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调研报告(精选9篇)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阻碍着儿童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儿童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20xx年据湖北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36.79%的农村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高于城市15个百分点,亟需引起社会关注。
案例一:李某,小学六年级女生,农村家庭出生,父母期望值很高,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
案例二:王某,小学六年级男生,家庭十分贫困,父母在外打工,将其寄养在县上的姑妈家。因一次穿着受同学们的讥笑,开始偷东西卖钱,最后被群众当场抓获。
案例三:程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优秀,但性格十分孤僻,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最后得了抑郁症,被迫休学。
综合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个别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一心跳农门”,精神压力过大。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城乡二元化的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突破。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要滞后于城市。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只占城市的二分之一。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幸福指数明显偏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使得不少农村儿童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好好学习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儿童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差,情绪恶劣。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儿童缺乏自主权、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儿童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不顾客观条件,想尽一切办法,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社会适应力差。
农村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
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像城市同龄人一样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很多学生小时候成绩优秀,一旦他们进入初中、高中、大学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人际关系紧张。
4、动手能力缺位,存在学习障碍。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儿童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儿童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对促进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乌海市妇联注意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从家庭教育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儿童心理素质。
一、市妇联开展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情况
(一)努力从源头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市妇联积极推动保护儿童权益法规政策的落实,注重从源头上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结合《儿童发展规划(20xx—20xx)》的实施,市妇联把家庭教育纳入了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总体框架之中,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纳入本地普法规划。印发《乌海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终期考核评估方案》、《乌海市妇联关于对全市儿童摸底调查的通知》,在多方努力下,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保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政策文件。
(二)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办公室的职能优势。把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心理健康、卫生保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作为儿纲”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召开妇儿工委成员单位会议,讨论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对市妇儿工委23家成员单位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并在组织协调和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关注孕产妇死亡率、加强未成年人司法办案专业机制建设、巩固义务教育率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推动了妇女儿童权益工作的全面实施。市妇联为深入贯彻《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全社会维护儿童权益的服务网络。
(三)积极构建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格局。依托家庭教育协会、学校、儿童家园的工作阵地积极搭建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开展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围绕“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好妈好爸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等主题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学习雷锋日行一善”、“为生命护跑”、“我是文明宣讲员”等形式多样亲子共同参与的活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14人,专职队伍441人,志愿者队伍
7950人,社工队伍68人,服务指导家长78905人次。涉农社区建立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有8个,经常开展指导活动的有6个;社区建立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有55个,经常开展指导活动的有48个,充分发挥儿童工作者、专家、优秀家长的作用,对辖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等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开展个性化多样性的服务。举办“母亲课堂”、心理健康等家庭教育讲座105场,15000余名家长及儿童受益。争取到6个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并建成使用,累计服务留守流动儿童近5000人次。
二、当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在保护儿童心理健康中家庭教育方面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我市现有19万户家庭,经常接受各类家庭教育培训的家长有7。8万,超过20%的家长从未参加家长学校和家教指导机构的活动,家长自身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学习、接受专业儿童健康指导的占比明显不足。当前,很多现在家庭缺少的利于孩子成长的元素,部分家长存在“孩子都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家孩子听话,那都是老师管得好;我们家孩子调皮,都怪老师没教好!”的心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未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不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与学校的沟通配合不够,导致缺教少护、教而不当。还有很多家长对儿童的要求很高,重学习成绩不重全面发展,以分数定儿童的优劣、看不到儿童其他方面的优点,容易导致孩子唯分数论,容易带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二)我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我市现有少年儿童6。99万人,其中留守儿童85人,虽然留守儿童占比不大,但是其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市儿童工作的一块短板,从其他地区的案例来看,留守儿童就是我们社会的“事实孤儿”,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容易形成孤独无助的心理和被抛弃的感觉。在7—11岁这个启蒙关键阶段,是其价值观和道德人格的起始养成时期,需要加以细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而留守儿童在这个阶段缺少了父母的呵护和引导,其思维发展和价值观的养成都可能产生偏离,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情绪状态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和伤害远远大于物质的贫困。
(三)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妇联注重牵头协调,进行社会调查和理论研讨,发动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家长学校;教育部门负责指导中小学、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负责办好新婚、孕妇、婴儿家长学校;宣传部门负责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关工委组织有教学经验的老同志对家长学校教材进行重新修订,总结典型经验。但从在总体上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没有实现全覆盖,单靠妇联组织难于聚集广泛的社会教育优质资源和多样化的指导模式。
三、从家庭教育工作角度,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的各种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各级教育机构要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教育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二)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外出务工的父母是鞭长莫及,而社会零星式的关爱行动不是长久之计,要真正做好教育、培养和保护留守儿童这项综合性社会工程,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就业机会,留住广大劳动力在家、就近工作,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人数,增加亲子教育机会。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特别是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城乡儿童活动场所为载体,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三)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区社会支持网络。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将街道、社区家庭教育基地纳入社区教育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网络,采用多样化形式扩大活动覆盖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儿童心理健康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保障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而这需要全体家长、教师、学校、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劳教制度自创立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劳教人民警察正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执行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多样性、复杂性的出现,劳教人民警察工作场所的封闭性,交流学习的滞后性,劳教警察这一群体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和解决劳教民警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也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身心健康是生活的前提,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二、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
劳教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接触面比较狭窄和其他社会压力等一些问题,导致我们的劳教人民警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某所78名劳教警察的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六十多名劳教民警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容易犯困,特别是工作稍长,就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即使充分的休息还是会感觉很累,做事经常丢三落四,说话常常出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
2、数十名劳教民警感到无缘无故的焦急、紧张和恐惧,莫名其妙的担心,坐立不安。
3、多数劳教民警都有对自己做法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虽然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总是无法摆脱。如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把门锁好、煤气是否关闭,电灯是否熄灭等,常驱使自己反检查才能放心。还有就是反复洗手,虽然已经洗干净,没必要再洗,但控制不了自己,反复地想去做。
4、个别劳教民警只要进入管教区就紧张害怕。如劳教人员生病,个别的民警就会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虽然医生说不会,但还是会忍不住担心害怕。
5、少数劳教民警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总感觉前途暗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因此,重视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减轻其心理压力,对进一步做好劳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造成劳教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工作场所的封闭性
劳教场所大多处于偏僻的地方,劳教警察每天都在高墙内工作,使他们进行反思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劳教所与地方党政机关部门之间联系、联谊等交流活动甚少,加上劳教工作方式的不变性,使他们与社会变化的多样性不相吻合,时间久了,劳教警察与社会的差距在逐渐的拉大,使一些劳教警察产生了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2、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由于劳教警察每天接触的是劳教人员,而劳教人员又是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过多的直接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劳教警察本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劳教警察的情绪、性格、心情难免受到不良影响,心理健康状态难免遭到破坏,造成有的劳教警察酗酒、思维混乱、压抑、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遇事易激动、自制力差等各种心理问题。
3、工作职责的繁重性
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工作职责确异常繁重,一是劳教人民警察长年累月的工作在第一线,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是劳教警察长期面临的工作状态,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二是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健全完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劳教人员的要求逐步提高,责任追究力度逐年加大,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三是劳教人民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但缺少必要的心理辅导与矫治。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忧郁烦闷等倾向。而劳教人民警察情绪的不稳定性,又容易导致劳教人员的不稳定性,最终造成场所安全隐患,危害不容忽视。
4、工作任务的单调性
劳教人民警察的工作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劳教人员解教一批又一批,而劳教人民警察每天的工作却没有多大变化。一成不变是带班工作,枯燥、单调而重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旦到了心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就容易导致心理疲劳,悲观厌世,对工作、生活没有信心,挫折感强。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长年累月,在心理上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在精神上容易造成精神萎靡,甚至精神失常;在工作中容易注意力涣散,丧失警惕和鉴别力,轻则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重则影响劳教人员教育改造成效,危及场所安全稳定。
5、工作环境的危险性
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创造良好平稳的发展环境,劳教场所不断强调安全稳定,一方面,“防逃跑、防非正常死亡、防所内案件、防重大安全事故”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要确保“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改造好”。为此,劳教警察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多进宫、顽危性、流窜、暴力团伙性及吸毒等劳教人员的不断增加等,使劳教民警自身安全受到威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惊恐等心理障碍。
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就劳教人民警察工作的现状而言,解决其心理问题,我个人认为政府、单位和个人都要采取积极措施,尤其是个人更要有积极的心态。
政府:
1、设立劳教警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XX年4月,公安部政治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在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全面展开。我们监狱劳教机关可以采取类似措施,在有条件的监狱劳教机关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网上服务,逐步建立形成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普查、加强心理疏导、强化心理训练、开展心理素质测评、建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等,为解决劳教人民警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单位:
切实解决从优待警问题。
1、加强工作管理制度,杜绝超时超体力劳动,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保证劳教人民警察的休息权利。严格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为职工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工作环境。
2、加强学习交流,拓宽劳教警察视野。在工作学习中要积极开展学习交流,积极聘请专家教授来所授课,答疑解惑,不断为劳教人民警察充电,使其知识、心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积极落实职工疗养制度,为劳教人民警察开拓视野,缓解压力提供平台。
4、切实改善监管软硬件设施,加快劳教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技防,加强人防。
5、大力提倡建设和谐型团队、学习型团队,使每一位劳教人民警察都有一个愉悦的心境和氛围,使团队更有凝聚力,更有创造力,更有战斗力。
6、丰富广大劳教人民警察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团队活动,每年可以组织一次野外拓展训练,提高团队意思,也是化解和消除民警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
个人:
1、学会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随意退却,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2、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培养自己宽阔的胸怀。
3、发展兴趣,放松身心。生活情趣往往让人心情舒畅,调节生活节奏,让人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
4、学会放松,听音乐、运动。当你觉得压力很大时,可以先放松一下,转移注意力,听听音乐或去做体育运动,使大脑重新积蓄能量去解决问题。
5、学会倾诉,把自己不开心的事向知心朋友和亲人一吐为快。
6、学会微笑。笑能给人自信,这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我们真诚地向一个人微笑,他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我们充满自信。
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良策也是系统的、有效的,政府、单位、个人三管齐下,逐步建立应对健康问题的良好机制,创造舒心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劳教机关指日可待。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于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决策。我省今年5月22、23日在苏州举行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强调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政府行动,还需要我们每人的关心、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为江苏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翻开报纸,一幕幕惨剧总让人们不寒而栗: 因上学迟到受老师批评,便跳楼自杀;考试没能考进前五名,上吊自缢;学习成绩不好,怕父母责骂,双胞胎姐妹毒杀父母;十六岁的少女为“网事”用斧头砍死亲爷爷;厌烦母亲的唠叨,高中生用铁榔头锤杀母亲;马杀人事件……这些如花的少年为何这般脆弱?抑或为何这般凶残?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再漠然置之,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无方
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英才,然而,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家庭父母都忙于工作和人际应酬,对孩子养而不育,或推给老人、或保姆、或供宿学校,使孩子缺乏亲情,为人冷漠,人格偏执、孤僻。有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形成心理阴影。有的暴力家庭使孩子身心均倍受摧残,留下仇恨、绝望、报复、残忍的阴影。有的家庭望子成龙,软硬兼施,使孩子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极度抑郁、焦躁、脆弱。有的家庭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胡作非为。更有甚者,父母言传身教,致使孩子从小便走上歪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家长却理解为“特长”教育,纷纷把子女拉去学“专业”。而真正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性格培养,家庭对于子女性格上的不足,往往只用年龄小进行辩解。即使感到性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很多家庭由于与子女缺乏沟通,或是在沟通中方法不当,使自己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大大下降。即使不能忍耐子女的不良行为或想法时,大多数只是简单地使用暴力进行纠正。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缺少平等交流,导致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者使子女对家庭教育产生排斥。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子女永远的学校。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之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这是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学校教育偏差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考和高考仍在左右中国绝对多数学生的命运,因而学习成绩便成为重中之重。只要学习成绩好,万事皆可少。家长看重分数,老师狠抓分数,学校注重分数,学生也只好忙于分数。未成年人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团体活动较少,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时间也在逐渐减少,这导致了他们的压力不能够正确排解。长期的不能倾诉,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压力巨增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学校缺乏心理教育。一方面,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隐蔽性,老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做到充分的观察与了解,自然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很好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身心疲惫,据资料介绍,现今中小学老师75%以上存在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而主科教师和班主任,比例更高。教师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势必会反作用于学生身上,对未成年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也必然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瓶颈。(三)社会关注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已逐渐重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总体上还是非常的不足。首先,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就被人们认为是不正常的,导致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过多的掩饰自己,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医疗机构相对缺少或不正规,也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保质保量的解决。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总倾向于询问老师或其它家长,有多少的老师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了解,又有多少的家长能正确地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社会忽视了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导致了问题的不断加深。
家庭、学校与社会步伐不一致,缺乏合作机制。在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心程度上家庭和学校已大大的超过以前,但是由于各方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合作。学校重视家庭不重视,或家庭重视学校不重视,或得不到社会的普遍重视,都不可能从全方位去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就像老师在学校把学生教的再好,晚上回去家长放任自流,第二天便又变回了原点,结果是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未成年人心理失衡的对策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社会阅力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掌握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密切。父母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期望偏好、心理素质等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施加影响。而下一代的身心发展状态,适应环境的能力,成材发展趋势等反过来又对家庭及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真正提高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才能因材施教。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纠正不良惩罚方式,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
(二) 转变学校教育重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真正进入课堂。培养孩子们学会积极的认知,尽量避免消极情绪产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指导学生使用补偿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防止采用攻击和逃避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摆脱孤独的缠绕、控制情绪波动、克服不良情绪,快乐成长。同时,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多组织一些公、检、法的志愿者到中小学进行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疏导和纠正,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控和预见能力,及时降低用不良行为排遣心理问题的可能,通过竖立正确的法制意识来引导未成年人通过正确行为来减轻心理负担,并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的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心理问题突发的概率。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全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学校在放假前,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为教师讲座辅导,或组织教师外出活动放松心态。但这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国外,有些公司专门拨经费给职员去寻求心理咨询,并列入医疗保险范畴,因职业而造成心理疾病属于工伤。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方能很好地去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去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小学要注意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社会重视力度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把组织机构的建设,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好组织基础。市里已经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全市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医院、社区都要尽快成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已经成立的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快建设专业人员队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更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把那些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的人员,尽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培训、进修等形式,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抓紧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联合行动必须改变家长、老师联合起来与孩子作对的局面。家长和老师沟通绝不是为了更严厉地训斥孩子,而是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工作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根据主任会议安排,xx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于7月中下旬对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主题的“农民健康行”xx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县卫生局情况汇报,抽查了县合管办相关档案,召开了中医药从业人员座谈会,先后深入到县中医院、卫生院、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单位实地查看了农村中医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突出政策扶持,中医药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县政府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把中医药工作列入“农民健康行”活动主题,成立了“农民健康行”xx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同时按照《湖南省中医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中医院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提高了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地位。将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纳入了县城建设整体规划并提到议事日程,中医院经费实行了财政预算,今年预算安排45万元。 xx年,我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二)突出网络建设,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一是加强中医院建设。目前中医院拥有业务用房9400平方米,开放病床101张,年门诊7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年手术1500台次。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8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35%。xx年与xx年相比,中医院资产总值由1700万元增加到2100万元,增长23%。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县政府决定将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到马鞍新区,计划征地30亩,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开设病床200张,总投资400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和环评工作,省发改委已立项呈报国家发改委,征地工作、建筑设计正在抓紧进行。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全县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3家乡镇卫生院创建为“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兴院示范单位”。治河渡卫生院地处城郊,面对县级医院的竞争压力,通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路子。该院桥头门诊部全部为中医药科室,其中医药收入占全院业务收入的20%。团洲卫生院有中医药技术人员10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30%。能提供中草药300多种,中成药100多种,同时,注重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了辖区内农民健康档案,针对个体差异,为农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医药治疗方案。全县50%的村卫生室均能运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参与预防保健。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突出专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逐年显现。
通过专科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县农村中医药服务比重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县共创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其中,县中医院的骨伤科是该院的拳头科室,也是省级重点专科。该科室年收治病人占全院病人总数的40%。中医院的针灸康复科、颅脑外科、中风专科日益受到全县人民信任。治河渡卫生院的肝病专科已开设10多年,在全县享有盛誉,曾治愈了大量危重肝病患者。县注市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骨伤科、中医肝病专科、风湿理疗专科、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科等四个中医特色专科,开展了针灸、推拿按摩、牵引、小针刀和封闭等项目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医的定点介入治疗对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的患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元至6月份,中医定点介入治疗患者234人次,中医中药治疗患者245人。xx年上半年全院中药收入43.1万元。通过专科的建设,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突出人才培养,中医药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一是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采取师承教育、外出进修等形式,培养12名县级中医药技术骨干。二是培养基层中医药人员。以集中脱产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共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17人。三是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共选送110人参加了中医药大中专学历教育,已有68人获得毕业证。乡镇卫生院从事中医药工作的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四是采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学术活动,邀请省市知名专家来传授学术经验。并选派48人到市中医院参加了“冬病夏治”技术培训活动。
二、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扶持政策难以到位。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但没有像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一样发展中医事业,即使有一些扶持的政策,也很难落到实处。
一是中医院预算经费没有增加。我县中医院预算基数为45万元,且去年和今年没有变化,而医院各项费用逐年增多,按照同步增长要求,预算严重不足。
二是中医专项经费没有列入常年预算安排。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和建设、中医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得不到保障。
三是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省市县都出台了要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没有落实到位。西医与中医以相同比例报销。
(二)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农村中医药优秀人才匮乏,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已寥寥无几。在全县农村中医药人员中,近几年,虽然开展了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但目前仍存在学历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差的矛盾,在解除群众疾苦方面没有优势。
(三)中医西化现象严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医医院及其他医院中医专科门诊为了生存,迫不得已采用西医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了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的应用和发展,致使传统的中医逐渐淡化。部分中医药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逐渐放弃简便、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而采用西医诊治,中医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收费低廉。据调查:一次针灸理疗仅收15元,与西医的一次注射费相当。一副中药汤剂也就几元钱,利润低,报酬少。同一所医院,同样职称,同样上班,中医医生比西医医生要少几百元一个月。据反映:一胫骨骨折病人如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和中草药治疗,仅需xx余元,通过西医开放性手术治疗,则需1万元左右。因此,绝大部分医院和医生都会采取西医治疗手段。
(四)中医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卫生局设立的中医股并入在医政股内,中医管理职能难以履行到位。我县作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没有单设中医股,仅有1名兼职管理人员,与上级对我县中医药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建立协调机制,健全中医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积极扶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加速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要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整时财政支出结构,将中医药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确保中医事业费和中医专项经费占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同时将中医药在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 %的政策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医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用人优惠机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和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扎根基层。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培养人才,注重发挥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采取名医带高徒的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注重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的中医临床人才。切实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中医药是我们祖先与疾病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县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要认真做好中医药的宣传工作,提高对中医药地位作用的认识,让广大群众成为中医药服务的受益者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促进者。
省教育科技工会高校部对我省部分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6000份,有效回收5184份。这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拟定了50个问题,涵盖了教职工的自然情况、身体状况、心理品质、工作环境、生活质量、建议诉求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切实了解和掌握我省高校广大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基本情况
在接受健康调查的人员中,男教职工:2664人,占调查总数的51%,女教职工2520人,占调查总数的49%。其中30岁以下25%,30-39岁30%,40-49岁30%,50岁以上15%。在被调查的教职工中,博士11%,硕士26%,本科41%,大专15%,专科以下人员7%;在职务分布上,科级以下39%,科级38%,处级21%,校级2%;在工资收入情况方面,调查显示,1200-3000元占58%,3001—5000占35%,5000以上占7%。被调查人员绝大部分为一线教职工,切实体现广大普通教职工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
我们在调查中按不同性别,年龄段,岗位,学历,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在不断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广大教职工在承担着创新理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特殊职责,同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精神和心理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等因素下,致使许多教职工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况态,需要很好地去疏导和调理。
二、健康状况分析
(一)身体状况让人堪忧
从数据中反映出:教职工中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的只有11%,感觉良好33.8%,感觉一般27.4%,也有9.8%的教职工认为身体较差。患有职业病的情况:颈椎和腰椎病占34%,咽炎、鼻炎占26%,精神紧张占13%,头昏、失眠占13%,静脉曲张占8%,其他占6%(表一)。教职工的常见病主要有:胃病、颈椎病、肩周炎、高血压四种。另外,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的教职工的占57%。从感冒的周期上看,一年只感冒一至二次的教职工占35%,一年感冒好几次的教职工占46%。
被调查的教职工中,处亚健康状态占有一定数量。突出表现在浑身酸痛无力和精神衰弱失眠两个方面,比例高达50%,经常感到疲惫的教职工占26%,时常烦躁易怒的占19%;在工作中感到精力一般的占45%,精力较差的占15%,精力很差的占2%。近40%教职工认为自己属于肥胖,并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以上这些疾病的产生,都是与教师职业的特点相关联,由于坐立的工作时间较长,讲课时间长,吃饭不规律,休息没钟点,加上长期精神压力大,又缺乏劳逸结合和适当锻炼,造成高校一部分教职工,特别是一线的教师身体严重透支,不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也给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激烈竞争中,教职工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压力。通过调查显示出,90%以上的教职工从不同程度上认为工作压力大。压力主要来源:29%的来源于科研课题的压力,24%来源于发表论文晋升职称的压力,11%来源于教学科研成果考核的压力,还有16%来源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压力,家庭负担的压力占11%。从休息时间表上看,晚上11点前休息的教职工占38%,晚上12点后休息的占40%,凌晨一至二点休息的占22%;从业余时间的主要用处看,做实验、钻研业务的教职工占19%,备课、完成论文的占21%,电脑前浏览信息的占26%,用于第二职业的占8%,用于其他休闲的占26%;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看,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至6次的教职工占7%,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至4次的占16%,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至2次的占45%,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32%。
从心理症状的调查中看,有46%的教职工平时会感到紧张,有10%的教职工会感到恐慌,有12%的教职工感到终日心神不宁,还有12%有教职工常感到有不幸的事要发生。这些教职工经常会出现头晕、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等现象,还有的教职工出现头痛、耳呜、口干、胸闷、便秘、多汗等症状。
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支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生命时报和武田制药共同发起健康未来大型公益项目在京举行。活动现场,《儿童健康成长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了解,此项目将历时三年,计划每年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一系列公益和健康教育活动,希望通过实际行动给予这些特定群体切实的帮助和健康教育支持。作为该大型公益项目的第一个公益活动,将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部长白书忠表示:作为健康未来项目的第一个公益活动,我们将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唤起家长和更多的社会公众对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活动现场,《儿童健康成长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此项调研历时40天,覆盖北京、上海和贵州三个地区,共收集3242份调研问卷。报告内容显示:在饮食营养方面,超半数受访者的孩子经常吃火腿肠(57.3%)、膨化食品(50.1%)和冰激凌等冷饮(48.8%)等零食食品。在身体发育方面,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孩子身高低于平均身高10%就是疾病;另外,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分别存在身材矮,身形消瘦、超重虚胖,过早发育和体格发育落后,运动能力下降等发育不良问题。
针对报告内容,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伍学焱教授指出:饮食习惯关系到儿童健康!有些父母过度溺爱孩子,长期无原则地顺应孩子们不合理的饮食要求,这往往是导致孩子们挑食、偏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使孩子得不到促进生长发育的合理营养,产生两极分化营养不良和肥胖,两者都属于营养失衡问题。从三个地区的报告内容来看,营养失衡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在身体发育方面,从报告内容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问题重视度较高,但在进行自我判断仍然存有一定误区,如超四成家长认为身高低于平均水平10%就是疾病。此外,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儿童发育异常问题。参与该活动的专家呼吁:儿童的营养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热点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
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领域也出现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文化发展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现象。为把握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以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为主题,认真研究各类文化在与少年儿童不断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少年儿童群体中存在的热点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热点文化现象 特点 问题 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1、和谐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基本前提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渗入其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环境
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使少年儿童每天都在迅速地接触各类资讯,视域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外部空间,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为少年儿童文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对少年儿童群体的对象研究是上海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多元文化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在全面与系统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对少年儿童文化发展研究的时代性和导向性。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选择7-15周岁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5份,回收有效问卷1705份,有效率为100%。按照年级段、区域、学校类型等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样本,同时考虑到包含一定数量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当前少年儿童文化发展基本状况与热点文化现象
1、少先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锻炼自主能力,培养民主意识
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是一种反映少年儿童心声特点的特殊文化,它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少先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是少年儿童健康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少先队文化发展使少先队所倡导的一切理念、一切价值的综合形成一种影响场,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文化对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使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少先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队员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
★热点文化现象:少先队红领巾小社团发展势头强劲
上海市少工委于20xx年4-5月开展的普查显示:大多数红领巾社团是在20xx年之后建立,很大一部分社团的成立时间为2-3年,可见近年来红领巾社团数量增加比较明显。红领巾社团在社区少先队中也有所发展。红领巾社团在活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文体娱乐型、专业学术型、社会公益型等,所占比例分别为47.0%、31.3%、11.4%、10.3%。
少先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参与度非常高。调查显示,80.2%的少先队员表示自己参加过学校或社区的红领巾社团,其中,73.9%参加过学校的社团,4.9%参加过社区的社团,15.5%两者都参加过;队员参加红领巾社团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学习更多知识(33%),获得快乐(31%),锻炼、表现自己(27.2%),老师或家长安排自己参加(2.9%),交朋友(2.5%)。调查还显示,有81.1%的队员表示自己喜欢社团的活动;队员对于红领巾社团的作用认识依次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74.3%)、开阔视野(64.5%)、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64.4%)、提高素质(60.3%)、学习社会交往(56.5%)。
调查中,队员反映红领巾社团的问题依次为:活动新颖度还不够、队员自主性不够、与社会联系度不高、活动经费不足等。队员的改进建议主要有:走出校园,联系社会、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更新、活动时间上增加、能有更大的自主权利、能得到更多指导等。
2、学校教育主导儿童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全面发展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校提供有效载体,鼓励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各展其能,发展个性。体验教育活动在学校大力开展,引导少先队员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一种本领,培养一种习惯,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尽管面临一定的课业负担,但广大队员仍乐于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和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在认真完成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各学校也普遍重视体卫艺科工作,加大投入,鼓励冒尖,涌现出一批体、卫、艺、科方面的特色学校(或学校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队员。
★热点文化现象:阳光体育锻炼积极开展
据调查,上海少先队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段依次为体育课、双休日和节假日、放学后、课间与午休、早晨。其中体育课是队员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的时间段,而课间与午休并没有被队员充分地用于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一些小学已经开始尝试推迟上学时间,并把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用于学生晨练。
对于体育锻炼,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均表示赞成和支持,绝大多数队员也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表示十分欢迎。95.2%的队员表示愿意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认为参加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科学的生活习惯、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自己腰酸背疼,适量运动能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调查中,也有个别队员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运动,理由为:没有时间,要学习、不喜欢运动、就是不想动、学校里没什么好玩的、在学校体育锻炼,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等。
调查显示,最受队员喜爱的10种运动项目依次为:羽毛球、跑步、踢毽子、篮球、跳绳、足球、乒乓球、骑自行车、溜冰和各种游戏。可见,球类项目和轻巧方便的休闲运动项目颇受队员喜爱。男女生在喜爱的运动内容方面有差异。男生最喜爱的5项运动依次为:足球、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则是踢毽子、羽毛球、跳绳、跑步和乒乓球。
3、传统文化与儿童道德成长: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传承优良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文化根基。少先队重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开展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引导队员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热点文化现象:受洋节日冲击挑战下的传统节日认同
传统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等,有着民族心理和文化形态的背景,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生动可感的历史,无疑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传承教育的最好教材。调查显示,除了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之外,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一起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在问及你最喜欢什么节日时,29.5%选择六一国际儿童节,24.9%选择春节,18.7%选择国庆节,8.4%选择圣诞节,5.7%选择中秋节。至于喜欢的理由,选择热闹的为45.7%,选择可以放假的为20.3%,选择家人和朋友都很重视的为11.3%,选择洋气,外国人都过的为4.2%,这说明少年儿童虽然重视一些传统节日,但普遍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4、流行文化与儿童的成长认同:媒介影响日益加大,流行文化认同显著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发挥着心理暗示与情绪模仿等作用。流行文化具有轻松娱乐、释放压力、发泄情绪、排解烦恼等作用,与之相适应,对娱乐的追求正是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天然需求与权利。然而,面对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日益丰富复杂、形式多样的流行文化,处于成长与发育之中的少年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处理流行文化、大众媒介、青少年儿童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路之一,有助于让少年儿童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正确认识与对待大众媒介及其广泛传播与制造的流行文化。
★热点文化现象:从超级女声到好男儿
从20xx年的超级女声到20xx年的加油,好男儿,都受到了多数上海少年儿童的喜爱。调查显示,表示非常喜欢的占66%,表示无所谓的占12.6%,表示不喜欢的占21.3%。少年儿童喜欢超女和好男儿的原因主要为满足个性表现、自我表达以及公平参与等。此外,选手、节目主持人、评委、pk环节、美女帅哥组合等也是吸引少年儿童眼球的重要因素。
调查还显示,少年儿童对超女和好男儿的评价也趋理性和客观。在问及你评判心目中的好男儿的标准时,选择心地善良等优秀品质的为57.1%,选择积极向上的为18.8%,选择歌唱得好,舞跳得好的为12.5%,选择形象亮丽的为11.5%,说明少年儿童更看中的是好男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
5、网络环境下的儿童发展: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量
互联网在上海少年儿童中已经有了极高的普及率,网络已经深入了少年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少年儿童也在互联网信息的充分运用中悄然改变着学习方式,这些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方便了他们对知识的搜寻、吸收,甚至缩短了他们与长辈之间知识量的距离。面对正经受网络大潮影响的少年儿童,团队组织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会队员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让网络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热点文化现象:网络信息依赖情况加剧
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在完成各种拓展性、研究性作业的时候,队员的信息获得方式主要为网上搜寻(33.2%),明显高于图书馆查资料(14.5%)、请教老师、家长(24.7%)和自己实地调查、采访(24.7%)。当问及布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文章时,60.6%的队员表示完全由自己思考完成,26.4%表示借助网络,但大部分依靠自己完成,10.0%表示大部分内容借助网上信息完成,另有3%承认很多时候网上直接剪切下来就行。
网上信息有数量众多、内容广泛、搜寻便利、节省时间等特点,方便了少年儿童的知识获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重复率高、缺少新意、权威性差等缺点。长期依赖网络搜寻信息,会削弱少年儿童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制约他们的发散思维训练,需要引起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一、健康检查结果
我县共有17个乡镇(管委会),参加此次体检的儿童有2120人,其中0—5岁的儿童1853名,占体检率的87.4%。 县妇保院对体检的儿童进行了身高、体重、心肺、血色素等检查和营养状况评估,查出患儿xx86人次,总患病率达51.2%,疾病例数1240例,疾病检出率58.5%。通过检查,我们发现xx县0—5岁儿童身体素质不太乐观,呈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双重现象;查出沙眼和贫血儿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多,导致总患病率和疾病检出率较去年同期高,患病率前三位的依次是:龋齿、沙眼、贫血。儿童龋齿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沙眼患儿99%是集体儿童,贫血患儿占体检数的%。3岁以上儿童有鸡胸、漏斗胸、肋外翻、x型腿也较多,视作维生素d缺乏病后遗症,查出患外科疾病的都是男孩,病种包括斜疝、包茎等。儿童体重和身高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上升,但较who推荐的标准参照人群值仍有明显差距。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和二孩家庭增加,大部分家长对小孩过于溺爱,没有合理的调节儿童饮食,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普遍,导致食欲减退或偏食,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如城镇儿童龋齿发生率达41%。
二是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据调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水平不足,农村家长缺少幼儿保健意识,一些儿童因早期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留下后遗症。如:肋外翻、鸡胸等,特别“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差尤为明显。近年来,xx县外出谋生的劳动力越来越多,许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小孩留守在家由老人照看。由于爷爷、奶奶缺少科学育儿的知识,育儿方法守旧,“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大部分“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较差。xx县20xx年5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只有40.68 %,离规划要求85%的指标有较大距离。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尤其是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xx县城乡儿童之间营养和健康状况差异明显。在平茶、藕团、大堡子、三锹等边远山区乡镇,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儿童膳食结构单一,导致身高、体重不足,营养不良;而县城由于营养摄入过度而出现儿童肥胖症则不断增加。
四是儿童营养不良监测与控制的长效机制不完善。近几年,xx县的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发展迅速,每个乡镇都有1—2个民办托儿所、幼儿园,这些托幼机构是我县0—5岁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集中地,其卫生和饮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但是我县目前对托幼机构的管理方面并没有出台完善的儿童营养不良监测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在检查中发现,有部分幼儿园不仅师资力量不够且卫生和饮食条件差。
三、对策与建议
综合我县目前的情况,可按“四个强化”加强儿童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宣传,加强儿童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卫生、妇联、广电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编印儿童营养知识宣传手册,制作儿童营养知识电视专栏、开展现场咨询活动、举办科学育儿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广大家长避免过于溺爱儿童,增强营养健康知识。
二是强化指导,大力推广平衡膳食。县妇联要充分利用各类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育儿知识讲座,聘请专业医生对家长科学育儿进行指导;县妇幼保健院可开设儿童营养门诊,开展儿童营养咨询与营养疾病诊治,大力推广平衡膳食,减少儿童疾病、儿童营养不良率,以增进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为未来储备体智双优秀的人才。
三是强化监测,在托幼机构定期开展儿童营养监测。教育部门要把儿童营养监测指标纳入托幼机构年审的“必达”指标;妇幼保健机构要定期开展儿童营养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做为评选健康幼儿园的必要条件;卫生监督部门要严格托幼机构儿童集体食堂的许可办理条件,对儿童营养指标不达标的托幼机构要吊消办学许可和卫生许可证。
四是强化控制,建立健全儿童营养不良监测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议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妇幼卫生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改革,强化农村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质量,探索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孕产妇、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设立儿童营养不良监测与控制专项经费,有效控制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科学研究证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均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异,比较容易出现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易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心理反应。
健康指不仅没有身体上的缺失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道德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世界四大疾患之一,神经系统失衡所引发的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重排名首位,心理疾病是影响健康的最大问题。心理健康,它看不到,摸不着,同一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呈现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应程度,耐受力、自我认识、焦虑程度等都很难相同,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节奏加快,女性在外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内还要大包大揽家务、照顾孩子、老人等等,久而久之会使女性的心理健康都受到困惑。因此关注女职工的心理健康对于矿山企业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非常重要。
二、基本现状:
1、xx单位现有女职工xx人,男职工xx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2、医疗条件满足不了职工及家属、女职工分娩等就医基本需求。
3、一家三口分居两地或三地,影响家庭稳固,和谐。
4、年迈的父母不在儿女身边,就医,照顾非常繁重复杂。
5、教学水平满足不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预期要求。
以上五种问题切实存在,种种问题,种种压力,对于女职工来说,在接纳工作压力的同时,要兼顾家庭、婚姻、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所产生的压力,产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对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所给予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只有像关注自己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才能防患与未然。
三、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其中心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生活品质的基本保障。积极健康的心理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能充分适应;
2、能正确的了解自己;
3、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文明的发泄不良情绪;
9、能维护集体、发挥个性;
10、能遵守社会规范,基本需求适当。
一个心理健康良好的人,应该持有积极的个性倾向的品质,以正确合理的态度去认知事物,有良好的行为管控能力,能够以主动积极的心理过程和平稳的心理状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有能力应对各种压力,恰当的释放情绪,从容的把周围环境,积极有效的应对危机或创伤事件,很好的适应变幻多端的世界,并对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交往状况感到满意,拥有家人、朋友、同事等完善的社会支持。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
如月经周期、妊娠期和产后的特殊生理时期、更换年期等变化,加之社会压力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较男性多。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围产期抑郁症、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心理健康的三大疾病。
2、女性心理特征
最突出的表现是比男性富于情感,以致情绪变化大。
3、女性肩负事业和家庭两幅重担,生活、工作的压力大。
女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家庭及自身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心理压力产生原因
1、外部压力
一方面针对目前矿山教育的现状,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良好教育的起点,带着矛盾的心理,将年幼的孩子送去山外上学,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居三地,孩子有爷爷奶奶带管,或者夫妻一方代管,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紧张、焦虑,烦躁心理状态,无形中导致家庭矛盾的升级;孩子的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引发亲子关系及亲自教育的紧张。
另一方面,山区道路弯多坡陡,大货车较多,事故频发,经常发生堵车现象,这对本已经医疗条件受限的职工矿区就医更是雪上加霜,疾病得不到及时高效的救治,不可避免的对即将分娩或者孕期上班的妇女造成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2、内部压力
一方面是家庭压力。如夫妻冲突、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本人生病、亲子关系,亲子教育等等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由于家庭中的摩擦、意外而心情不好,焦虑、发脾气是常有的,但是仅仅认为这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同时,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自己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焦虑。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如何的调减压力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走向贪得无厌。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等则可能导致毁灭。知不足,我们才会改革、创造、学习、提高;知足,我们才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创造中、学习和提高中,享受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续。知足者常乐,常要学习自我排忧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忍字心上插把刀,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了忧愁要沟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着,直至忍忧成疾。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会感到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自我学习、提高素质以应对压力、降低压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2、如何降压减负
要选择正确的减压方式。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第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灵活处理和协调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相互理解支持,相互信任,遇到困难可以与家人一起商量解决,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第二,理性的面对是非成败,既不应该对自己过分苛求,也不应该对生活寄予过急的、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第三,要养成经常和家人、朋友、邻里沟通的习惯。当内心有了烦恼、痛苦和不满时,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倾诉对象来倾诉和宣泄。
七、总结与建议
1、大众对女性心理的关注程度日趋增加,不限于女性自己本身,男性也有了解的意愿;
2、对女性心理关注的人群在逐渐扩大,更多的青年人也会提前对女性心理进行关注和学习;
3、进入婚姻、家庭的女性对心理关爱的需求更高,面对的压力更明显,新时代的女性更加独立,面对事业和家庭双向兼顾,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更重,因而需要提升对这部分人群的关爱;
4、大众对女性心理健康知识有需求,科普工作是重点,对知识的了解主要依托于网络,而网络的知识和信息成碎片化,需要有专业的组织和平台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服务;
5、随着知识水平的提升,女性对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对于在危机时寻求身心保护的意识和需求明显增加,譬如建立女性庇护所等,对女性专门保护的组织和机构需要落实保护机制和措施,建立有效的保护支持体系,给予落地的关爱和支持;
6、女性对于压力调节方式更加多元化,而选择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持的人较少,一方面女性仍然受到传统的影响,大多会选择用自我的方式调节,另一方面大众缺乏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科普宣传不到位,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误解,因而需提升科普宣传的方式和频度,需要更多平台的支持,覆盖更多女性群体
7、对女性心理知识的关注更加细分,针对大众的需求,科普工作也要做细分和专业化,分阶段分析大众的需求,不断更新升级知识体系,搭建专业化科普平台,培训科普讲师,推进健康知识落地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