑娘艾拉进入王宫以后,就像是来到了一个异样的世界,本以为自己可以和王子一起快乐的生活,无忧无虑。可是苛刻无谓的荒.唐宫廷礼仪让她生活的十分辛苦,而她万万没有想到那一见钟情的王子徒有一副漂亮的外表,他的内心却是冷漠和无知。所以宫殿就像一个监狱一样囚禁着艾拉天真的心。而面对这一切,艾拉沮丧之极,当提出与王子解除婚约的时候,她被无情地投入了监狱。一个月朗风清之夜,近乎绝望的灰姑娘终于逃出了王宫。
到这儿,你们觉得她幸福吗?你又知道她为什么不幸福吗,因为他的幸福掌握再别人手上。也许,在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真的幸福,王子真的爱她,宫里的人都能宽让她,可是,一旦发生了不好的改变,艾拉的幸福就毁了。这是多么脆弱呀。所以,站起来吧!看看我们所拥有的幸福,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不是的话请放下吧!去寻找新的快乐。
按照事情发展的某种秩序,我拿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在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看完了。肯定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这本书是一卷薄薄的剪纸,精致极了,简直是晶莹剔透。那些青年男女,一个个位于记忆的远处,如同站在远端的舞台,因为时空的距离,个个恍如仙人,除了“性”,除了“爱”,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哦,原来我的记忆的确正在步步远离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渐远离自己一度站过的位置一样”。
故事本身不优美,那么多年轻、优秀的生命,木月,初美,直子,直子的姐姐,当她们“来到人生的某一阶梯的时候,就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断了生命”。“永远的十七岁”,但某种东西消失了,更多的东西消失了……村上的文字却是那么的美。“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地上一般”,“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还有那谜一般的直子,“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啊,梦中的江南女孩。
一轮月牙儿,带着点寒气,以微弱的光亮照着大地。它的软光儿清亮纯净,但只要一片云飘来,便能笼罩住它的光芒,让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这便是老舍的《月牙儿》,在月光般的诗意语言中,渗透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小说用一个少女的回忆讲述了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丧父,安葬父亲和随母亲上坟的时候,月牙儿都带着寒气挂在天际。母亲在贫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继父却又无端失踪,母亲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当母亲与我分离后,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失意——失业、被人完弄、沦为暗娼,月牙儿蒙受了一层乌云, “我”终于理解母亲别无选择的困境,当母女团圆的时候,我已经重蹈母亲的覆辙,为了生存下去而出卖自己的肉身,最后被捕入狱。
小说用舒缓从容的笔调,刻画了“我”一步步走向坠落的经过。这种坠落背后有一只黑手推着,而我全是茫然无措。虽然继父的出现与青年的出现让我暂时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这宛若是月牙儿的光芒,一会儿就消失了。在她关进监狱以后,发现“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简直就是监狱的缩影,黑暗阴冷,令人窒息。
在这里, “月牙儿”代表着一种残缺,它是“月牙儿”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诗意象征:
首先是社会的残缺,正是整个旧世界把母女逼上了绝路,社会中缺乏良好的秩序,只有钱、权、肉的赤裸裸的交易。社会秩序的混乱使得如我一样的花般的少女成为暗娼。胖校长虽然大度地容留了我,但是也给不了我钱。甚至有的嫖客手里就攥着一块钱,唯恐上了当。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极端的贫苦之中,这个时候钱成了财富的象征,成了沙漠中的水,对于“钱”与“人”的关系,“我”认识得很透——“钱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其次,社会的残缺引起人性的残缺,人性变成了原始性情,真善美一步步地走向泯灭。岁月磨去了“我”的天真,“悟”出了爱情是吃饱了没事做的事。一个少女竟然对爱情都失去一份天真,那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母亲不择手段地挣钱,不择手段地抢嫖客的钱,因为她觉得她们是拿十年当一年活啊,连肚子都顾不了,哪里有工夫去顾什么善呢?至于美,我和母亲青春的容颜,便一点一滴地消磨在生活的折磨中。“我的皮肤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我的眼睛里老是灰漉漉地带着血丝。”更重要的是,她们心中那份对美的追求的泯灭。母亲从每天照镜子,再嫁后还喜欢戴花,到最后的全然不顾形象,而我对于那纯洁清凉地月牙儿也很久没有看,不敢去看。人性的真善美都被社会“强大的黑手”蹂躏着,扭曲着,发出无力的呻吟与悲凉的呐喊。
再次,是“爱”的缺失,就像女主人公所说的“爱死在我心里”了。她和母亲之间隔着一层用穷做成的障碍,男女之间的爱更是“织成了网,互相捕捉,有钱的,网大一些,捉住几个,然后从容地选择一下。”女人永远是男人附属品。至此,我也只能退缩到爱自己了——“‘我’老在我的心上,因为没有人爱我,我爱我自己,可怜我自己,鼓励我自己,责备我自己。……我身上有一点点的变化都使我害怕,使我欢喜,使我莫名其妙。我只能顾眼前,没有将来,也不敢深想。”如此幽幽的自伤自怜之中,也控诉着旧社会中下层人民非但生活无处容身,精神上的栖息空间更是狭小得可怜。
面对人生的残缺,母女俩也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像“我”刚开始也在寻求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却不得已地失业,“我”告诉自己:“我年轻,我好看,我要活着。”还有最后的“我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个生命,我不愿撒手。……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我想象着一种理想的生活,象作着梦似的。”这些都是本能的对命运的反抗,对生活所抱的一种模糊的憧憬。虽然“我”已经堕落,却又始终比周围的许多人单纯善良。当青年的妻子找上门来的时候,“我”不不预备跟她发生什么冲突,很容易就离开了,甚至在青年抛弃他的妻子后还对他的妻子产生了一丝同情。由于不甘心为挣钱而讨好小饭馆的客人,“我”愤然放弃那份工作。当母亲为了钱与嫖客发生争执的时候,“我”觉得母亲那样做有点过分——“不错,既干了这个还不是为钱吗?可是干这个似乎不必骂人。”但是,这些就像那月牙儿,这点光是极其微弱的,很快就会被黑暗吞噬。
当时农村经济的破产,败兵抢掠敲诈,民不聊生,月牙儿是这场人间悲剧的见证者。这不禁让人想起安徒生陆续写于1840至1855年间的小品文《月亮看见了》,那是一部以童话形式写就的散文集,通过月亮的口吻记叙了月亮每夜的见闻,通过月亮的视角写了城市角落里落魄的歌女,荒原山丘上的饮酒诗人,还有逃难的农民和绝望的小丑演员。这个世界就象月光一样冷清真实。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牙儿的见证下,还有着多少如母女两人一样的人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着?
月牙儿对此也只能旁观而无能为力,它的光是冷的,给不了她们温暖。它只能目睹或喟叹,或陪伴着她们,而无计可施。这种状况也是老舍当时的心态吧。老舍只是用笔去书写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抗争,但是并无随着“潮流”为人物安排一条“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说的: “在书里,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是因为我只看见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认识革命的真理,但是,艺术作品不同于宣传材料,为什么一定要它给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说出穷人应该造反呢?”老舍来自下层人民,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够比老舍更深切的体味到社会角落里受侮辱和受损害的人群,没有人比他更贴近下层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对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热爱,使他的笔端迸出生命的火花,异常的灿烂。
本篇没有老舍惯用的幽默,而是严肃沉痛的,对现实有着强烈的揭露和控诉。这大概是因为《月牙儿》是烈火过后的重生吧。
1928年春夏之间,对于济南来说是一个累累弹痕,斑斑血迹的回忆。 “五三惨案”(称“济南惨案”)在这里发生,1930年暑假,初到济南老舍,在惊讶于济南的“来自天然”的美丽与“诗境”的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那次惨案留下地遗痕,并由此牵动了创作的欲望。
这个时候,《大明湖》也就是《月牙儿》的前身,新鲜出炉了,这是老舍归国后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书写了一对母女的悲惨命运。然而,这个鲜活的“婴儿”,刚刚离开母体,就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毒火烧死了。
《大明湖》被焚后,老舍十分沉痛,他写作素来没有留底稿。从记忆中抢救出来的一篇短篇《月牙儿》,使一对母女的命运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再现,故事的进展仍以爱情为联系,这里所谓的爱情并不是花前月下的那一套,而是直截了当地追求肉与钱的获得。
然而,这种重新的整理毕竟已经变形,而且离开了“五三惨案”的大背景,她们的真实面目似难以复制的,随着上海“一、二八”的那场大火,全都付之一炬。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毒火没有能够把它烧掉,由此也可以看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似乎老舍的创作也需要这样一场火的洗礼,后来才能写出笔尖上滴出的血与泪的《骆驼祥子》等名篇。另外,因为对故事已经写过一遍,所以对情节和人物和情节也是烂熟于心,刻画人物心理十分细嫩,“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从敬佩,惊讶,埋怨,到理解,再到有了自己的看法。人物思想感情一步步的变化,从容不迫,舒缓玲珑,读来如饮清泉舒心宁静,又若春雨润物于无声。这是老舍唯一的一篇“以近似散文诗的笔法”写的小说,这无论对老舍,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尝试。
在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的时候, 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开拍,《月牙儿》的故事也即将搬上银屏,用另外一种形式去诠释老舍先生的作品。 这表明《月牙儿》是现实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有着极大的艺术空间可以让我们去挖掘。
《月牙儿》对残缺人生的诠释十分独到,品读《月牙儿》眼前展开一副城市底层贫苦市民的生活图景,耳边响起一个受尽蹂躏,而又常常被忽视的群体发出的撼人心魄的呼喊和控诉,一股月光般的清冷和苍凉,直抵内心的深处。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这天,我读完了《波丽安娜》。这本书赐予了我快乐,也让我在遇到生活困境和挫折时,勇敢的应对。
波丽安娜是一个十分苦命的小姑娘,她十一岁,父母就都去世了,而且没有给她遗留下一分钱,唯一的亲人就是重来没有结过婚的老姨妈——脸上从来不带半点笑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姑娘,竟然创造出了奇迹:她把从没有微笑过的姨妈逗笑了!再糟糕的境遇,再倒霉的运气,总能真心诚意的看出好的一面,自己给自己宽心,自己吧自己逗笑,而且把快乐带给别人。这,就是波丽安娜的独特之处,塞翁之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波丽安娜是无师自通。最后,严酷的环境没有压到她,反而是她用热情和欢乐感染了那些行尸走肉般的成年人,改变了他们,波丽安娜很宽容,应对没人喜欢的斯诺太太,脾气暴躁的彭德莱登,都微笑着问好,让他们心中的小鸟中心飞上了蓝天翱翔。
波丽安娜有一句名言:假如你愿意去找事物好的一面,你就能找到——Ifyoulookforthegood,youwillfindit.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波丽安娜的心灵是那么的善良、美丽,我觉得每个小朋友都有改变世界的潜力和想法,我们大家就应发现这种伟大的力量,并去改变世界上不好的东西,世界将会变得更完美。
小说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了一个荒诞的设想,却运用细致的描写和精当的人物刻画创造了一个充满真实感的故事。故事的残忍在一次次对比中尤为明显。其一,一个忠诚、老实、敬业的推销员是害怕粗暴、不讲道理、吝啬的上司的。在故事开端,格里高尔发现上班快要迟到后表现出惊慌与担忧也可以印证。当凶狠狠的秘书主任来他家时,变形的他却仍努力想要爬下床来,赶上8点的那班火车去上班。其二,家人在他变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他虽怀着害怕与担忧的情感,但仍怀着美好的希望“格里高尔会回来的。”可承受是有极限的,家人在某刻突然的转变,对他绝决的态度,一下子对比显出之前家人之间的温情。此外,在格里高尔承担整个家庭负担时,父亲总是倦怠、慵懒和极度苍老的,可在变形后,这家里只有一个男人时,父亲穿起了旧时的衣服,精神矍铄,似乎所有责任的担子落到了他的肩上,他需要重新活一遍似的……
这些对比的更加残忍之处是卡夫卡讲述这一切时显得自然、毫不做作生硬,似乎每一刻都可能发生在你身边。尽管,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故事啊——一个人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子。可卡氏的高明亦在此处,使人脱口而出“这不可能”,其中则已经包含绝望的确信:“这”是可能的。
卡夫卡是残忍的,却也是温柔的。格里高尔在我心底投下一片更大的涟漪,是因为他承认了悲剧,并且平和地对待了它,他仍对家人抱着温柔与爱意,仍惦记着自己变成人形后对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况且,他也并非单纯等待着上帝的垂青。他乐观地觉得自己会好起来的。
《变形记》中充满了矛盾和人性。它们表面附着的属性都是主观的,都是荒诞的。而这些最容易让人觉得残忍。可是卡夫卡并没有把故事逼到死路。他没有把格里高尔的家庭逼到了死亡这个结局,而是在某个充满温暖的阳光车厢中,父亲、母亲和妹妹“舒服地坐在了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也并不是太坏……而他们也发现,女儿再经历了那么多忧患后,已经成长为了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也打算为她找个好女婿了。”“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
第一遍读这几段文字时,觉得太残忍了,真没有良心啊,他们已经忘记了可怜的格里高尔,一下子把苦难与苦难带来的记忆都忘记了。可再读时,却突然觉得卡夫卡或许表达的就是某种积极的反抗。在人生状况既存在的一种根本性荒诞中,卡氏或许表达了一种严峻性的伟大。
引用加缪对卡夫卡的评论说:“卡夫卡摒弃了上帝所谓伟大的道德、不言自明的道理、善良的心肠、前后的一致性,为的是更热切地投入上帝的怀抱。荒诞于是被承认,被接受了。”卡夫卡的善良是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而我觉得他温柔,是因为他对待世界的方式。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世界的荒诞。卡夫卡也有他自己的忧郁与绝望。可在《变形记》的文字下,我却发现他更多的温柔。 或许这些故事的残忍,人物的悲伤,主题的绝望正是由于卡夫卡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意与温柔。
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迷宫,没有人能够声称自己完全读懂了卡夫卡的作品。或许他的伟大也在于此:正是把一切都献出来了,却对什么也没有确认。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后来,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去年,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我认真地读了起来,发现它还真的是“耐人寻味”呀!它讲述的是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书,我就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两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这两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顺长辈、要懂得谦让。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安排好。我知道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非常惭愧,决定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并要孝顺父母;在和同学、朋友们一起时,不要逞强,要懂得礼让。
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我忽然想起妈妈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来。“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把书包轻轻地放下,蹑手蹑脚走到厨房,学着妈妈的样子,系上围裙、淘米、洗菜……
当我把饭菜端到桌子上时,爸爸回来了,一脸惊讶地看着我:“我们家的小公主什么时候学会做饭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请你先尝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吃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满眼泪花地对我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又大声地读起了《三字经》。《三字经》,我人生的路灯,它将照亮我前进的征途。
高中三字经读书心得2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
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
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前几天,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在忙什么呢!我说没忙什么,在读一本小说而已!她就问我读的什么小说。我说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没想到她立即大叫,说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这本书是不能读的。当时我已经读了一多半了,就剩下最后十几页!自己想了一下,也感觉这本书读的不值!这本书里面写的东西,读来神经兮兮的,要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非得读成神经质不可!
这本书的主人公,十八岁的年纪,正直青春年华,也是最易产生冲动的青春期!他的高中时最亲密的朋友,木月和直子是一对恋人,三人经常一起出游,密不可分。主人公在和木月打完台球的那天夜里,木月在自己家的车库里离奇地自杀身亡,从此给主人公的心理造成一种不可言说的阴影!而木月的女朋友,直子也悲伤的不知所措!
主人公在经历了木月的离奇自杀身亡和高中时的一段恋情后,依然决然地分了手,孤身来到东京一所私立大学读书。这一时期对主人公来说这是一段迷茫的时期。直到木月死了半年后,在东京的某个车站主人公又遇到了直子!从此,主人公和直子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甚至说有了一段说不清楚的感情故事,甚至连主人公自己都不知道是对是错!在两人交往过程中,直子从不谈起木月的死,她是那么深深地爱着从小青梅竹马的木月!在直子二十岁生日那天,主人公和直子发生了性关系,并发现直子还是个处女。第二天一早,直子就离开主人公回到了老家,后来就不知不觉进了一个精神疗养院进行疗养!
主人公在直子走后,一直通过书信与直子交往,一直到直子在疗养院附近的山林中上吊死去。在此期间,主人公除了在东京读书,打工和一些糜烂的生活外,曾两次到直子的疗养院看望过直子,试图让直子面对生活,并盼望直子精神早点好起来,好过来跟自己一起生活。主人公在校期间,通过跟绿子的交往,也对绿子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但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越轨行为,因为主人公对直子的健康一直抱有一丝幻想!也可以说,主人公对直子的感情和主人公与绿子的感情之间,总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里面,这也是主人公内心痛苦的来源!更主要的是主人公与直子,木月三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主人公的内心生活!
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主人公(渡边君)、直子等,伴随着一些小人物有木月、敢死队、永泽、绿子、玲子等。
主人公:主人公是现代都市大学生的典型代表!主人公面对的事学业、生活、工作和爱情!在面对大学生活的无聊和孤独时,主人公虽说有着太多无奈,但对于现状又感到无能为力,生活仍要继续!于是,主人公只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驱赶孤独和寂寞的方式,寻找一点点安慰!于是,他除了看书没有其他爱好,没有很多的朋友,上课也是一个人座,甚至没有同学知道他的名字!在直子离开他之后,他跟仅有的几个朋友之一,永泽学着出去跟女孩子鬼混,以便打发自己内心的孤独!后来,他连根女孩子鬼混都嫌麻烦,终于麻木了!就连和绿子的交往,主人公也是从内心的无聊和无所事事开始的!
既然生活如此无聊,那主人公为何还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把这本书的所有人物思考以便。主人公与直子、绿子的交往可以说是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生活到了无聊至极所致,但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也可以说是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但爱情的追逐过程中,活生活中难免会有踟蹰、迷茫、孤独或无助产生!这些负面情绪产生之后,就需要合理的途径发泄或排遣!如果这种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发泄或排遣,那人肯定就会发疯,得神经病,神经崩溃甚至死亡!直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敢死队、永泽、绿子等,依次出现在主人公的生活中,给主人公孤独无聊的生活,恰如其分地添加了一些调味品,能够帮助主人公排遣或转移自己生活中的苦闷,不至于使主人公走向极端!
直子:现实生活压力下产生的畸形儿!她不明白不懂得自己与木月的爱情,应该随木月的死而告一段落,或者说生活应该重新开始,可惜她不懂得,生活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她的心理疾病也是根深蒂固的,是从小就有的,由于她不会适当的调节,也没有足够的外来力量来帮助她摆脱,心理问题也就越积越厚!尽管在疗养院疗养期间,也有很多人帮助她,但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因此,直子的死,也是预料中的事情!
玲子:玲子是生活中的见证者!她在受到女同性恋者女孩的骚扰后,由于丈夫没有及时带自己离开这是非之地,最终受不了人们的流言蜚语,而住进了疗养院!这是生活的一个插曲,经过疗养,她最终又走向了社会!!
整本书里的人物,可以说各个都有神经病!只是病情轻重不同而已!这是现实生活压力(工作、生活、学习、爱情等)造成的必然结果!因此,有的人看似快乐地活着:有的人却依然痛苦地活着;有的人进了精神病医院;有的选择了自杀!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
有人点评村上春树的作品,说面对生活的孤独和无奈,主人公是一种把玩孤独的姿态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既然我们摆脱不了孤独,那就把玩孤独吧!可又有几个人真的放得开,又有几个人真的把玩得起呢?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放不开,也把玩不起吧!
我用两天时间最后把《波丽安娜》第8章——第12章读完了,
第8章到第12章分别讲了《波丽安娜出访》,《怪人》,《斯诺太太大吃一惊》,《吉米的自我介绍》,《妇女慈善会》这四个小故事。
这四个小故事,把波丽安娜写的更加可爱,活泼,善良,使人觉得她就像一个善良的天使!所以,也就让我更加喜欢,敬佩她了!
读完了第8章到第12章以后,我的感受很多:波丽安娜是一个美丽的天使,她善良,活泼,可爱,即使她的脸上长有难看的雀斑。而波丽安娜并没有因为波丽姨妈一开始十分得厌恶她,而去跟波丽姨妈作对让波丽姨妈生气,不开心,而她却总是想办法让波丽姨妈开心;当波丽安娜第一次去给斯诺太太送东西时,她也并没有因为斯诺太太的冷漠和一向不满意的态度而灰心,反而去教斯诺太太玩"开心游戏”,让斯诺太太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每次去斯诺太太家的路上,波丽安娜总会遇见一个奇怪的男人,而她总是上去向他打招呼,因此,她又交了一个好朋友!她见吉米可怜,就替他四处打听住处,这也是她善良的一点!
我要像波丽安娜学习她身上的优点,做一个好孩子!
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识龙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针见血的笔杆子给我以公民意识的启蒙。而《目送》与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种犀利,多了柔情,亲切与含蓄,令人感叹。《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字里行间,写尽悲欢离合,令人动容,感同身受。这部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有人说《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背影》出现在初中的课本里,只是那时年少,无法体会那感受,而今读《目送》,却心下一动,酸楚涌上心头。一次次目送,一个个背影,我们总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没。
岁月让我们历练成长,也让我们面对离别,我们总避免不了不断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个个孤零零的背影。反观父母,他们既为子女出人头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独立而落寞。读到龙应台描写儿子安德烈的片段时,我总会想起当初执意不让父母送我去大学,父母脸上那种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车站的背影与龙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机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们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学对我来说可能没什么,但是对父母来说,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与儿子结婚生子没什么区别,可是现在才领悟为时已晚。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闭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儿子渐渐长大,羽翼渐丰,能自己担待所有,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家里儿子的痕迹在一点一点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也会目送儿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以后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写一篇读后感,写为人子为人父的感受。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毕竟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最近读得最好的一本历史书。之前对明史一点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个朝代好像真没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时期。但是没想到,万历十五年居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作者查阅了打量的史料,把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点给放大,有血有肉的重现了历史,没有史学家陈腐的史料和数据堆砌,却有很多人物故事和言语的记录,而且没有脸谱化的夸张,表现了多样的人物性格。
作者分别选出了各个方面的杰出代表,统治者万历皇帝,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虚位元首,张居正,申时行是政治和经济的代表;戚继光是军事的代表,李贽是文化的代表。
通过对他们描写,以小现大,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行了一次宏观的总结。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序和前四章。它让我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阴阳”和政治中的牵制之道。阳为善,阴为恶,阴阳相辅相成,只是每个人阴阳的比例占得不同人性的阳是正直向上的,而阴则是人的私欲。一个良好的制度应该是可以让人积极发扬自己的阳和合理宣泄自己的阴的。而中国社会是靠纲常伦理来维护社会的运转而不是靠法律。妄图把每个人都变成圣人,合理宣泄自己的“阴”的渠道受阻,压抑了人性。
但是这也是幅员辽阔,以农为本的中国不得已为之的。
正如书中所说:“个人的私心会随时随地变迁,只有伦理道德永恒不变。”但是我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就一定要维持那么大的国境?如果我们像西欧一般,蕞尔小国林立,那么是不是会更好?
国家大是有它的好处,但就像一个大象一样,奔跑的越快,惯性越大,脱轨了被甩出去也越远。
第二。张居正一生勤勤恳恳,但是却落了个抄没家产,子嗣流放的结局。实在不能不让人扼腕。而我觉得他问题归结出来就是“欲速而不达。”正如文章总结说:“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行政效率得增进,必然是缓慢有限度的。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世纪问题又会升级为道德问题。”
其次,他没有认清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刚有阴”。“文官虽然说是人民的公仆但实际上已保罗了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但张居正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最孚众望的人不加以尊敬,使自己陷入孤立。”
或许还真应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另外,个人的刚愎自用,把百官都放在了自己的严格监视下,让文官们失去安全感。而且官官相护,得罪一个人也许就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
第三。贪婪和清廉是相对的,所谓贪官往往贪物质,有而清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贪名声和道德感的。如果没有贪官,那么清官就无法对比出自己的道德上的高尚而获得自己心理上安慰。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贪官可以保证清官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并且喜欢窝里斗,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团结。所以圣明的皇帝懂得保持各个权力集团势力得平衡,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例如和珅和纪晓岚,对乾隆来说,缺一不可。
除了这些,其实我还蛮同情帝王的。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看似一手遮天,但他们其实就是一个权威性的象征,被繁文缛节,文武百官,天赋使命牵着线,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娃娃。他不允许拥有人的感情,他无法做出自己的决定,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感情和个性的真空,增强抽象的伦理观念。最好毫无主见,任人摆布。当时看《末代皇帝》,这种感觉尤甚。溥仪完全没有选择,他一辈子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还是生在寻常百姓中的小康之家好,虽然过的苦一点,但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运。
《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的故事。在译文版的封面上,写着的“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或者“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这样恶俗又画蛇添足的文字,没有看过的人大概也能够猜到。少年渡边彻。十七岁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还有后来遇见的绿子。后来直子自杀。余下的,便是渡边和绿子。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那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破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铃子,甚至是那个被当作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将那些感觉述说出来。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然而绿子有她一份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记得是在哪一处的段落里,渡边说,只有见到绿子,才终于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绿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处关联。否则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没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终却只能选择死亡。而我是直到后来成长了一点,才渐渐学会欣赏像直子这样的女孩。干净温婉,黑色直发垂散直下,有美好温润的身体和脸庞,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叫人怜惜。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更加轻的,没有绿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缓坚定。
《妈妈的爱》这么多年,走过来,整整十七年,我都没发现妈妈对我的“爱”。 虽然年龄这么大,一点也不小,但是却比小孩子还幼稚,不懂事,记得自己初中的时候还跟妈妈吵架,妈妈的一句话都成为自己不懂事的借口,后来自己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妈妈却老了,有皱纹了,有白发了,岁月的痕迹,慢慢的突出来了,往往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但是妈妈我不会,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庆幸我懂事还不算晚,我不会认为妈妈的嘱咐是唠叨,不会再为一句话和妈妈吵架,妈妈您为我累了这么多年,也该让女儿为您做点什么了。 至少我不会让您在为我们操那么多心。 妈妈如大海有扩大胸襟,从来不跟我们记仇。 妈妈如大地无私奉献。 作为儿女的我们总是相反的,从来都是索取,从未想过要回报。 如果你还在为妈妈的一句唠叨而怨恨妈妈,请比而这样因为妈妈是为你好,没有哪个妈妈是害自己孩子的。 记住只有妈妈的唠叨才是刻意的。
20__年7月上中旬上演的由邓超、董洁主演的电视剧《相爱十年》,讲述了三个大学毕业生闯深圳的故事。时间跨度10年左右,大概在1992年到20__年期间,正直改革开放,神州大地欣欣向荣的时候。肖然(邓超演),和韩灵(董洁演),是大学同学,也是一对情侣,毕业后刚到深圳,住的是硬板床,干的是零时工。后来肖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香皂公司面临倒闭的时候,自创品牌浴雪清,结合中草药概念,通过批发市场找客户,将毛巾和香皂捆绑销售,拿下第一笔大订单,从而将面临关门的工厂起死回生。后来,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通过同学陈启明(王大治演)的岳父公司,申请了注册商标,将浴雪清据为己有,从而继续做强做大。
同学之一陈启明,一直在深圳没有正当职业,经常做梦炒股发财,却接连亏损。后来幸亏遇到当地土豪好心人也是老股民后来成为老丈人的热心相助,才过上了有老婆孩子的正常人的日子。但由于老婆天生口齿不清,夫妻生活一直如意,也被老婆的三个哥哥骂是窝囊废。新亏老婆还是很爱他的,因此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平安度日。后来岳父家因为涉嫌非法集资,三哥哥失踪,唯有女婿陪伴老丈人艰难度日,也才获得了老丈人的认可。
同学之二刘元,一直在公司上班。最长的一家是日本公司。从小职员升任部门经理,将日本的企业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老板猥琐女下属,偷税漏税,同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拆台,皆有提及。最后被新来的日本部长陷害而被开除。由于为人自尊心强,虽然重新找到大唐经理的职位,但由于做强做大同学肖然的多次相助,最后还是回归肖然投资的夜总会。
作为最成功的肖然,不到十年间,创下了上亿资产,离不开贵人前同事老周的指点和帮助和自己招聘的大学生陆可儿的销售管理。自从事业做大后,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同事家庭也亮起红灯,妻子韩灵的被冷落,进而提出离婚,对成功后的肖然是莫大的打击。后来,韩灵回乡下当了一名支教老师,肖然去探视,但终究不是两路人。最终,肖然在一次车祸中丧生。韩灵在墓碑前说,自己心底还是深爱着肖然的,毕竟她们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年。韩灵不能同享福,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她由于早年因为人流手术而导致后来的不孕症,因此觉得愧对肖然,还是分开的好,其实心底还是深爱着对方,但命运有时就是捉弄人。
片中肖然对爱情的执着,对感情和亲情的珍惜,在当今灯红酒绿的商海中难得一见,也透露出人成功后对昨天平淡和贫穷的珍爱,也正是当年的平淡和贫穷才成就了今日的丰功伟绩。十年,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不算什么,但从片中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管窥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成功后更要懂得昨天的不容易,进而成为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完整的人,高尚的人。
这部片子是一部励志创业史。对于成长和奋斗在大城市的外乡人,有着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每个人的人生都经历过坎坷,每个人的人生都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对于奋斗着的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如何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有自己的事业,有相互搀扶的爱人,人生不易,珍惜今天,相信大家都能走到成功的顶点。
《妈妈的爱》每当看见我家的炉子时就会想起小时侯烫手的情景。那时,我很小,很顽皮,整天围着炉子。那天,妈妈在洗衣服我和往常一样围着炉子,就在妈妈出去倒水时,我不小心摔倒了手掌心一下子按在炉子上,炉子烧的火红火红的把我的手烧焦了,我“哇”的一声哭了,妈妈听见哭声急忙跑进来,一进门就闻见一股烧焦肉的味道,妈妈一看,把手中的脸盆一扔,立刻把我送进医院去。医生给我处理了伤口,然后包扎起来。妈妈带我回家了,就在这一夜,妈妈一夜都没合眼,因为我得手必须放在外面,因为外面冷,一冷就不疼了。妈妈抱着我,把我的手一会儿放在外面一会儿放在嘴前用嘴吹,还不时的哄着我,可我还是哭个不停。妈妈没办法把我抱到外面去,寒风呼呼的吹的妈妈直哆嗦,就这样到了第二天。现在想起来还真觉得我有点过分,如果当时我懂事的话,我一定会让妈妈去休息的。不过这让我体会到了母爱,妈妈,此时儿子真想对您说一声“我爱您”。
暑假,我读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灯》,从中认识了那个乐观、勇敢、拥有坚定信念的小女孩,直至现在,她的身影还一直在我脑海萦绕。
“小桔灯”是著名散文家冰心奶奶的代表作,其中描写十分细腻,是优秀的散文,受很多人的喜欢,她十分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了小姑娘这一美好、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地下党的女儿在父亲因党组织受到破坏被迫离家,母亲又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血的困境下,一点也不惊慌失措,相当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在母亲吐血的时候,她独自一个人上山,到乡公所打电话帮妈妈请大夫。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是作者问她有没有吃过东西?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读到这,我的心里有一种羞愧之感:过年,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在这个时候,我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红包,好多好多新年礼物,去大酒店吃到鸡鸭鱼肉和各种山珍海味。而我所拥有的这些,在小女孩看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不可能。而我呢,还这个不吃,那个不要,百般挑剔。
究竟是什么让小女孩如此乐观、如此坚定、如此勇敢?能够在家庭遭受重大打击时沉着冷静;在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卧病在床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除夕之夜默默地吃着她的“美味” 年夜饭——“红薯稀饭”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想这可能是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她,对,就是信念。她坚信父亲肯定会回来的,母亲的病会好起来的,白色恐怖的统治也不会长久的。就是因为拥有了信念这颗人生征途中的明珠,因此无论多么艰难,她都依然充满着乐观精神,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依然能微笑着面对生活;依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勇气!
信念,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总是在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丧失信心,或者知难而退,或者轻言放弃。骑自行车摔倒两次,就不想干了。学习时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怕吃苦。有的时候学习好像是在妈妈的“威逼”和爸爸的“利诱”下进行的。
我也要撷取并珍藏信念这颗明珠,像书中的小女孩那样,面对困难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坚强、勇敢的精神,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抱定为祖国读书,读好书的坚定信念,像小女孩那样鼓足勇气,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挪威的森林》(咱是学生得上课、自习啦等等)。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通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起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而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情,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变态。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大和民族的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但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知道高校中不少校园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仅此而已!
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祖母去世悲凉的气氛中,与父亲分别时的场景。父亲亲自送作者上火车,等待中,父亲决定为作者去买橘子。看到父亲去买橘子时挤在来来往往人群中的背影,作者流下了眼泪。
有一位亲人叫父亲,有一种关怀叫父爱,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教我学会走路,他用宽阔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蓝天。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买橘子这样微不足道的爱,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只是这一个平常不能再平常的小动作,却展现出了父亲那无私的爱和作者对父亲深深地眷恋。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父亲花费请脚夫搬运行李,这微小的举手投足之间却隐现出浓浓的父爱。
父爱是什么?父爱是滔滔江河, 父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爱。父爱那是一座高高的山,做儿女的永远——在山的庇护下。
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个双休日的早晨,我正在桌前吃着早饭。窗外正下着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在空中舞着,我满脸愁容:下雪了,我该怎么上兴趣班呀,难道坐公交车?不行,公交车上人肯定很多,挤不挤得上去还是问题。走路去?不行,非淋成个落雪鸡不可。那叫爸爸送?可他早上还要开会,要早点到办公室。怎么办?坐在一旁的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没关系,你快一些,爸爸送你去上兴趣班。把你送到后我快点骑就行了。”吃完饭后,我们就坐在了自行车子上。我穿着雨衣,由于爸爸的雨衣在办公室里,就由我坐在车座子后面给他打着伞。由于上班时间紧,爸爸吃力地骑着,雪越来越大,迎面打在爸爸脸上,头发上、眉毛上都是雪花。爸爸是个近视眼,戴着眼镜,镜片上一片白雾,我也不知道爸爸前面看得清楚不。雪打在我的睫毛上,打湿了我的眼眶,自己也分不清是泪是雪。终于骑到了学校。爸爸一手撑着伞一手扶着自行车把手,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赶去上班。我望着爸爸背影,我突然觉得爸爸的背好像有点驼了,爸爸渐渐远去,我还一直在看着他,雪一直在下着……
父爱,就像大山一样宽厚!我相信父爱一定会陪伴我走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跨过人生路上的坎坎坷坷……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我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样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样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此刻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所以放弃自我,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我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能够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余,回过神,微微光晕打在《沉思录》的其中一页上,有一只飞蛾,正在用自我臃肿的身体拼命往窗里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