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调查报告(精选3篇)
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区""规划的实现,加快富民强区和"两个率先"进程,区政协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为去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成立了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梳理出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发展思路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对"职业教育"的再认识
1、职业教育的新内涵。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作为中、初级技术工人为主、从事技能型操作人才的中等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成为经济转型期的重要特征,要求造就一支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
2、市职教的新环境。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from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到增强。市级职教中心,区级职教中心,特色化的教育机构,民办的教育机构生机勃勃。市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建设50个骨干示范专业、10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要求60%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标准"。各区县也将分别重点建设一所职教中心,整合职教学校、职工培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使全市职教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3、区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推进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为本区的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提供人力支撑,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本区征地农民子女就业,特别是通过对征地转移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城市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二、我区二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
我区职业教育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艰难创建,现有国家级新港职业学校和省级市龙潭职业高级中学两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两所职业学校从最初只有几个职教班,发展成了今天拥有l00多个班级4000多人的职教规模。现有省级示范专业一个,市级示范专业两个,专业设置主要针对我区经济开发区的需求,涉及服务、加工制造,IT信息技术等。每年都有千余名职校毕业生,其中有70%是本区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子女,为解决他们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几年来我区职校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毕业生普遍受到了驻区企业的欢迎。除此之外,我区职校还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开展对下岗职工、征地农民、待业青年的技能培训,积极做好拆迁征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期间,全区职业教育共培养毕业生5800人,培训城乡劳动者近3万人次,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普通教育相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全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全市职教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制约我区职教上台阶的问题
我区社会与经济正由转型期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变化期转变,""规划明确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目标,提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但是,我区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处于全市制造业中心的区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都在跨越式的跃进,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在进一步的拉大,表现为:一是传统的价值取向使职业教育先天不足。许多人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加上全国大幅增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客观上也刺激和强化了追求读大学的倾向。高考升学的导向作用,致使生源不足,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师资不足构成职教四大共性困难。二是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没有形成办学合力。社会各方共同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技术培训的机构很多,政出多门,形式多样,资源分散,学生实训和就业缺乏规范统筹,导致职业学校办学遭遇很多难题,出口的不畅影响进口的兴旺。三是办学分散,专业重复建设,特色不鲜明。我区职校占地面积小且校区分散,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多。我区职校设置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方向正确,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辐射面较窄,示范性不够强,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薄弱,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差。四是实习实训设备落后,缺少财力支撑。办职业教育必须有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专业实习实训设备,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场地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目前各职校的实习实训设备落后老化,现有的实验室,技训室也只能保证最基础的教学要求,加上使用后维护不够及时,造成比较先进、难度较大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五是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培养培训的难度较大。我区职业学校均由普通中学转型而来,文化基础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不足,专业课教师队伍与专业办学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造成职校发展缺乏最基本的人才保证。
四、加快发展我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建议
1、优化办学机制,练好内功,打造职教品牌
(1)让品牌转变成办学效率。特色是一种独特而稳定的个性品格,是办学的生存之本、拓展之源、立足之地。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旗帜,名校就名在"特"字上。区职教办学历史长经验丰富,需要总结优势在那里,成熟的东西在那里,特色在哪里,让专业特色更加清晰,让品牌成为无形资产。比较其他地区职校的办学特色,感觉我们的宣传不够到位,特色还不够明显。要从就业率,家长的评价,企业的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量,做到办学思路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显著特征;在人才规格上,实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发展的培养特色;在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搞联合,教学内容上搞综合,人才培养目标上搞复合。
(2)走规模集约化之路。政府统筹职教资源、加强职教中心建设,会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职业教育由于和市场关系紧密,学生实训的成本很高等诸多原因,必须讲求效益,一是育人成才的社会效益,二是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三是招生就业的规模效益,四是产、教、研结合的成果效益,五是开源节流的财经效益。实践证明,学校必须坚持走规模、结构、质量、速度、效益和谐发展之路,新港和龙潭两所职校实行合并,异地重建、彻底整合;建立职教中心,有效地减机构、精人员、满负荷、高效率,学校才能实现五大效益都提高的目标。相信职业教育一定会和普通高中同步发展,找回90年代职教的辉煌。
(3)多元的资金注入。资金问题是永恒的问题,目前办学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渠道单一,参考各地的做法是:引入民资,企业设备支持、实训支持、自办工厂,校厂一体,培训转移支付等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用企业管理的办法管理、经营学校,在浙江和广东已有成熟的经验。
(4)提升教师"职教"的本领。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提高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通过这种实地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教育行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牵线搭桥,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协调相关行业部门,选择一批在行业中代表性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工培训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联系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做到双方受益。
(5)以职业道德引领学生成长。现实的教育结构,社会的价值取向,职校难以获得优质的生源,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承载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一方面困难很多,另一方面又特别的重要,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底线,也是学校生存的底线。提升学生素质要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熏陶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要营造价值导向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和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从各项活动中找到自信,自觉形成诚实劳动,敬业爱岗,遵守纪律,执行规范的习惯,在工人的岗位上体现责任、实现价值。
2、定位本区产业,围绕市场,提供人才支撑
(1)服务于区位的产业结构。随着本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先进制造业落户、高效生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批一般技能就业岗位正在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职教要与招商、工商、劳动、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信息对称,专业设置紧贴市场,启动职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研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大制造类专业和重点骨干专业的招生数量,调减重复设置的专业,压缩长线专业的规模。同时面向市场经济设置专业,培训征地农民,为社会培养急需、适用的人才。
(2)服务于本区征地农民子女的就业要求。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是本区招商引资参与经济竞争的重要优势所在,但应该看到,与劳动力低成本相并存的是劳动力的低素质、低效率。随着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廉价劳动力的竞争正在转化成技能素质的竞争。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在征地农民子女,他们急需职业教育,渴望能够致富,保证就业和家庭的生存安全。"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说出了农家子女对职业教育的态度。
(3)用好驻区高校资源走联合之路。由于经济的快速变迁和国际产业的接轨,人力需求结构将渐呈灯笼型,中间大部分是拥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工人,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培训机构的学生取代,必须增加技术的含量,增加前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前职业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趋势,国家今后的重点将放到发展大学层次的技术院校,因此要未雨绸缪,积极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在专业、师资、信息、升学等方面的进行合作。
(4)实训基地建设要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办法,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学生技能培养摆在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加大加快教学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配置高性能的基础性教学硬件,加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先进实验设备投入,积极将实训基地向企业延伸。
3、统筹各方力量,政策扶持,优化职教环境
(1)创设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大众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实施科教兴区的特殊重要地位,在促进就业、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摒弃重学历轻技能、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走出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不良的窘境。
(2)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三级财政的支持。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已经做出安排,决定在""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本市将建设10所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中职学校,拿出2亿元的专项经费创建30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增加专业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层次,要做大做强职教中心,这些机会不能错过。
(3)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区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集中劳动、工会、民政、农林、街道等部门的培训经费,将职业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和成人教育整合为"大职业教育",增加教育经费,使职教和普教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4)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政府出面组织企业、教育、劳动等多家部门的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统筹规划;政府组织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联办实体,双方互动,双方互利。
(5)人事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允许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适当考虑解决他们的编制、待遇等问题,给予技师以上的"双师型'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增加职教专业教师的比例。
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本科生签约率为39,未签约率为59,另有2的本科毕业生虽已签约但被雇主解约。究其原因,就业难不光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大学生自身在求职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众多问题。近日,易才网就此现象进行了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专项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求职的三个环节上问题比较严重。
以特殊才能为后盾
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完全是一种迷茫状态,他们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他们到处投放简历而没有针对性,以至于求职成功率极低。
建议(易才网就业指导专家王进彦,下同):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在求职时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在职业选择时要明确以下几点,你究竟要什么?你擅长什么?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在某一方的特殊才能来判定职业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以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将更有竞争力。目前就业竞争比较激烈,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更容易被注意,也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因此,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方向准备一种简历
作为求职敲门砖来说,简历制作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用人单位通过简历上的信息,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的资格筛选。求职者最终能否获得面试机会,简历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现在仍有一些学生制作简历不惜工本,彩色打印、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而一份简历洋洋洒洒写四五页的大学生在20左右。
建议:太过花哨的求职材料反而容易让招聘者感觉求职者华而不实,不如把自己的学习、特长、经验等关键信息通过最简洁、显眼的形式展现在一张简历中,做到详略得当,简单明了,而且一种职业方向最好准备一种简历。
例如,你想应聘市场类职位,最好详细描述在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校期间的一些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情况;如果是应聘研发类职位,最好详细描述专业学习情况和项目经历,包括所使用的平台、工具、语言等等。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工作经历的应届生,不需要造假,也可以把简历写得吸引人。即使没有长时间的工作经历也会有在学校时的各种实践或者兼职工作经历。要好好挖掘自己的长处、仔细阐述自己的能力,也许用人单位会因为你具有的某种特别的优势而选中你。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即使是对于写简历和面试,也要当作一个项目来做,这才能在简历环节增加自身的另一个亮点,增加成功的几率。
不能贪图一时的安稳
现在的人才市场大多呈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大量的求职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却抱怨人才难觅。85接受调查的hr经理表示,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怕吃苦,像公司业务员、销售员这样绝大多数涉及“底薪提成”收入和每月业绩挂钩的岗位,都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目光,而一些文职类的工作却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些求职者听说公司距离自己住地需要40分钟的车程而放弃面试的机会。
建议:据易才网相关数据统计,截至4月底,招聘职位数居首位的工作是营销人员,占总职位的18.53,缺口较大。相反,办公室文员、文秘、行政助理等文职类人员明显供大于求。求职意愿为文职类岗位的人数比高达21.23,但文职类岗位招聘数量仅占总招聘量的5.33,竞争最为激烈。
现在许多单位对文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例如外形、身高、专业限制、英语水平、写作水平,制图软件的使用等。而且,大多企业要求文职类人员在28岁以下,因此文员往往几年后将面对职业转型或再次就业。而且文职类工作的薪水是固定的,提升机会比较少,很难有所突破。但做业务、销售就不一样了,按业绩说话,多劳多得。大部分企业的优秀销售人员都是从应届生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企业选择他们时更多的是看重他们能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
年轻人就应该有冲劲,不能一味贪图生活上的安稳,而不思进取。其实,很多人浪费了大好的时间,如果早点儿就业,积累经验,现在没准已经是拥有主管级别的高薪一族了。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路口镇实际调查走访,分析和概述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拮据,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身体健康与医疗没有保证,情感孤独,缺乏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生活乏味,没有足够的娱乐活动,与邻里关系也时常紧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成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 生活现状; 主要原因; 想法与建议
一、调查概述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行列,(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全国老年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0%,并将在20xx年达到两亿。) 如何安置老年群体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仔细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老年人和谐相处,我们“爱尚崇阳”实践队将“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实践的调查主题之一。
本次的调查目的地为湖北崇阳县路口镇。路口镇位于崇阳、通山、赤壁、咸安四县市区交界处,是崇阳县的“东大门”。面积235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31个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截止到20xx年总户数为8962户,其中农业户为8409户,总人口约4万人,农业人口约3.6万人。20xx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17%和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0元。
路口镇区位条件优越。106国道和省道横路线穿境而过,与京广铁路相距35公里,20xx年建成通车的宁樟高速公路贯穿集镇腹地,交通十分便捷,1小时可到达省会武汉。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路口镇地区5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外出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 或者子女虽与自己居住在同一地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 或者甚至膝下无后人照料。调查的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8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走访调查中,我们小组选择了路口镇市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采访交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通过我们与老年人的交流得知,他们认为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
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和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
我们调查对象年龄在60~80岁,其中60~70岁的老人占57.10%,71~80岁的老人占42.90%;另外,男女比例各占50%。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甚至逢年过节都是两家分开度过。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路口镇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35.7%的老人独自在家感到孤独,
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30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而85.80%的老人经济主要来源是农耕,自给自足; 而14.20%是靠低保或者子女的赡养;57.10%的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是仍有35.80%是没有保障的。
三、现状分析
(一) 健康问题——人老了,病痛自然多。
关于老年人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而有42.90%的老人多病缠身。令人难过的是,有一位老爷爷凄凉地表示老人一生病就没有人愿意照顾了。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针对老年人的就医保障或者医疗保险,虽然党中央一再颁布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旧有34.80%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就医优惠。
(二) 娱乐活动—— “老有所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心声。 在我们进入福利院进行文艺表演的时候,爷爷奶奶们都看得很认真,也看得很开心。我想这样的文艺表演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天中的亮点,一天中的美好回忆。像路口镇这样的小乡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比较单调且落后,不像城市那样有专门的老年人文化中心或者俱乐部。但是,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也有自己娱乐的小圈,打麻将,下象棋,钓鱼,看话剧等等,在空巢老人中,也存在着两极分化。
在我们调查的尾声,老人们提出的意见和希望: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多组织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 在农村给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从而可以保障家庭经济收入,从而能够保障他们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四、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席卷全球。西方发达国家早就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因此,在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上,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有经验。例如,德国政府通常会安排一些大学生同“空巢老人”一同居住,平时帮助老人洗衣、做饭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用缴纳房租。这样,即节约了大学宿舍资源,还能保证“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在日本,政府为更好的关爱“空巢老人”,防止老人发生意外情况,甚至出现在家中死亡而无人知晓的状况,日本政府会把“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统计,并将老人每月的用水量,用电量等基本生活信息通知其子女,使子女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这些措施可以给我国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带来启迪我觉得这些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对解决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后记
通过崇阳实践的调查,我们与老年人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对所调查区域内的老年人生活、心理、健康等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前正值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我们
去理解、关爱。我们有责任、全社会也有责任找到与老年人沟通的契合点,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使老年人感到社会的温暖,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