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精选32篇)
最近看了一本书,写天界和魔界的,具体的说,是写路西法和米迦勒的。
书名是《天神右翼》。
看完后,我不得不说,天籁纸鸢的文笔很好,非常的好。华丽优雅,有着不寻常的惊心动魄和黯然销魂。
难以言语的揪心,难以放下的感情,贯穿着整个文章,冷血如我的人都不禁为文中的角色落泪不止。
彼岸花,花彼岸,就像米迦勒和路西法。路西法仰望天界,却看不见光耀殿的太阳。米迦勒俯视魔界,却看不见罗德欧加的黑暗星辰。这就是命运么?
无论是现实的承诺,还是回忆的水晶球,都少不了那一声“伊撒尔……”
就算是你来到了幻影城,就算是假的,你依旧在听,听着那一句句呼唤,那句抱歉,然后任由自己泪流满面,带着微笑……
伊撒尔,路西法。你们的感情到底是什么?路西法透过伊萨尔的眼睛看的是谁?是神么?还是真真正正的米迦勒?难道说,米迦勒的一生都是神的替身?难道说,路西法真的没有爱过米迦勒?暗暗想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身为神的儿子,口中却要把自己最爱的人称作父亲,无论是米迦勒还是玛门,都是最痛苦的回忆吧。可是呢?
米迦勒却依旧苦苦守着自己的感情,不肯放开。他不怕坦白自己爱上父亲,更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不得不动容于他的感情,虽然我否认乱伦这种事情,可是却不停的暗示自己,米迦勒什么都不知道,当时他什么都不知道啊!这一切不能怪他。也不可以怪路西法,他爱神,他没有错啊。
终于明白玛门的当时的慌乱、紧张、压抑以及伤痛。虽然这些对于魔族和神族来说,并不是什么很值得羞愧的事情,但是玛门不能接受的是,米迦勒爱的是自己的父亲,路西法。在玛门的心里,路西法就是他的神。
现在想想看,玛门和伊撒尔有着一样的经历,他们两个爱的人都爱上了自己的父亲。爱到不可挽留的地步,爱到自己心碎却仍然要扬起笑容。有时候他们的爱是一种枷锁,锁住了被爱者的身,却锁不到被爱者的心。
米迦勒的选择和玛门的选择基本相同。他们选择放手,让心爱的人自己寻找幸福。可是放不下,还是依旧放不下。玛门抽烟的样子,萎靡而且颓废,不知道为什么,他从未想过贝利尔会爱上他,小猪,小猪……多亲昵的名字,可是玛门,你眼中凝望的珍视的,可是小贝利尔?还是那年,和你定下契约的米迦勒?
曼珠沙华,妖艳,美丽,却有着浓浓的绝望。
如果当年,伊撒尔知道了一切,那么路西法,你可愿带着他堕天呢?
如果当年,路西法诉说了一切,那么伊萨尔,你可愿随着他堕天呢?
在语文课上刚学过一篇《和时间赛跑》的文章,使我感受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含义。
小作者在小学时,他的外祖母便去世,外祖母生前最疼爱他了,他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一圈一圈地跑着,累到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苦。爸爸为他讲了什么是时间,小作者忽然感受到了时间的可怕,从此,他便和时间赛跑。后来的二十年里,他受益无穷,也明白了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他还要告诉他的孩子: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光阴似箭,一去不返。时间就像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虽然还小,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我有时候也很不自觉,浪费自己的时间,有时不会,就不动脑子想想怎么做,还呆等着老师讲怎么做,一知道答案,一抄,就齐活了。还有时候,我在写作业时,心里还在想一会儿玩电脑,还是看博文,不一会儿,心里想的东西都写到了作业本上,使哭笑不得。但现在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也爱动脑筋了,上课积极发言,写作业时也不开小差了,这篇文章使我改变了自我,重新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少先队员。
《和时间赛跑》犹如一杯生命之泉,它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人的真谛,要珍惜时间。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很好的书,很多人推荐它,我读后感触很多。
故事是这样的:四个主人公的奶酪被分享一空后,两只小老鼠能迅速的适应变化,采取行动。而两个矮人则相反,直至过去很长时间,唧唧改变了想法,决定克服心中的恐惧,到迷宫中去寻找新的奶酪,而噷噷还在想自己的奶酪为什么会消失?他还在等自己的奶酪回来。在寻找中唧唧明白了许多道理,并把它们一一刻在墙上,经过一番努力后,唧唧终于找到了许多新的奶酪,他并没有贪婪的享用,而是带上一小部分继续寻找奶酪。
如果说我想要其中的一个角色,那我会选择唧唧这个角色,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的迎接改变,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有一席之地。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时,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毛巾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从《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我明白了很多,这可能会改变我的一生,并引领我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功。
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难以集中,很多人为此产生了焦虑。而《深度工作》这本书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碎片化的时代,如何为大脑排出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所谓的“深度工作”就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专注地工作。它能把我们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深度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我们可以通过深度工作获得满足感。实际上,时代步伐越是加快,深度工作的价值越大。
这本书很具体的阐述了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四个方法,它分别是:
方法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要想培养深度工作的模式,就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工作处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四种深度工作模式,分别是:1.禁欲模式,就是指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外界联系不到的环境,专心于做某事。2.双峰模式,是指一半时间浮浅工作,另一半时间深度工作。双峰模式适合有固定休息时间的老师、创业人员。3.记者模式,是像记者一样一旦有空闲就立即进入深入工作的能力。4.节奏模式,是指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都做固定的事,形成节奏。比如,每天早上起床的后的一个小时我们设定为阅读时间,形成自己的节奏。这种工作模式非常适合普通上班族。
方法二:将工作内化成习惯。书中写到成功的思想家和作家,没有一人是等到灵感降临才开始工作的,而是将创作变成每日的习惯和准则。将工作变成每日工作的习惯和准则的一大好处是,可以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习惯成自然。
方法三:像经商一样执行。真正公司的`成功不但要制定完善的策略,还要认真的去实施战略。同理,我们要想掌握深度工作,首先要了解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要去实施深度工作。
方法四:适当放松。书中提到意识力并不是无限的,他像肌肉一样也会疲劳。工作结束之后,就不要在想工作的事情,否则,大脑会认为我们永远处于工作中,这样大脑会疲劳。适当的放松会提高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还会补充我们深度工作的能量。总之,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我,打开了我思维的大门,我像挖寻宝藏一样对它新奇而又珍视。书中讲授的深度工作的方法总结的十分精辟,让我们有章可循,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宝典。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不平凡”的工作内容,而是用“不平凡”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工作”。所谓“不平凡”的工作方式就是指匠心精神,像传统手工艺者一样,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对工作的敬畏感和职业的神圣感,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深度工作”——正所谓“专注创造价值,匠心铸就辉煌”。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 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 、公民基 —— 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 、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 、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 如何发展和巩固
4 、社会定向 — 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 、敏感性和 同情心的培养
6 、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 、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 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 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 。 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 生于 1918 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 , 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 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 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 、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 、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 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 —— 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 、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 —— 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 、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第一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有很多人对于维特自杀的这种行为很不赞同。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不负责任。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我们应该知道,永不言弃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轻易就放弃的人,等待他的后果只会是绝望。永不言弃的人,心中总会是一个乐观安适的心态;而轻易放弃的人,心绪烦恼万分,终日生活在困恼与悲观之中。永不言弃的人,往往会享受到胜利与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而轻易就放弃的人,失败永远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
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努力过、奋斗过了!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
当然,在抱怨、无助、哀伤、气愤等种种悲观情绪中挣扎了良久之后,维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后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消极解脱,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而在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要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时代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弃,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们必须牢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决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少年维特的烦恼》真是一本好书,我认为歌德把维特的心理活动,感情描写的非常细腻,似乎经历这一切的不是维特,而是自己。维特的一些感觉也能也读者产生共鸣,手法很细腻,扣人心弦。我个人认为是一本很好的书。读完此书,我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我的书柜是一个“大家庭”,里面有:《苦儿流浪记》、《淘气包马小跳》……但是,我最爱看的还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写的。里面讲了四只古灵精怪的“小精灵”寻找奶酪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两只老鼠要比两个小矮人做得好,因为两只小老鼠并不比小矮人聪明,所以思想也简单,把任何事情都简单化;而小矮人虽然比小老鼠聪明,但是他们复杂的思想却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又何尝不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呢?
生活中,我们进入了小学,也要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奶酪”——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死读书,而是要灵活运用知识,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未来,在学校里,我们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来锻炼我们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也许,你像嗅嗅一样有着超乎常人的嗅觉;也许,你想匆匆一样行动快速……总之,不管我们选择哪一种锻炼方式,都有着共同的方向:只有锻炼能力在能拥有选择权,才能获得成功。
我爱这本书,因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我们要像故事中那样,把鞋系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着,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随时应对挑战。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今天,我和妈妈读完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书里讲的是四个小伙伴——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他们要找到魔法奶酪。有一天,他们找到了奶酪,他们美美的吃着奶酪。有一天,它们发现奶酪不见了,嗅嗅、匆匆和唧唧又找到了新的奶酪,哼哼还在原地等着。
三个小伙伴能开始寻找新的的奶酪,我感到很高兴,他们能面对变化,他们能找到最新鲜的奶酪。我们要向他们三个嗅嗅、匆匆、和唧唧学习,要有应变的能力,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奶酪。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狼国女王》,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里面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狼国女王》这本书主要讲了狼王盔盔在一次虎口夺食中不幸遇难,母狼紫葡萄为了自己孩子的安危,为了整个狼群的安危,被迫出任帕雅丁狼群首任女狼王的故事。狼群的命运由此改写。在被狼群围攻时,紫葡萄网开一面厮杀,关键时刻,却给对手一条生路。有过灾难和痛苦;有过危险和挣扎,有过无奈和坎坷,有过柔情和关爱,紫葡萄凭着出众的胆识和魄力、仁慈与宽容,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狼王。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的感受很深,尤其是紫葡萄的仁慈、胆识、宽容和魄力这些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品质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我不由得在心底里问自己:你有这些美好的品质吗?答案是没有。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还要有一颗善良、真诚、宽容和仁慈的心。拥有了这些品质,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我喜欢紫葡萄这只宽宏大量、坚韧执着的女王!
本着无所谓的心境,我随意翻开了这本书《拿破仑传》,但没想到的是到书的末尾,我的眼泪竟随着拿破仑的痛苦去世而落下了,不知不觉地原先我早已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脾气暴躁,身材矮小却有着卓越领导才能的皇帝!
很难想象一个战败退位的人在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后还能东山再起!然而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有强大号召力的人物。平静地签下《枫丹白露条约》,第一次退位后,拿破仑呆在了厄尔巴岛,大家都以为他会就此消沉时,他偏偏一反常道,耐心看似满足地在这个小地方做起了小小统治者,谁也没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正如他所说:“我生来就是为工作的,无所事事是对我最残酷的刑罚。”最终时机一旦到来,拿破仑带着他的军队席卷而来。那些士兵看到昔日的将军回来了,都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的团队…读到这,我不禁深深地被拿破仑那与身俱来的王者气质震撼了,天之骄子毫不夸张啊!其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明白直到此刻法国人民都一向认为拿破仑是民族英雄,崇拜他,但如果只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君主即使他在欧洲战场上称王称霸,恐怕也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事实是他确实真真切切地爱着他的人民!他对士兵是关怀的,虽然他为了胜利不惜提前征兵导致民怨,更在之后的战斗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无可否认正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及在战斗中时刻站在第一线,不怕牺牲不怕流血与士兵互相鼓励的大无畏精神才使得他退位后再次回来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即使是最终临死时,拿破仑留下遗嘱:“我嘱咐我的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他生为法兰西皇太子,决不能成为压迫欧洲人民的执政者手中的工具,也永远不要以任何方式对抗和损害法兰西。他应当牢记我的座有铭:一切为了法国人民。”不仅仅如此,他还把他的两亿法郎财产分成两半,一半留给从1792年到1815年间曾在他旗帜下战斗过的军官,另一半则捐给1814年和1815年遭受入侵的法国各省市。“这样的一个人你能说他不爱国,不爱人民吗?!
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我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终的一幕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进取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我明白拿破仑带给法国人民的不仅仅是胜利的辉煌,无尽的荣耀,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他虽然期望过带来和平但他的归来实际上带来的是刀和剑,法国人民再次陷入了战争的混乱和痛苦中,但比起这些人们明显更憎恨路易十八强制性地妄图回复波旁王朝。无论如何这两者都不是人们期望看到的。可是拿破仑的归来已触犯了条约,第七次反法同盟的盟约国又一次聚在了一齐,要把拿破仑逼向绝境,他们是恐惧的,因为这个被他们称为”科西嘉怪物“的拿破仑创造了太多得意外和奇迹。如果这真的是命的话,我想拿破仑也无话可说了,最终的结局我们都已经明白,但根据历史的描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兼皇帝的失败只是因为一个愚蠢头脑发热的将领内伊!如果内伊听从拿破仑的命令,拿破仑怎会落得如斯下场,历史或许会改写,然而没有或许了……
恍惚中我似乎看到岛上一个模糊的身影在不断歇斯底里地呐喊;”海岛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我们像被关在监狱里。我们应当大声疾呼,进行控诉。“可是没有人理会他,那是拿破仑啊,我的心很难受,为这个天才军事家而感到难过!我不明白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对是错,但这一刻我只想遵从于我的心!我时不时地在想,如果内伊及时赶到了战场,如果滑铁卢一战拿破仑胜利了,那该是一番怎样样的景象啊,起码法国无须一个大腹便便的追求奢侈享乐的君主路易十八来掌控!又或许即使这一战胜利了将来的某此战役拿破仑会输得比这次更惨更彻底,因为我们明白拿破仑是个天生的战斗者,他不会甘于平静地生活,他与军队与士兵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在出战前那极富感情地演讲,台下是士兵们斗志昂扬的样貌…
拿破仑战败了,在圣赫勒拿岛孤独寂寞地死去了,但他在法国人民心中是永存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战无不胜的军队曾给法国带来的至高无上的荣耀!在我心里,拿破仑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啊!
伊凡·安得烈耶维奇·克雷洛夫是俄罗斯的文学作家,在他的笔下,《克雷洛夫寓言》诞生了。
我看完了《克雷洛夫寓言》,觉得克雷洛夫笔下的飞禽走兽不是故意披上禽兽的外衣的抽象的符号,而都是生动的性格,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克雷洛夫的讽刺的利剑,首先指向沙皇的暴政:《野兽的瘟疫》、《狼和小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压迫,《鱼的跳舞》、《杂色羊》则直接影射沙皇的行为,无情的
拆穿了他的假仁假义。痛切地反对农奴制度的,是《鲷鱼》,深刻地把法律面前的平等和不平等对比的是《狼和羊》。
讲了这么多,我们该歇歇了。谈谈克雷洛夫这个人吧!克雷洛夫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维护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勤劳、勇敢、善良、聪慧的人。他的文章讽刺了沙皇,使现在的人民变得勤快、勇敢、善聪明,再也没有奴隶社会了。但是,在一些人身上还能找到它们的残余。
《克雷洛夫寓言》写得可真好啊!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狮子和狼》。故事的大意是:狮子在吃一个羊,一只小狗从狮子那儿拿了一块样肉,狮子把它抓过来吃了,边吃边说:“小狗不懂事,所以我随它大吃大喝,可你不年幼了啊。”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他把动物的生动性格都写进去了,让人读起来很美,多好看啊!
你喜欢《克雷洛夫寓言》这本书吗?
今天是周末,我独自在家趴在床上。忘乎所以地在读一本书——《宝葫芦的秘密》。窗外阳光明媚,点点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大树,点撒在我的手上和书上,我却毫不在意,任凭这些调皮的金色小精灵在我书上跳着舞,和我一块在书里遨游。
过了很长时间,我终于将这本小说读完了。故事里讲了王葆他意外得到了个宝贝——一个会说话,还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宝葫芦。这个宝葫芦帮助王葆获得了许多许多”好东西“,比如那几十盆非常名贵的花草,许多的钱,好多美味的食品,电磁起重器等等,让王葆成了众多人中的明星。后来王葆意识到这些东西都是宝葫芦偷来的。这是因为有一次王葆班级考试,因为题太难了,王葆想不用大脑思考就可以知道考试答案。而宝葫芦把王葆前桌的试卷”变“了过来,却没有发觉这卷子是前桌的,还以为是宝葫芦自己将答案给变了出来,想都不想就交了,而王葆的前桌的卷子不翼而飞,在王葆交卷是,老师发现卷子上的笔迹不是别人,正是王葆的前桌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感到很奇怪,但都一致认为王葆偷了别人的卷子。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王葆的父母,使得王葆有家不能回。最后王葆醒了,才发现这只是南柯一梦。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它给我的印象很深。小的时候,我也曾幻想过自己能拥有一根魔术棒,可变出许多的东西。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王葆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挺想学好,肯做好事,关心身体,热爱同学。就是有一点不好:有点懒,做一些麻烦的事情的时候,会不想做就想把东西变成现成的。于是就幻想有那么一个宝贝,可以帮他实现自己任何想要的东西,害的他有家不能回,整日里提心吊胆……
说来挺惭愧的,小的时候,我也想拥有一个宝葫芦,可以帮我实现很多的愿望。因为在那时滑板车和溜冰鞋可算是当下最流行的东西。看到同龄的孩子穿在脚下的不是鞋子,而是帅气的溜冰鞋。看着同龄的孩子在小道上飞速地向前冲,鞋子下面不是大地,而是帅气的滑板车。看在眼里,馋在心里。可爸妈铁了心不肯给我买,不买就算了,为此还把我臭骂一顿,说我什么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就会想些没用的……
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个宝贝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它会使人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自己的是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动手才有乐趣。
以前也接触过一些沈从文的作品,如《边城》《萧萧》。对沈从文也有一些了解。但读作品了解的还是有些片面。现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感触颇多。之所以与如此多的感触一般是基于我本身是湘西人。对他所写的人事都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另一半是基于我对沈从文这个大山里走出去的作家的喜爱。
大山里的孩子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接受好的教育,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沈从文从小就被送到学校学习,并寄予厚望。但他跟普通孩子一样,会逃课,会贪玩,会打架,甚至会比普通的孩子更顽劣,会贪玩。天天逃课,只要不上课就好。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竟会成长出如此伟大的一个作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湘西当时很闭塞,人们思想愚昧,但很淳朴。他捉来了蟋蟀,店老板也会同他斗几回合。每次去赶集遇上大方的亲戚几人也能饱餐一顿牛肉。在这个老少边穷的地方,人们就过着如此粗放的生活。虽很苦。但他们却自得其乐,丝毫没有觉得很苦。反而觉得生活有滋有味。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才铸造了沈从文乐观的性格。以至于他在以后那些艰苦的生活中都没有叫过苦。
但他小时候看见杀人也不觉得害怕,反而会兴奋。会了也看这些事。不知道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漠视生命。杀人死人似乎都是很平常的事。作为一个湘西人也没弄明白当时那里的人为什么不珍惜生命,在他们心中被杀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沈从文在军队的日子也挺长的,跟过不同的部队,带着家人的厚望。总希望在部队有所作为,但每次都未能如愿。但幸好的是他没有因此放弃生活。抱怨生活。虽有时颓废过。但最终还是勇敢的面对,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那么久的军队的生活,让沈从文的生活变得很丰富。但对他后来的文学写作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单看他的作品绝对想不到他有过军旅生活。在军队里他大部分是做一个文员。他很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他很受欢迎。沈从文在工作之余也常扮演一个大厨的身份。做的炖狗肉很受欢迎。沈从文对文学的热爱其实是与身俱来的,当他看到《辞源》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就像一个饥饿者热爱美味的事物一样。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会跟后天的培养有关。但我认为天分还是占主导作用的。
“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有一次因一个小小问题与那表弟吵了几句,半夜里不高兴再在他床上睡觉了,一时无处可去,就在一个养马的空屋里,爬到有甘草同干马粪香味的空马槽里睡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去拿个包袱告辞时,两人却又讲和了。沈从文在糟糕的生活下,没有抱怨,生活的那么自然,很真实。或许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困境下乐观面对,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别人的人生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只能从别人的人生中去学习,学习他的乐观,他的经验,他的坦然。这就是我的一点感受。
《克雷洛夫寓言》里,讲了很多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精彩,富有深意。这些小故事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风筝》。
有一只风筝,高高地飞在天空中,它低头看见一只蝴蝶在空中飞翔,于是它嘲笑那只蝴蝶:“小蝴蝶,你看我飞得多高,再看看你,才飞这么点高,你也太没用了吧?你是不是很嫉妒我呀?哈哈!”
“嫉妒?说真的,一点也不!”蝴蝶平静地说,“你飞得再高,可是风筝的线永远地抓在别人的手里,一直由别人控制,根本就没有自由。而我,虽然飞得很低,可是我很自由,想去哪就去哪!”
风筝听了,连哼了几声,非常地不以为然。
这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主人手一松,风筝竟然马上失去了控制,一头栽了下来,再也飞不起来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风筝的骄傲和自以为是。如果没有人的牵引,如果失去了风的帮助,它又怎么能飞得这么高呢?其实真的不是岁月静好,只是因为你的人生中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生活中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对于别人的帮助全都视而不见,没有一丝感恩的心,这么骄傲自大的人,最后往往难以取得好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弥补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完善自己!就算取得成就,也不应该看不起别人,更不能骄傲自满,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时刻铭记他人给予过的帮助,做一个谦虚,有礼的人
前段时间,《亮剑》在央视热播,吸引了大家高度关注的目光。许多人不禁要问,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何以能创造近年来央视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率?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被授予将军为止。可以说,在时下观众批评军事题材创作缺失英雄的背景下,主人公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李云龙的性格非常鲜明,他身经百战,性情暴烈,在渴望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要压倒一切的霸气;在“文革”中面对“造反派”的挑衅,亦表现出一位将军不怒而威、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对“专政”铁拳的淫威,为捍卫军人的尊严,铮铮铁骨宁折不弯。但李云龙又绝非一介武夫,他大智大勇,时而还流露出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例如大闹“聚仙楼”、腰缠炸药赴“鸿门”以及“文革”中吃忆苦饭。
近些年来,军事题材影视剧创作,其成就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表现在军事题材影视剧的播出大多在央视的黄金时间,也表现在诸如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姜必达(《历史的天空》)等一批典型形象的推出。但这样的作品,毕竟还是太少,荧屏上出现的更多的军事人物,是俊男靓女,是奶油小生;更多的场所,是别墅小楼,是奢华宾馆;更多的故事,是像“样板戏”里的正面人物一样,时时都英明神武,处处都占上风,由他们演绎的战争故事又多是程式化的表演。观众批评说,看今天的影视作品,总觉得我们的军人缺少那么一股劲,一种军人应有的阳刚之气。其实,说穿了,缺少的恰恰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生活真实。所以,与以往一脸正气的正面人物不同,当挂着一脸硝烟,穿着破旧军装,作战勇武,不拘一格,且具有逆向思维,缺少正规的文化教育,对战争却有自己的独特理解,甚或有时会耍点赖皮的李云龙向我们走来时,我们突然觉得,这个人物是那样陌生又那样熟悉,是那样触手可及,他仿佛就是我们队伍中的“这一个”,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一个指挥员形象。我们不能不说,这才是中国军人真正的英雄形象。有人说,作为军事题材的《亮剑》夸张了战争,编造了细节,甚至虚构了人物。也有人说,李云龙身上“匪气”多了些,不像我们共产党军队的指挥员。对李云龙的性格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只有一种姿态:明知冲上去就是血溅七步,却依旧宝剑出鞘,气势如虹,这就是所谓的“亮剑”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那就是《亮剑》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当今社会常被一些人所遗忘的道理: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英雄气概乃中华男儿立身之本。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个将军,他就像那只传说中的荆棘鸟,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他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只是放开那可媲美夜莺的歌喉,直到生命之终点,但是,当他扑向那棘刺时,他是知道的,他是明明白白的,然而,他却依然要这样做,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不!他并没有死,涅槃后的那只荆棘鸟终修得正果,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火凤凰!”这是小说《亮剑》的内容简介,也是我们看完这部电视剧后的最大感触。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忘本”。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这就有些像有的城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亦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乡下人贡献的结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让人伤心地是他们却反过来取笑我们的乡下人“笨”,“愚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乡下人不知道汽车来了应该怎么躲避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才会茫然无措而已。
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几本上不流动,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那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自觉地去遵守传统的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借助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吗?答案是没有!但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规范种.种的行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游走在茫然的空间里,也就难免有很多城里人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因为他们很多都面临信仰的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我在五上语文书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明白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书上大致是这样讲那个滴水穿石的故事的,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的形成是因为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的奇观。
正如书上所讲,水滴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滴穿石块。连水滴都能成功,若我们向水滴学习,难道不会成功吗?
只要自己勤奋,不怕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呀,困难虽不易克服,但是坚持就会胜利!困难就怕坚持不懈的人,就怕持之以恒的人!同学们,让困难在你们面前低头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
也许,有些人可能没那么大的意志力。但,如果他们仔细想想,古今中外,哪个成名的人没有付出汗水,付出劳动从而收获到荣誉和果实呢??例如谈迁,他为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花费了自己的大量时光和青春。编成《国榷》后,小偷又溜进他家,把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偷走了······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虽然他曾想过放弃,但,他最后熬过来了。又经过好几年的奋斗和不懈努力他又重新编写了一部比原先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一共有428万4千字。读到这儿,各位设想,如果谈迁没有持之以恒,没有坚持不懈,而是在小偷偷走他第一次写的《国榷》后就一蹶不振,他能成功吗?他能名垂青史吗??不,不会。正是因为他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他才能成功!!
那么,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就应该放弃吗?就应该嫌烦吗?对比谈迁那二十多年的心血,那些小挫折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水滴、谈迁和各个中外名人的那种坚持不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
把困难击败吧,让自己成功,让自己也享受到那种收获的喜悦。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正视困难,不该害怕困难。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一起努力吧,加油吧,朋友们!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是那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就是那些经历过风浪的成功人士!!
到那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崎岖的人生之路,再看看现在所得的成就,自然就会明白许多。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
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想法,多半源于它的名声:大家都在讨论、前辈都在推荐。在一次整理图书时,炳睿把这本书给我,于是看了起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青年时富有干劲、领导力,带领一群年轻人披荆斩棘来到马孔多,规划街道、发展经济……但在吉普赛人来了以后,对他眼中的科学沉迷到走火入魔 ,一心想找到炼金术,从而与世界渐行渐远,不久走入孤独阴霾,最终疯癫而终。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年轻时满腔热血闹革命,愈败愈战、愈战愈勇……直到战争僵持至中年,他在战争中迷失自己,感觉不到战争的意 义与自己的初衷,感觉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变成自己梦想反对的人,于是选择开枪自杀,但是奇迹般活下来了,却深陷孤独,最后避世。何塞·阿尔卡蒂奥本来对科学有着很大兴趣,但是敌不过自己的欲望,之后离家出走 ,回家之后,不顾家人反对,与丽贝卡结婚,最重被枪杀身亡。他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在战争中被权力所迷失,成为马孔多最残暴的统治者,最终被枪毙。阿尔卡蒂奥的兄弟奥雷里亚诺·何塞继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爱上自 己姑妈—阿玛兰妲,不被允许后参军,乱死军中。最后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财产,编造谎言敷衍母亲,不过意外获得了乌拉苏尔藏下的金币一番放纵淫乐只够被窃取金币的人杀死。
其次简介下非常具有特点的几名女性。首先是家族第一辈乌拉苏尔,一个而富有无活力、干劲的女人,她通过买糖果小动物挣钱,从而使整个家族由足够多的经济来源。并且个性、明辨是非,在阿尔卡蒂奥残暴统治马孔 多时,出面教训他。敢于斗争,在奥里雷亚诺上校被囚禁在马孔多时,表现出来屈服的精神。她的孤独体现在晚年时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强地企图融入遗忘她的子孙世界,在见证家族由盛至衰后死去,她是这篇小说的核心 、最讴歌赞颂的人物,她勤劳勇敢、善良、富有热情,又坚贞不屈,是布恩迪亚家族以及整篇小说的顶梁柱。再次是家族最后的女性,阿玛兰旦·乌拉苏尔,充满活力、富有干劲的她从布鲁塞尔回来之后,看见家族荒废,准 备重新整理家业,但在丈夫走后,抵不过孤独的她和侄子寻欢作乐,在生下家族最后的子嗣后,大出血而死。
纵观整个家族,都跟孤独做过斗争,却没有一个人战胜过孤独。同时,每个人孤独的来源时不同的。男性这边,阿尔卡蒂奥类型向外,但是输给了自己的欲望。奥雷里亚诺型沉稳,献身政治,但战胜不了当局而不入孤独 。女性这边富有活力的乌拉苏尔型抵不过外界沉重氛围带来的孤独。蕾梅黛丝型开朗阳光,但是都没有改变现实而逝世。最终,历经沧桑的布恩迪亚家族从马孔多消失。
《百年孤独》写出每一种人的孤独,却从不让任何一个人走出这种孤独。最后的赋有家族所有优点的人在出生时也被蚂蚁吃掉,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充斥悲伤气氛的小说。但它有很多非常阳光的场景,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青年时开创马孔多,在一个下午给孩子们上物理课、另一个下午带孩子们摸冰块。乌拉苏尔在修建家族大宅时的充满无尽的活力,小蕾梅黛丝婚礼上,大方的举止。奥雷里亚诺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诺骨牌……这都是很 温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可是只能用一个词衔接下一句:好景不长。那又是什么样的沉沦才可以使这群人堕入那样的孤独?
总的来说,外向的男人战胜不了内心的欲望而孤独,内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强大而孤僻。活力四射的女人经不起世界孤独的氛围,藏事于心的女人最能被内心藏匿。作者写出了不同人孤独,又很公平给出他们不同的阳光 。阿尔卡蒂奥富有力量、勇气拿起猎枪抵抗。奥雷里亚诺深沉、执着不被世事蒙蔽。乌拉苏尔勤劳,有活力,热情、有爱心。阿玛兰旦关爱子孙。蕾梅黛丝拥有脱俗阳光。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独作为他们的结局,但读书还 是会很公平的认为作者不公平。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他认为当我们有一天面见上帝,上帝问我们有什么作为,我们便可以将此书呈给上帝了。借用陀氏的话,当有一天我们见上帝,上帝问我们的想象力在哪儿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把这本书拿出来,并说,这就是我们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欢这本书,在一个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结局,重读,待续…
列夫托尔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通过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的悲剧,她在不断挣扎之后走的极端的路线,作者渲染的丰富的感情色彩都让人感受到深刻压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对故事主人公的怜悯与惋惜。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深刻体现了安娜的懦弱无助,她一直都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但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愧疚使她深陷矛盾与罪恶之中,她在经过无助的痛苦挣扎于煎熬之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找寻心灵的真谛。我想当它的灵魂脱离身体俯视她的一生时会不会悔恨,她所放弃一切追求的爱情被粉碎,她想以死来抗拒当时的社会,在那个俄国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她的反抗与对真爱的执着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对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怀疑。
电影场景里这场爱情悲剧的结尾是安娜身着一袭与沃伦斯基初次见面时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也结束了一直以来的痛苦与煎熬,她独自一人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齿的爱情的后果,在这场吉蒂。卡列宁,沃伦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一人承担所有的苦果,然而这场以死亡结尾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功塑造了那个时期很多像安娜一样的妇女的形象,这种背叛家庭,抛弃儿女,却又担心儿子会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为止也会被世人所厌恶与摒弃吧,但是柔软的安娜仍然没有妥协,她决定让死亡来作为她最后的坚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不在这纷乱痛苦的世间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不过猜想安娜也从不后悔,尽管从始至终她都是孤独的,对她来说清醒的孤独并不可怕,浑浊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惨的宿命,走过了孤独的命运。
世界的伦理纲常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所谓的真理正义与道德,这些与安娜都没有关系了,爱恨情仇也离她远去,让一切画上句号吧,谁也不要再打扰她的安静。而我们,我们仍然要努力地在这个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让悲剧止步于故事里。
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性爱、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特别:“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表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通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能力去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很特别,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初读三毛是那本《万水千山走遍》,那时候觉得三毛是个个性不羁爱自由的多情女子,有过很多段生活阅历,也有几段丰富的情感历程,有风一样女子的个性,却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和掘强!
就在上周接连三天我是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撒哈拉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当我一读到那本《撒哈拉》我就沉浸在三毛的沙漠世界里无法自拔。
这个像风一样女子的三毛,只因一句前世的乡愁就来到了撒哈拉,大漠的生活绝非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然而这个从小家庭生活环境还不错的女子竟然选择了将自己安放在大漠。幸运的是三毛有愿意与她相守的荷西,那个比他小几岁,甚至为了她放弃工作提前来到沙漠等她的痴情男人,让我好生羡慕。
在《警告逃妻》中,全文完全是由荷西给三毛的信件展现了可爱的丈夫以及荷西对三毛的爱,三毛丢下河西回国后准备在国内居住一段时间完全不顾荷西的感受,于是荷西创造了一个假想情敌终于”逼“回三毛。看到这段有趣的夫妻逗趣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让人想这绝对是真爱吧。
在《大胡子与我》中,三毛以一段开场白对话俩人结婚的开始,那句话我始终记忆犹新:
结婚前大胡子问三毛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的话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家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三毛叹了口气。
“ 如果跟我呢?”荷西很自然的问。
“那只要吃的饱钱也就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的多吗?”
三毛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就是这样的坦白,双方成了彼此的伴而不是另一半,彼此的包容理解让两人在沙漠的生活是多姿多彩。这在《白手成家》中俩人把一个完全不成样子的出租屋打造成一个充满艺术情调又不失家庭温暖的浪漫小屋可以看出来,有音乐、书籍、艺术摆件还有爱的小家,这在大漠实属罕见吧。这样的情调终归是因为俩人有共同的语言和对美的享受,对生活的敬意。
大多人会认为婚后的生活一定是平淡无其的,但是三毛的大部分文章读来都是生动有趣的,这也难怪为什么这么多人爱三毛,因为三毛给人的是一种幸福的东西。即使一件很小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三毛也可以形容的那么感人入目。《一个陌生人的死》《巨人》《芳邻》等展现了三毛是个多么可爱又热心肠的女子,她照顾并送终孤苦无依的老人,她同情为早当家的坚强小孩,她”无私“的借给想要的日常用品并教他们读书写字,自己身体不好还为他们看病的善良举动。尽管我也不理解最后三毛为什么如此热爱生活却也选择自杀,这对于我和千千万万的读者都是一个迷吧。
对于三毛的个性在《西风不相识》中可以最初的表现出来,三毛出国游学的初期本是听着家人的警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与人相处,但是这在后来是行不通的,三毛那种天生硬骨头的脾气是无法容忍人善被人欺的行为的。于是我行我素,于是不讨好别人、为自己合法的挣回权益让我佩服这样的女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子大都数被认为是”女汉子“,但是本人就是喜欢女汉子(本人就是朝着女汉子的方向发展的,哈哈)。
看了这么多你前世的乡愁,我竟然无比的神往,不知道能否有一天带着我的”荷西“前往看看,但是这曾是我的梦想!
最近我读完了一部世界经典名著《堂吉诃德》。它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堂米盖尔·塞万提斯,而《堂吉诃德》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堂吉诃德》一书讲述了一位住在西班牙拉·曼却地区的穷乡绅被骑士小说迷了心窍,突发奇想去当骑士,还带上一位邻村的农夫桑丘·潘沙做侍从。他觉得作为骑士没有意中人不行,便编造出了一位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他把客店当成堡垒,把店主人当成堡垒的长官,让他封自己为骑士。他还把风车当成巨人,把两大群绵羊当成两支军队,把红酒袋当称巨人的脑袋,不分青红皂白地乱砍乱劈,弄得满屋子都是酒,甚至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曼布利诺头盔……他干的疯事简直数不胜数、不可计数。
初看本书,我认为它只是一部供人消遣的庸俗之作。有句话说得好:“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果然,我仔细一想,堂吉诃德放弃村子里和平安宁的生活,出来历尽艰险、饱经风霜地做游侠骑士,真的只是因为疯吗?不!他做游侠骑士有许多难能可贵或荒.唐透顶的原因,其中包括了:为家乡和心上人增光,让侍从当上海岛总督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他要复兴衰亡已久的骑士道,锄强扶弱、尊老爱幼、保护妇女……这些都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
堂吉诃德代表了正义与光明,而他想象出来的坏魔法师啊、坏巨人啊以及种.种恶势力则象征着邪恶与黑暗。它是以一人之力,抗衡万般邪恶呀!他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依然无怨无悔,维护的是正义啊!许多人都认为他又疯又傻,十分可笑,竟把这样一位伟大的骑士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殊不知,真正可笑的,正是他们自己、乃至整个被利益驱使的社会!他们之所以觉得堂吉诃德可笑,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正义,没有爱!
哭丧着脸的骑士啊,你疯得既荒.唐透顶,却又高尚无比。愿你的灵魂能在天堂之内、上帝身边,得到永远的安息……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英雄事迹: 十三岁的小兵张嘎离开自己的亲人, 到白洋淀当小八路。他用自己的智慧, 智斗可恶的日本法西斯。他机灵勇敢、胸怀大志。有一颗善良的心。我非常敬佩他。别看他长得虎头虎脑的,其实他是一个机灵勇敢的抗日小英雄。他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怎么去当抗日英雄呢?这个问题使我深深陷入 了沉思。
张嘎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大家的童年都是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张嘎的微笑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而我们的微笑并不是因为某次战斗胜利啊!特别是本书的第十八章,更清晰生动地表现出了张嘎的机灵勇敢。张嘎在“红眼儿”面前装疯,说自己要抽烟,“红眼儿”才不把他当成回事,把一根抽过的烟头给他,“红眼儿”哪想到张嘎竟敢把烟头放进“太君”的口袋里,弄得自己差点被肥田一郎吊梁烧死。你说张嘎可爱不?
读完张嘎的故事,我再回头想想自己,我与张嘎的距离实在拉得太大了。张嘎敢于做一些不太可能成功的事。而我却恰恰相反, 一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已经九点多了,可妈妈还要我做家务。我想:明天还要值日呢!于是我睡觉去了,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情,我就感到羞愧。
小兵张嘎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他的性格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这么一本伟大的名著,没有一丝古板严肃,而像自己的一个家里人,向你娓娓道来他的成长经历,有这么一个平凡的老师,没有一点自私狭隘,而是一位圣人似的,不分国界的将知识传播。这就是《朝花夕拾》与其中的藤野先生。
俗话说,医者人心,在鲁迅的淡淡记忆中,藤野先生身为解剖医学教授,俨然也是一位医者,有着非凡的严谨与认真,同时他也是一位老师,有着悔人不倦的精神与思想,但更像一位父亲,满怀着对学生子女般的爱与关怀,在他们迷失道路与方向时,为他们点亮前方,指明道路。他,藤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如此,任何一位老师亦是如此。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父母无疑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仔细想想,到底是谁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相处的时间更长,对我们给予了更多的爱呢?无疑,是老师。
老师,他们不仅是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位孩子的父母。父母将爱传播最多的人无疑是子女,可是老师则例外。他们将师爱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对自己的孩子往往疏于照顾,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爱与责任心有着无边无际的广阔。
心有界,爱无疆。当老师夹着书本走向讲台时,一个个毫无关联的孩子已经与他结下了深深的感情,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已经足以围绕着他一生。于是,老师情不自禁地奉献他们一生的青春,梦想与爱,给这些来自不同家庭,毫无关系的学生。
师爱跨越的,不仅是家与家的隔膜,也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如藤野先生,一个来自日本的大学教授,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关爱传播给来自中国的鲁迅,没有自私,没有狭隘的民族精神,这种无疆广阔的爱终化为鲁迅字里行间对藤野先生深深地怀念与感恩。
大爱无疆,师爱无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对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终将载入史册,成为永恒!
《金银岛》写的是离奇而浪漫的海上冒险故事。
本书小主人翁吉姆,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金银岛藏宝图。有钱的乡绅屈利劳尼先生买了一艘名叫“伊斯班袅位”号的帆船,与李甫西医生和小吉姆一起到茫茫大海的一个荒岛上去寻宝。以西尔弗为首的一批觊觎宝藏的海盗装扮成水手也随船前往金银岛。
它围绕海盗船长弗林特赶埋在金银岛上价值70万磅的藏宝,寻宝者与海盗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博斗。由于斯摩列特船长指挥有方,医生冷静、果断地与海盗周旋,吉姆年龄虽小,可是机灵、勇敢、镇静,多次挫败了海盗的阴谋,平息了海盗们的叛乱。最终寻得宝藏,平安地回到自己的家乡。
我特别喜欢《金银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爱心与友谊。它还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不能冲动,而且要有耐心,必要的时候还要请求别人的帮助。要像可爱的吉姆一样,机智的与坏人斗争,最终取得胜利!我喜欢《金银岛》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充满了想像。看完这本书,我也幻想有一天能去海上历险,去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在看书之前先读了大师村上春树和张悦然为这本书做的序,一开始我对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是他们做的序让我对这部小说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原来它是这么一部经典之作啊!所以对于这本书我不会写任何读后感的,我的这种感觉自己也描绘不清楚。讲一个村上春树说的故事,也许我的感受和他有那么一点相通之处吧。他在序中写到: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记得我深深地叹息“这么好的文章我如何也写不出来啊”。我在29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就是因为数次经历了这种体验。因此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写作才能。我在高中时代对于卡波特的文章的感受,即便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也几乎没有变化,只不过如今我的态度变为……
我恐惧写任何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的感觉,就和村上春树当年恐惧写文章的感觉一样。通过村上春树写的序,可以看到他对卡波特本人,对卡波特的作品,对卡波特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不管是读后感还是为书作序,都不可以随便写的,对作品一定要有很深厚的了解和积淀才行。既然我并不了解,我就只能通过村上春树和张悦然的眼睛向大家展示一下这部经典之作了。
村上春树说:在写蒂凡尼的早餐时,卡波特经历了长期的呻吟痛苦,因为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他经历了“战略”的转化,由青年时代的卡波特自然而然的编写自己的故事,转变为创造新小说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文体。很显然他成功了。正像诺曼梅勒曾预言的那样,蒂凡尼的早餐成为了一部绝妙的古典,并广为流传。
这个暑假中,我读了很多书但一本名叫《苦儿流浪记》的书让我颇有感触。
《苦儿流浪记》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身世不明的弃儿——雷米,他被法国一家农户收养。雷米生性善良天真,在养母的呵护下过着贫穷却宁静的生活。有一天,凶恶的养父回来了,并把他卖给了身份神秘的流浪艺人。于是,雷米一路与动物为伴,靠卖艺谋生。新主人蒙冤入狱后,雷米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贵妇人,过上了一段豪华的游艇生活。流浪艺人为培养他成为真正的艺人,把他领走了,他们又开始了流浪。在一个风雪之夜,除了卡比之外,耍杂团的动物全部惨遭狼食。无奈之下,主人只得带着雷米去巴黎,但主人却在路上不幸冻死。雷米被一家花农收养。后来,花农因一次天灾,被送进了监狱,花农的孩子被送到了叔叔,姑姑家,雷米只好带着卡比重新卖艺,途中遇到了曾经在巴黎认识的意大利小孩——马西亚,于是,他们一起卖艺。当雷米知道自己身世后,寻亲情急,误入有黑社会嫌疑的假生父手中。最后,他在马西亚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他的生母,原来她就是那位贵夫人。最终,雷米和花农的女儿结了婚。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学习,孝顺父母,勇敢,善良,天真的好孩子—— 雷米,忠诚的小狗卡比,从不打孩子的流浪艺人,凶恶的伽罗福,好心的贵妇人,有爱心的花农,虽然是哑巴但天真可爱,善解人意的丽丝……
读了这篇故事,我十分敬佩雷米,因为他不惧苦难,和马西亚俩人独自用流浪卖艺来赚钱。我也很讨厌雷米的养父巴伯兰,他一心想用雷米来换钱,之后因雷米的父母迟迟未来换钱,便卖给了流浪艺人,他太狠心太贪财了。我也很讨厌伽罗福,用大人和训骂逼迫二十个孩子去卖艺给他赚钱。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花农一家和米里根夫人,花农一家待人很好,在雷米生病时照顾他陪伴他,听他唱歌,把雷米看成了自己的家人;而米里根夫人也把雷米看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无比关照他!
这就是《苦儿流浪记》,他让我深有感触,那么这个暑假你看了些什么呢?
闲暇之余,看完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收获颇丰,也颇有感触。无论是思想上,心里上,还是行为上都将进入一个新台阶。书中实例新颖,语言幽默、风趣又不失生动,确有很大的启发。
看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便是“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短短的话语,却蕴涵了多少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内涵。把你放在心上,说起来容易,而真正在谈话过程中能够从始至终毫无变化一路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做起来真的不容易。也许这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和差距吧。人都是自私的动物,也许在谈话之初,你强迫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因此在伊始的时候,一切都显得很和谐,但是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心中的天平逐渐开始倾斜,你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交谈,这样,矛盾可能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把对方放在心上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说,我认为能够做到的人是不简单的,可能现在我真的无法做到,但它绝对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等我有一天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绝对会很好,也一定会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这也是我一直所希望的。
另外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尊重,要懂得尊重,并学会尊重。一直以来都说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人。一点都没错,我们需要尊重他人,同样,我们也需要他人的尊重。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也就是这个道理。尊重,拆开来讲,就是既要尊又要重,尊即尊敬,一般都说我们要尊敬长辈,但我认为即使是陌生人、普通人我们同样需要尊敬,这样别人的自我价值就会得到肯定,而反过来我们的自身价值也在不断的得到升华。重,就是自重,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应该有丝毫的逾越,这样我们才会慎言谨行,才会减少与人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争执。真正做到了尊重,我们才会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蔡康永说,“说话,无非是表达自己、打动别人。”表达自己是方式,而打动别人则是目的。要想打动别人,就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方式。人跟人沟通常有障碍,有时候对方就是跟你不同世界,怎样说都说不通,那也就只能尽力而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尝试得越多,才越可能完成。所以我们需要尝试着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来打动着我们谈话的对象。当你跟他的想法很不同,但你又很想说服他时,你最好不要强调这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在措词上转个弯,让他感觉,你是“被他启发”,才产生这个想法的。这么做最省力,因为所有人,都不会反对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处事的技巧,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打动别人、愉悦他人的目的。
被别人需要,才会比较明确的感到自身的存在。你自己是如此,他人也更是这样。能够感到自身的存在,是最重要的,也是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有人来肯定自己,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这样,我们就要学会经常肯定他人的效绩,多赞扬别人,夸赞他人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许就会又多了一个朋友,朋友多总归是好的,少了一个敌人,我们道路就会宽广很多。
人际交往之间的技巧太多,绝不是看了某一本书就能立刻体会到其中一二的,也许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体会,去领悟。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始终记住,只要我们对他人是真心的好,我们也一定会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
炎炎夏日,想出去玩的想法甚少。这样也好,可以让自己在家很好的沉静,多看些书,丰富自己的内心。看了星云大师的《舍得》,虽然说未曾看完,但是看完他在《办公室里的春秋》里写到的“服务的伟大”,真的很有感触。
服务的伟大后面的佛光菜根谭中写到:“个人的能力要为团体服务,团体健全,个人才有出路;个人的喜好要对大众有益,大众欢喜,个人才有快乐”我自己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是啊,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永远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要有服务意识。记得校长就提到过科室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他说科室好,个人就好——真的觉得很有道理。我们电汽科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并不是很好,但后来慢慢领悟到这点以后,好像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记得在全校老师举行的“拓展运动”的比赛中,我们科的老师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的力量,每个人都本着为科室服务的精神,最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以我想:只要每个人都抱着服务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美好——也会更和谐。
工作最伟大,服务最神圣。对呀,我们经常对那些义工啊,志愿者啊投去非常赞许的目光。而对那些危害社会的,比如小偷啊,杀人抢劫犯啊投去鄙夷的目光。我想每个人都喜欢好人,喜欢谦虚的为他们服务的人,但要人服务,也要给人尊重,彼此尊重很重要。
个人的喜好要对大众有益,大众欢喜,个人才有快乐。看到这句话,我就想到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新闻,在某个小区的一个业主,养了一条狗,结果这条狗接二连三的咬伤小区的住户。他的这个养狗的喜好,我觉得就该改改,因为他的这个喜好,很明显的伤害了他周遭的人,而并不是对大众有益,让大众欢喜的。
《舍得》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道理的语言,我将在整个暑假慢慢阅读,仔细品味。
今天,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让我对这个童话般的园子充满了向往,对作者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憧憬。更吸引我的,是祖父的慈爱,仁德,对“我”胡闹、任性的宽容,放飞“我”的天性,对“我”深深地爱。
祖父的园子是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种类繁多,五颜六色的昆虫,在园子里飞翔、蹦跳、嬉戏;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花花草草,泛着淡淡的幽香,争奇斗艳的开放;高大挺秀,粗壮坚强的大榆树,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活力四射。在这样美丽的园子中,跟着祖父四处转悠。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其实,“我”不是在劳作,而是在胡闹。“我”拿着锄头的“头”铲地,不过是在地上乱钩一阵。“我”分不清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的园子是色彩明丽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快乐的园子,“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祖父的爱是暖融融的,像阳光一样的,那么温暖,柔和。作者在童话般的园子中度过童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生活,在祖父浓浓的、暖暖的爱中成长,使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这个园子给了萧红无限的快乐,无限的留恋,也带给了我无限的欢乐;祖父给了萧红无限的疼爱,无限的关心,同时也带给了我无限的震撼,感动。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一只极具音乐天赋的蟋蟀,一只聪明仗义的老鼠,一只憨厚老实的猫,这便组成了《时代广场的蟋蟀》的主人公——住在纽约时代广场地铁车站排水口的三只小动物。这个最佳“三人组”中的核心人物无疑就是来自康涅狄格州的乡下蟋蟀柴斯特了。
古今中外,小小的蟋蟀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孩童最爱的促织,还是在诗人笔下热爱大自然的蛐蛐,或是寄托着诗人浓浓乡愁的蟋蟀,蟋蟀一直是大家的“宠儿”。你看,宋朝诗人叶绍翁吟道:“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英国诗人济慈赞美道:“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当代诗人流沙河更是将“那一只蟋蟀”深深映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这边唱歌/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这只小小的蟋蟀同样赢得了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乔治?塞尔登的青睐,风靡全球的《时代广场的蟋蟀》就是一个关于蟋蟀的故事。乡下蟋蟀柴斯特因为受腊肠香味的诱惑而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纽约时代广场,被看守报亭的小男孩玛利欧收留。他结交了两个新朋友——塔克老鼠和亨利猫,朋友们为了庆祝它来到纽约两个月举办了一场晚宴。恰恰是因为宴会上发生的火灾,蟋蟀柴斯特无意间把自己的音乐才能展示给了世人。
这是一个温暖的童话故事,每个小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而高贵的品格。蟋蟀柴斯特梦中误将钱箱边的两块钱纸币吃掉了一半,这可是玛利欧一家的血汗钱,怎么办?是逃之夭夭,是把剩余部分全吃了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还是到午餐台摸两块钱来归还?柴斯特坚决拒绝了好朋友塔克的种种建议,勇敢地选择了面对问题,选择了诚实和担当。为了解救被监禁的柴斯特,小男孩玛利欧下班后去再去打几小时工,勤俭节约而又“爱财如命”的塔克老鼠拿出了冒着失去生命才积攒的钱币,亨利猫和塔克老鼠为了搬运硬币在排水管和报摊间来来回回跑一直到天亮……发生在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故事是那么微小,那么不起眼,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无比的暖心和温情。
蟋蟀柴斯特奏响的美妙音乐和他们彼此间的情谊交织在一起,这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啊,我想它一定是“真情交响曲”,它能直击人的心灵深处,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纯真。当有些人还在争论“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时,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们却用自己的善举,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大大的感动。杭城路口的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司机和为了减少司机等待时间而特意加快步伐的行人,我感受到的是最和谐的温暖。文三路上为交警、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人员设立的爱心冰柜前,路过的大爷没有从冰柜拿冷饮,反而从自己袋子里挑了个头较大的苹果放入冰柜……围绕着爱心冰柜,我看到的是最朴实的温暖。假期中,我和我们假日小队成员一起去看望社区的孤寡老奶奶,用稚嫩的歌声捎上我们对老人的问候和祝福,当笑容堆满她布满皱纹的面庞的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最真诚的温暖。
这些可爱可敬的“小人物”们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让我们感知到这世界上到处都有互帮互助,处处都充满着爱。《时代广场的蟋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柴斯特无与伦比的鸣奏,更是让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哪怕我们的力量多么弱小,我们也能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