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审全覆盖化调研报告(精选3篇)
20__年,我镇内审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__审计局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遵守内审职业道德,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为维护我镇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加强经济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__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年以来,镇审计室共完成了__个项目审计,其中:财务收支审计_个、干部离任审计_个、基建、工程项目审计_个,工会经费审查审计_个。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年初工作计划,认真开展财务审计。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情况,加强检查督促,镇审计室于今年1-2月,对全镇各村管理部门、镇级公司、事业单位20__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这次审计,我们以财务制度和镇政府有关文件为依据,一是检查了各单位20__年度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情况,二是检查了各单位执行财务制度和政府有关规定的情况。具体检查了各单位有无超标准的补贴、有无出借集体资金,费用报销和原始凭证是否合规、合法,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年度收支有无虚估冒算,应收账款是否及时收回,有否存在损失浪费等情况。对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领导沟通,做到即知即改;对一些历年遗留的问题,要求单位制订计划逐项处理。从今年一季度起,财务审计由经管办组织进行季度互审,镇审计室积极配合并一起参与财务互审。
2、坚持有离必审原则,做好干部离任审计。
离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单位资产负债、经营状况和经济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离任审计,进一步明确干部的经济责任,使离任者交得清楚,继任者接得明白。在离任审计中,我们坚持全面审计、重点突出、规范操作,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做到客观公正。今年以来,镇审计室先后对__镇__居委会主任、__物业公司经理、__敬老院院长、__村委会主任、__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和__村委会主任进行了离任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披露,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
3、加强项目结算监督,搞好基建工程审价。
开展基建工程审价,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这是内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镇在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镇政府和集体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在基建工程审价中,镇审计室坚持工程审价规定,踏勘现场、仔细测量,做好审价机构与建设方、施工方的协调。对__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直接审价;对__万元以下项目,镇审计室借助审价机构专业力量进行审价,并要求审价机构正确套用计价标准,做好准确定价,积极维护集体利益。今年以来,镇审计室共完成基建工程项目审价__个,送审价为__万元,审定价为__万元,核减工程造价__万元,核减率为__%。其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外审项目__个,送审价为__万元,审定价为__万元,核减金额__万元,核减率__%;内审项目__个,送审价为__万元,审定价为__万元,核减金额__万元,核减率为_%。
4、认真做好协调服务,落实审计整改意见。
20__年下半年,____审计局对我镇进行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这次审计,发现我镇在20__和20__年两年间,财务、财政收支上存在着一定问题,根据__审计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有关整改事项,镇党委、政府极为重视,于20__年12月24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审计整改。为了全面落实整改任务,根据拟定的整改分工,镇审计室一方面及时了解、掌握有关单位审计整改情况,及时向镇领导汇报;另一方面对有关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供他们参考,并督促这些单位按照要求逐条逐项地搞好整改。在各方的配合支持下,镇审计室按时起草了《__镇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经镇党委政府领导审核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上报了__审计局。今年3月18日,经__审计组再次回访检查验收。对今年内审中发现的问题,在10月份也进行了一次检查。
5、依法履行经审职责,加强工会经费审计。
工会经费的审查、审计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级工会的工作要求,于今年2月,对镇工会20__年度经费决算和20__年度经费预算进行了审查;5月,对镇工会20__年度工会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同级审计;7月,对镇工会20__年上半年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查;8月,对5个基层工会20__年的经费收支进行了审计。对工会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都出具了审计意见书。通过审计,进一步规范工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上级和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人力有限,难以制订详细的审计计划,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细致;由于缺乏基建工程项目的审价知识,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内审项目没有经过审价,不能及时完成;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坚持边干边学,学用结合,认真总结,查找不足,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要严格按照内审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坚持依法审计,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0__年审计工作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于、服务于我镇经济社会建设,当好领导的“眼睛”,不断加强监督力度;搞好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有效开展各项审计。审计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继续做好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加强财务监督,促进经济管理,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20__年主要工作设想如下:
1、继续搞好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资产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财务制度、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以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2、继续搞好财务审计。重点对各单位财务管理、资金使用、会计核算、支付手续、补贴标准等情况的审核、监督。通过审计,要进一步促进各单位自觉遵守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倡导勤俭节约,促进增收节支,防止损失浪费。设想从20__年起,对所有单位进行一次排摸,按照一定时间有计划地进行轮流审计。
3、继续加强对基建工程项目审计。20__年,一要继续做好每个工程项目的审计,协调好有关部门,实行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审计方式。二要继续严格执行审价原则,上门实地测量,积极维护集体利益。
4、继续做好审计整改、回访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和整改建议要及时通知到被审单位,加强督促力度,确保审计意见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审计实效。
为贯彻和落实《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教育内审工作深入发展,做到组织机构上市县全覆盖、各地做到普及,审计业务上全覆盖,实现审计价值化,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近期我们就此问题在全省各地进行了调研,现将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的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确保市县全覆盖、各地做到普及
加强教育内审工作,达到教育内审工作的目的,首先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一是组织机构要全面。每个市县必须建立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做到市县级全覆盖,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做到普及。二是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具有独立性。市县级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在本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上级教育内审组织机构的领导和指导下独立开展教育内审工作,不受其他部门与学校的干涉与影响;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具有独立性,做到机构独立、经济独立、工作独立和人员独立,其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均由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自行确定和实施。三是增加教育内审组织机构的权威。教育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级别要高于一般同级职能部门,教育内审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党组或局长直接领导,不归入财务部门领导,从组织机构设置上增强教育内审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保障审计责任的履行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内审制度建设,做到内审业务全覆盖
(一)加强内审制度建设,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要加强内审制度建设,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提出不同的审计要求,确保以制度管人、管事,提高内审工作质量。这里面要着重抓好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等内审制度建设。一是制定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按制度全面开展财务收支审计,针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和弊端,提出整改意见,确保落实,促进财务收支工作规范化。二是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学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为学校提出建议和措施,促进学校经营管理,为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制定基建审计制度。要紧抓工程项目审计,从工程的招标、施工到竣工验收结算的每个环节,实行全面审计,严查虚列工程项目,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和多结算工程款等问题,对查出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挽回经济损失,维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范工程项目的管理。
(二)加强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工作
在教育内审工作上,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凡是任何行政事业审计工作都要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开展工作,组织和完成的审计项目,要按审计规范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按规定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记录符合法定形式和准则要求,审计报告事实清楚,要件齐全,适用法规正确,审计结论性文书符合规范,切实提高教育内审工作的质量。
(三)扩大内审工作范围,做到内审业务全覆盖
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要扩大内审工作范围,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更要进行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固定资产以及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审计,做到内审业务全覆盖,使内审工作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为学校领导提供各方面的有用信息,为提高学校经济效益服务。通过内审业务全覆盖,加强学校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各种损失浪费现象;明确和监督学校各部门领导人的职、责、权、利,更好地防止贪 污舞弊行为的发生,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落实内审工作措施,实现审计价值化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调审计价值
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要抛弃传统的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沟通,强调审计价值。要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发展新的审计理论,以更好的审计模式服务于学校的目标,要依赖自身对学校管理深入了解的优势,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审工作重点也将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为学校增加价值。事实上,随着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外部制约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内审工作重点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切实增强审计价值。
(二)创新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益
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要创新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将手工查账的传统方法与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先进方法结合起来,对于存储在磁介质上的程序、文件、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建立审计数据库。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及时提供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要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将传统的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起来,扩大审计范围,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风险的预测、评估和分析等工作,以保证内审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提高审计效益。
(三)拓展审计新领域,实现审计价值化
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要想办法、动脑筋,不能局限于单项的工作内容和单调的工作方法,要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主动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法。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模式,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化,其价值大于用人成本。如果教育内审组织机构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个项目,审计得不深不透,检查得不痛不痒,问题不明不白,原因不清不楚,建议可有可无,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没有效果,这样的审计项目没有价值,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损害了内审组织机构的威望与公信力。
四、制定计划措施,扎实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的认识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推进该项工作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通过教育内审工作查出违纪违规与管理混乱、损失浪费情况,判断领导干部是否科学决策、管理是否有效益,揭示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中的漏洞,促进学校部门建章立制,规范财务管理,实现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要求,推动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的必要性。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是深化教育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需要;是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教育内审工作机构,制定教育内审工作制度,充实和加强教育内审工作队伍,推动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深入发展,力争取得实际成效。
(三)制定目标,提升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制定工作目标,提升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一是建立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办公场地,有内审工作人员,有经费保障;教育内审组织机构做到机构独立、经济独立、工作独立和人员独立,自行确定和实施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二是建立完善教育内审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包括《教育内审工作制度》、《教育内审管理制度》、《教育内审立项制度》、《财务收支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基建项目审计制度》等主要制度,切实做到内审业务全覆盖,确保各项内审业务顺利开展,实现审计价值化。三是加强内审队伍建设,组织内审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和后续教育,掌握新的财会、经济、法规、审计知识,掌握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审计质量。四是通过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使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不存在违纪违规、管理混乱、损失浪费情况,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打造学校领导干部清廉人生。
五、存在的不足问题
在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中,虽然存在较多问题和一定的困难,我们经过调研,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二个。一是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责任心与紧迫感,工作决心和力度不够大,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项工作的推进。二是内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坚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扎实的业务工作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的需要。
六、解决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认识
要组织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认真学习《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改变学校目前财务管理存在违纪违规、管理混乱、损失浪费情况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制度缺陷、堵塞管理漏洞的必要选择。通过加强学习,提高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深入发展。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素质
由省和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全省或全市内审工作人员进行一次集中专题学习培训,重点学习《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内审工作业务知识,全面学习信息化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展内审工作。要确定培训教材,聘请培训老师,落实培训人员,安排培训时间,强化培训纪律,注重培训效果,经过集中专题学习培训,明显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初步适应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的需要。建议教育内审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经学习培训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件,允许上岗参加教育内审工作;未经学习培训或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发证件,不允许上岗参加教育内审工作。
推进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规范学校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深入开展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奋发努力,攻坚破难,认真努力做好教育内审全覆盖及价值化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查报告的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查报告的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大田集镇中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农村初中到县城初中,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大田集镇李楼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大田集镇李楼村镇北联小,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5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