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师的工作调研报告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新教师工作调研报告标准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根据市委“__”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校开展“__”主题教育,召开了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开展“__”主题教育调查研究,自己根据要求,制定了调查研究方案,根据自己分管工作的特点,针对学校新教师的培训,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具体调研作以汇报。
一、调研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对新教师培训特别重视,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地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学校教科处、课改中心和学校管理层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和施训形式的科学与否,应是以参训者的评价为标志,否则,培训会因缺少参训者的参与和生成而低效。从调查入手,了解新教师需求,把握新教师成长动态,实施有效培训,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切合新教师成长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促进新教师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提升新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二、调研方式
深入科室、课堂调取一手材料,采取师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灵活开展;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掌握实情,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与师生面对面,合理确定调研方式和时间,不影响被调研者正常工作秩序。
三、调查内容过程
本次调研,采取分年级、分层抽样方法,对从高一到高三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发放调研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其中:高一26份、高二7份、高三4份、培训者2份。
在提交问卷的37名培训对象中,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市教育局组织的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安丘一中新教师培训,对安丘一中问题教学研究、小课题研究等基本掌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具体做法:
1、交流了解获取一手材料。
坚持做到每天到教科处、课改中心、年级的时间,跟科室人员、教师进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这样可以了解当下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存在的各种困难,对新教材的把握理解程度,对新课改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用座谈的方式了结教师当下思想状态,了解对当下教育教学方式的认识,对工作的认识,掌握了思想动态,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的教师都写出心得体会,可以是教案撰写方面、课堂讲练方面、对考纲考题的研究方面,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也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充分利用教师培训时间,广泛征求意见,实际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突破,真正让教师上好每堂课,教育教学创新上再突破。
2、抓好过程管理。
培训紧紧围绕学校“和雅文化
”,立足“三以四有”问题教学法,让每位教师都能掌握课堂精髓,课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⑴充分利用每周的听课评课制度。组织以教研组长为主的评委对培训的教师进行打分,评选出优秀课堂,通过竞赛提升能力,同时通过评课让老师们知道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去提升自己。
⑵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入学校组织的最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每周组织学生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也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⑶充分利用每月的师生教与学竞赛。每月都评选出教学新秀,这样他们通过竞赛成果就能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在竞赛中获奖的老师给与他们大力表彰,颁发教学新秀荣誉称号,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这样保证培训的高质量。
⑷鼓励他们平时多研究课题。积极撰写小课题研究论文,教科处对他们撰写的课题跟上指导,同时在备课中多写个人反思,总结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不足的地方,通过反思也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安丘一中新教师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党中央“立德树人”的要求,面对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安丘一中历经改制、重建优化机制内涵,
20__年教育局又斥资进行内部设施建设,配备了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各类专用教室,使之成为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教师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达到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要求,为学校新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使得新教师的培训有了更好的保障,保证了新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展开。
安丘一中制定下发了《新教师三年培训方案》,《新教师培训手册》,对参训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分散培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读书、听课、反思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以及校长导评等实现对培训教师的全程监控,使学习、反思、研究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同时建立了培训反馈机制,综合学员每月一次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表现、培训作业、平日课堂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通过区域网面向全校进行反馈,及时调控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状态,调控发展的方向。
但是培训仍存在一下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培训认识不足。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2、对培训内容研究欠缺。过去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师们主要是被动接受。培训尽管增加了调研和问题反馈环节,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成分还是很大,培训的内容往往与教师的需求还是油水分离,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
3、对培训的方式单一。过去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十人听,方式单一,受训者被动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专业引领,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变成了枯燥的读书和填写报告册,校本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校本的编写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造成培训缺憾。远程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个别教师网上远程培训的动力不足,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能够做到深钻细研,以及在我们学校还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4、对培训成果转化不够。各种培训的训后跟进不到位,形成了培训结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的现象,缺少培训的跟踪激励机制,使得有限的培训成果失去了及时转化为自己或指导他人实践的最佳时机,培训过后,新教师的`专业水平止步不前,变成了训了就“训了”的结局,起不到预期的目的。
5、对培训者的要求不到位。大多数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市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市教育局的教研员担任,学校层面主要由学校教科处和课改中心、实验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主任和教师承担,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难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且长期往复承担培训任务,难以让参训教师信服,产生排斥心理。
(二)对新教师培训问题原因分析:
1、新教师们希望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完善新教师培训的方案,进一步调动新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乐于主动地参加培训,让新教师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励和实惠;如新教师中获得教学新秀的有5人,激励少。
2、要求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新教师每周参加两节听课,离课堂教学目标欠缺。
3、他们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新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有条件的新教师也很欢迎远程培训,但是学校提供的机会不够,每月外出学习次数少,甚至没有。
4、学校培训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在具体培训过程中,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骨干教师帮扶次数少,每周指导,听课达不到2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合理优化配置,围绕当前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对各学校现有教职工人数、专任教师人数、一线教师人数、教龄、年龄、学历、专业、不胜任学科性专业人数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当前哈巴河县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全县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1825人,其中专任教师1758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1330人,其中专任教师1256人;少数民族专任教师78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2.73%;其中,35岁以下863人,36至45岁之间531人,45岁以上431人;其中,专科及以下学历94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880人;其中不胜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540人。全县教育系统现有党支部21个,党员总数534人,其中在职党员357人,退休党员177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此次对教育系统深入细致的专项调研,发现教师队伍存在党员“双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发展成效不够显著、部分学校思政教师紧缺、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差距、非寄宿中午留校学生管理不完善,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其中阻力最大、困难最多的两个问题是:学校管理干部没有形成梯队建设、班主任难选难当;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偏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
(一)学校管理干部没有形成梯队建设、班主任难选难当。一是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针对全县54个村级教学点及幼儿园党员不足3名或没有党员的实际问题,从县直学校选派16名党建指导员,负责联系村级教学点及幼儿园党建工作。虽然人员已经到位,但是对校长责任制贯彻落实、书记校长共同发力认识不到位,书记的党建素质有待提高,管理能力不够。二是中层领导共有360人,其中45岁以上265人,占比73.6%;中层年龄偏大,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意识不足,管理干部工作量大。比如:初级中学一名教务副主任,代2个班数学满工作量的情况下,管理相应的教务工作,起到上呈下达的作用;一名班主任代两个班的语文满工作量的情况下,需完成好班级35名左右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完成学校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班主任岗位津贴低、管理干部岗位不具有吸引性、学校在选拔管理干部方面方式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很多教师在思想上不愿意担任管理干部、班主任。
(二)偏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性专业教师缺编的问题。一是近三年通过内地招聘、引进免费师范生、县聘等方式招聘教师406名,一方面校领导对新招教师关心关爱不够,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上基本诉求没有及时了解掌握,另一方面偏远地区学校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原因,招聘教师流失共计37名。二是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学校思政教师紧缺;其中县高级中学英语、语文、文综、理综学科教师严重短缺;两所中学语文、英语、专业思政老师紧缺,县城小学专业思政老师紧缺;乡镇小学尤其幼儿园各科专业教师紧缺,现在岗多为县招聘教师。
原因分析
1.担当意识不够。一是各校、园主要领导在干部选拔培养方面重视度不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部选拔培养计划,未形成有效机制;近三年来招聘、特岗、县聘、免费师范生等教师674名,存在管理经验不足,培养难度较大;同时班主任、一线教师激励办法不够完善,管理干部、班主任业务工作繁忙,付出的非常多,奖励却多以领导口头表扬或精神奖励为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多数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中缺失上进心、责任心。二是各校(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没有设立相应岗位津贴,相关考核奖惩办法缺失,待遇方面与普通教师一样,有些待遇不如普通教师。
2.宗旨意识不强,联系群众不紧密。一是压担子多,帮带机制不够落实不到位。自20__年9月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以来,我县教育系统共有542名教师不能胜任一线教学任务,为解决师资力量紧缺难题,我县通过内招从内地大量引进胜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教师407名教师,教师队伍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随着生源人数不断增加,各校均增开班级,出现班级人数与专业教师人数不匹配;高校招生要求一定权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级各类学校,尤其农村地区的艺体教师处于紧缺状态。二是由于偏远地区乡村级学校成为城区学校师源供给处、大学生实习地,致使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评优晋级难度大等原因,偏远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流动性大,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且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低。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社会地位不如从前,工资待遇水平不高,职业要求高、发展却有限等一些原因,让大多数优秀毕业生不愿意选择从教,或者将教师行业作为预备选项。
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理论学习,筑牢思想防线。建议县党校组织各校(园)中层以上干部、教师后备干部,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班(每年轮训2次),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教育局每季度邀请专家对德育主任、班主任授思想政治教育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进行定期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的.服务与教育意识,愿当争当敢当管理干部与班主任。充分运用各种平台、载体、手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观”意识,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加大党的思想理论和大政方针政策的宣讲氛围,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培养机制。一是严格督促教育系统干部队伍选拔后备库相关工作。二是建立和健全《干部选拨培养机制》、《偏远地区教师待管理服务激励制度》等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师管理制度,中层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竟争上岗,干部的考核实行量化。三是实行“奖励、分配制度”管理激励。按个人的工作量差额发放补助,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多干少干不一样;实行考勤奖励制度,做到干好干环不一样,鼓励和增强教师“名师意识”。这些制度的实行与“量化考评”、“双向选择”等制度挂钩,互相密切联系,对促进教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起到有效管理激励作用。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是规范办学创新管理,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全面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加强教材、教辅、讲义、资源的全面政治审核审查,确保教材内容绝对安全。推动管理创新,巩固推进学前教育“应入尽入”工作成果,落实育人全面发展要求。重视体育锻炼,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工程,开齐、开足相关课程。二是针对性培养重新上岗,解决部分结构性缺的专业教师。经哈巴河县委、政府、教育局与昌吉学院协商,由县财政投入84万余元,从我县教师队伍中选派40名不胜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参加由昌吉学院承办的为期三个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三是发挥师徒结对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耐心指导年轻老师如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指导他们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管理学生,互相听课,指导老师每周至少听评课两节,指出年轻教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改进意见;组织县城学校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等教研活动,深化城乡学校捆绑联盟发展模式,每学期至少送教一次,实施中小学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常态化开展“校长交流观摩互评”工作,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同步提高。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着学生、学校乃至教育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总课题组的安排和指导下,我校从学校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情况概述
在本次调研工作中,主要工具有: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队伍现状调查统计表和沙坪坝区中小学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在调研中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分析本校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校本研修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工具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师资配置情况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队伍现状调查表从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队伍和学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结合研究前期和后期进行对比,进行了如下分析:
1、学校学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
从教师的基本配置上看:大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人数有所提高。学科专职教师人数增加,兼职教师人数减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
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前期)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后期)
从教师的学历结构上来看,各学科教师的学历结构有所提高,我校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
2、学校管理队伍能力强。目前我校管理队伍共__人,其中校级__人,中层干部__人,本科学历占__%;中高__人,小高__人,中高级职称占__%;__人是国培对象,__人是市级骨干,__人是区级骨干。
可以看出,我校的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较高,是各学科中的骨干力量,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科研中,都起着良好的带头和指导作用。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数据上能看出,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师的配置上,从原来的大多数教师兼职其它学科到无一人兼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在教师的引进上注重了学历层次,第一次出现了硕士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大大增加,教师的学历结构得到提高;在职称上来看,中高职称由1个增加到3个;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注重了校级骨干的培养。整体上来看,教师更加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1、严格按照规定开设课程。我校按照规定开设了相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各个课程的课时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确保课程的执行,用科学管理扎实推进课程的开展。
2、坚持开发特色课程。我校长期坚持有特色校本课程,每周开展活动,课时为2课时,约80个组,分为校级组和年级组,其中铜管乐团、古筝队、艺术体操、民乐队等多个校级组外聘了优秀的指导教师,年级组由具有特长的校内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课程,充分激了兴趣,培养了特长,获得了发展。多个活动组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级比赛和活动,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特别是钢管乐团远赴奥地利,参加“相约维也纳一奥地利中国艺术节”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并在著名的金色大厅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生能在其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展示自我,这正是特色课程的目的和成功之处。
(三)校本研修情况分析
本次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共发出__份,回收__份,其中领导问卷__份,教师问卷__份(含__份教研组长问卷),教师问卷的调查注重了老、中、青的比例和各学科教师的参与,充分注重了调的全面性。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教师眼中的校本研修。35%的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持“满意”的态度,60%的教师“比较满意”,5%的教师认为“能够接受”。
57.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特色和成效,完全满意”;40%的教师认为“有一点特色,比较满意”;2.5%的教师认为“多是形式主义”。
8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氛围浓厚,7.5%的教师认为缺乏教研氛围,7.5%的教师认为除了组织的听、评课,较少走进别人课堂。
综上看出:大部分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效果持肯定态度,校本研修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教师没能参与其中,对校本研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校本研修中教师的需求。在“您认为现在教师专业成长最缺乏的是什么?”调查中,有40%的教师选择“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构建”,45%的教师选择“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42.5%的教师选择“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培训因素的调查中,95%的教师看重培训的实用程度。
在“您最希望参加的培训类别是什么?”调查中,95%的教师希望“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在“您觉得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更有效果?”的调查中,四种活动:
“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研究课与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对四种活动的看重程度基本一样,认为都有价值。
从这几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在研修活动中,更倾向于研修的实用性,倾向于对教学有直接帮助的内容。
3、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自我选择。在“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调查中,80%的教师选择了“与同事讨论”,还有部分选择了“翻阅书籍或上网查找”。
在“你经常采取什么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查中,有87.5%的教师选择“和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有50%的教师选择了“在脑中回顾一下”。
在“你阅读教育类书籍的情况”调查中,32.5%的教师“经常阅读”,67.5%的教师“有时阅读”。
在“你是否愿意承担各项工作,是否愿意自我加压”调查中,25%的教师“非常愿意”,52.5%的教师“比较愿意”,22.5%的教师“不太愿意”。
从调查结果中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教学的反思,与同事进行交流方便又及时,自然成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当问题需要得到更专业的帮助时,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成为更佳的选择。从对自主发展和加压的态度上看,一部分教师主动性较高,大部分教师愿意发展但主动性不高,少部分教师持排斥的态度。
调研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对师资配置、优化课程设置和深化校本研修的对策:
(一)优化师资配置的建议
1、深入推行学科教师专职化。学科教师专职化,有利于教师对本学科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虽然目前我校教师都是学科专职的,但由于实际需要,有些教师实际是才开始接触到某一新的学科,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得到学校的关注和帮助,促进他们尽快地熟悉本学科的教学。所以,我们要继续维持学科教师专职的师资配置,同时要加强学科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培训,让专职教师更专业。
2、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的学历结构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应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继续学习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
推出优秀教师,提高职称结构。我校的职称结构中,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比例不高,应着力提升。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推行科学的评价机制,给优秀教师提高职称的机会。
3、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引导中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形成有良好竞争机制和学习氛围的团队,共同进步。市、区级骨干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给予中青年教师更多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
1、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有好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好的教师去实施。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颇具特色,尤其是校级组,无论师资还是生源都有良好的保证,这一点应继续保持。而年级组课程的开发,对于一部分并不专业的普通教师而言,显得有点勉为其难。我校在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发,但这个特长精通到什么程度,如何去教学给学生,学生有无基础等因素,都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呢?学校可以精选几个课程,自主开发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对课程实施教师进行的培训,从而让校本课程更规范、落实。
(三)深化校本研修的建议
1、营造良好研修氛围。研修活动要关注教师的需求和心理,如果一味地让教师觉得是负担,被动地学习,取得的效果会减弱,久而久之对研修活动会产生厌烦情绪。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让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是校本研修的重中之重。为了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应注重业务领导与教师的平等关系,这是沟通的前提;注重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注重实事求是的研讨风格;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等。
2、改良校本研修模式,提高校本研修实效。坚持我校以往优秀的教研模式,同时,更多地将专家请到课堂中、活动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研修活动中,忌形式化,要注重对教学有实际作用、便于操作实践的内容,将校本研修更加落在实处。
3、形成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通过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实施,在校本研修中重视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学习、教学的研讨和自我的反思,形成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
我校是一所刚建立两年的新校,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教师年龄结构优化,学历素质优秀。学校周边均为成熟小区或新建的高档住宅小区,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及广大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要求的提高,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虽建校不长,但拥有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曾经承担过省、市各级课程的研究。建校以来,我校即着眼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选择了以高效备课为切入点。现在我校全体教师均能本着提高教学实效开展教学活动,有一批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校际区及学校之间进行交流。我校从20__年起就开展三轮备课的有关研究,第一轮是课前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预设课堂教学情况,选取典型引入情境,例题内容。第二轮是个人备课,教师个人根据自身上课风格、班级学生特点,再结合集体备课内容,反复琢磨本周内每一节课的内容及具体呈现方式。每三轮是上课、课后同伴评课,教师反思后再实践,再反思,并随时记录成文字材料,以形成了一套特色的三轮有效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期待我校教师会在备课、上课等多个环节提高有效性,并总结出有效的备课模式,使广大教师受益,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书写教案等。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设计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专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假如没有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教学设计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心血。
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又要看到教学设计的艰苦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校选择了“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这一子课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各学科三轮教学设计的研究,深化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合作交流的思想,掌握三轮教学设计的技能和方法;通过集体、个人的教学设计及课前、课后的反思记录,促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最优化和课后教学行为提炼形成教学新行为,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通过课题研究,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使三轮教学设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阶梯;通过课题研究,使三轮教学设计成为学校教学常规的最优化管理途径。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将分为教学前集体教学设计、教学前个人教学设计、教学后个人反思三个版块。
(1)教学前集体教学设计:
集体智慧、过去经验、各种水平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课后作业等。
(2)教学前个人教学设计:
个人教学特点、班级学生特点、增删集体备课中内容、写教案等。
(3)教学后个人教学反思:
上课过程中新的生成、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如何应对、上课效果如何、学生反馈情况、以后要注意的问题等。
教学体会、自我诊断、同伴互对有关概念的界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将“有效教学设计”与“有效上课”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业务走向成熟。
本研究拟采用两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的调查摸底,指定培训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分析,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方案,每学期进行测评,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2、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变化。
3、文献法。应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并对其筛选、整理和归纳,揭示其优点及弊端,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途径、方法。
4、调查研究法。应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了解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情况。
5、经验总结法。应用经验总结法,提炼申请人十余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之得到迁移和创造性的利用。
6、实验研究法。应用实验研究法检验各种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努力采用以下路径:
1、加强理论学习。其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而且从内心接受三轮教学设计理论,从而变成教师的需求。
2、加强课题管理和经营,课题组将收集教师撰写的示范案例、经验总结和教学心得,有计划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代表性教师进行座谈,并做好座谈记录。
3、每学期编辑一本学校教师精品备课集。
4、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5、以课改日记为课题实施的突破口
课改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课改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课改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6、为教师创设进行教学设计交流的平台
课题组将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组织教师进行关于三轮教学设计的交流对话。和同事进行交流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本课题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__年9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理论资料。
2、撰写开题报告(王立柱),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郭正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章蓓蓓)。
3、组建课题组,确定主要组成人员。由江涛校长总体负责课题的运行和管理;章蓓蓓主任总体负责研究实施计划和相关研究报告的指导工作及实施工作;郭正根主任总体负责子课题研究的运作和管理,吴静、曾向荣、汪本芹、李长红、李兵撰写相关报告;其他主要成员负责子课题计划、总结的撰写与分头实施。
4、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5、建立子课题组
(二)实施阶段:20__年10月—20__年3月
1、20__年10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制定各子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印发课题方案和子课题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2、11月上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学调研,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同期举办校“教育论坛”,主题围绕青年教师三轮教学设计的研究展开,初步拟订的主题有“集体备课的重点所在”,“如何提高个人备课效果”,“如何记录课堂中的教师的灵感和新的生成”,“教师如何从作业及试卷中得到反馈信息”,“备课时如何备学生”,“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纪律”等。
3、11月中旬举行教学设计交流活动。各教研组,就各子课题进行座谈会,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发表意见。
4、20__年12月,进行期中任课教师会议。在分析学生成绩基础上,分析教师如何通过备课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成绩,会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备课情况,写一篇期中教学总结。
5、20__年1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师撰写的各种课例及学生评价,提出下阶段研究开展过程中需注意问题。
6、20__年1月中旬,邀请专家指导。
7、20__年1月下旬,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8、20__年2月上旬,各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分析。
9、20__年3月上旬,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名师课堂,开展讲座等。举行“专业研讨”座谈会,通过自修学习专业理论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教研组为单位展开。
10、20__年3月中旬,举行“理论学习周”,使教师树立学者型教师的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开展“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12、再次具体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13、20__年3月下旬开始,收集教师各种研训记录,备课心得,论文。各类获奖情况等,整理教师成长记录袋。
(三)20__.4—5月,总结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相关总结或报告的撰写。(各子课题副组长)
(四)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申请结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__年底,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148所,教职工总数为4.77万人(专任教师4.34万人),在校学生72.05万人,其中公办学校992所,教职工4.01万人(专任教师3.75万人),学生61.25万人;民办学校156所,教职工0.76万人(专任教师0.59万人),学生10.8万人。
(二)主要做法
1.重视师德建设
自20__年来,相继制定下发《__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各县区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20__年至__年,全市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经费投入19992.9万元,其中市级投入1539.4万元。二是制定倾斜农村教师的政策,如五华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财政性扶持政策,对在山区任教的农村教师实施每月平均800元的特殊补贴工资。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创建了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所,创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0所。二是全面开展履职晋级培训和考试。
4.探索教师轮岗交流
市、县区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对_流工作,采取城乡对_流、城区学区化管理、干部和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近三年,全市累计有2128名干部教师参加交流。
5.建立教师补充机制
积极完成国家免费师范生接收,市教育局组织县区教育局与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对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逐步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近三年来,我市公办学校公开招聘1972人,免费师范生就业199人,招聘特岗教师1105人。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和管理存在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县区之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对新时期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师交流、支教、培训等方面还沿用传统作法,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调出或借调普遍,流失严重。
(二)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培训学习机会少。同时,由于缺乏全市培训经费统筹机制,导致城市与农村教师受培训机会不均等,农村教师学习培训机会少,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受限,总体素质不高。
(三)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有待加强
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撞击,一些不良思想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县区、乡镇、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和指导,研究教师的教育、培养、引进、管理等措施,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抓紧制定出台加快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我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改进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
建议在城市中小学采取师生比和在农村中小学采取班师比核定编制,建立3-5年核定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制度,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后勤人员配置标准,由各级财政核拨外聘食堂、安全保卫等后勤人员的经费。对核定后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努力构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畅通机制。
(三)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
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和职称结构比例,职称评审注重向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向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教师倾斜,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中、高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健全教师职称管理与岗位管理衔接机制。
(四)创新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建立校长、教师区域内的流动机制和交流轮岗制度,实现校长教师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促进校长教师流动常态化和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城市学区化学校的管理,积极探索学区化学校管理办法,提高学区化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要加强城乡对口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帮扶的管理,完善城乡对口学校帮扶制度,定期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学校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校长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建立城镇校长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增强帮扶的实效。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履行中级职称资格1年以上的经历。
(五)建立完善补充教师的良性机制
相关部门要加强教师补充的研究工作,创新教师引进办法,建立学校教师补充机制。要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畅通教师引进渠道.要积极争取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每年市级“特岗教师”计划,大力引进教育人才,对于亟需的具有特级教师称号、副高以上职称等教育人才,应对岗位编制职数给予倾斜。
(六)加快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认真制定本地区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范围。要加强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培训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实现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
(七)保障教师培训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
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基层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研究,对乡村教师实行生活补助倾斜政策,确保农村基层学校和山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八)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培养方式;二是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绩效考核重点向一线教师、班主任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三是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四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建立教学课题研究的激励机制。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我州现有各类中小学x所,其中普通高中x所,初中x所,小学x所。在岗教职工x人,其中小学教职工x人,初中教职工x人,高中教职工x人。
骨干教师队伍情况。全州各级别骨干教师共有x人,其中县(市)级骨干教师x人,州级骨干教师x人,省级骨干教师x人;州级学科带头人x人,省级学科带头人x人;县(市)级名师x人,州级名师x人。
年龄结构情况。30岁以下教师x人,占x%;30-39岁教师x人,占x%;40-49岁教师x人,占x%;50岁以上教师x人,占x%。
学历结构情况。研究生以上学历x人,本科学历x人,本科以下学历x人。
职称结构情况。正高级教师x人,副高级教师x人,中级教师x人,初级教师x人,未定级x人。
男女结构情况。男教师x人,其中小学x人、初中x人、高中x人;女教师x人,其中小学x人、初中x人、高中x人。男女教师比例为x。
民族结构情况。汉族教师x人,朝鲜族教师x人,其他民族教师x人,朝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教师占比x%。
城乡结构情况。城区教师x人,占全州教师总数x%,乡镇教师x人,占全州教师总数x%。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统筹推动全州教师队伍建设。
(一)健全长效机制,夯实队伍师德根基
贯彻落实国家、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各类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州本级和各县市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和师德研讨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师德交流会、师德师风宣讲、演讲比赛、“新时代教师风采”微故事征集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掘师德典型,传递教育正能量。每年教师节期间选树一批“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定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定,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党纪法规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突出专业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能力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县市相继建立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新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专题培训等培训活动。大力推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名师工程”等培优项目,组织名优级骨干教师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农村中小学校级管理干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赴宁波参加培训,邀请x市名优校长到延边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高级中学校长讲学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校级领导干部培训,选派我州国家领航校长、x省杰出校长、专家型校长以及延边州名(骨干)校长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高端研修。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__县教育工会把发展自聘教师入会列入__年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县教育工会组织人员就全县自聘教师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通过走访和座谈,确定了以“党建带工建”的形式做好农村中心幼儿园自聘教师入会工作,为维护农村中心幼儿园自聘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学前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发挥了工会应有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1.__县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辖10镇5乡。全县有公立幼儿园22所,其中农村中心幼儿园17所,下设96个村幼儿教学点。公办教师166人,自聘教师364人。我县学前教育儿童80%以上在农村幼儿园,42%以上在村幼儿教学点。
2.__县在1999年就出台了《__县幼儿教育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幼儿园100%公办。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一乡镇一个农村中心幼儿园,一个中心一个法人,辐射管理至行政村幼儿教学点的管理模式。
3.为保障农村中心幼儿园的健康发展,县政府为所有自聘幼儿教师办理了“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逐步改善幼儿教师工作环境(配置办公电脑、安装空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自聘教师福利待遇。并从__年开始,每年为农村中心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提高保教质量。
4.从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县农村中心幼儿园所有自聘教师大都没有入会,而在编幼儿公办教师作为会员只是参加所在乡镇中心小学的工会活动。农村中心幼儿园尚未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对自聘教师群体的关注度不够所致。
二、吸收自聘教师入会的几点思考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县教育工会常委会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做好农村中心幼儿园的工会工作展开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大家在统一认识后,将发展自聘教师入会列入了__年工会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到5月底,在个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364位自聘教师都愉快地加入了工会组织,并领到了会员证。
2.中央组织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了以“党建带工建”活动。要求通过加强党建带工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会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在组织建设上带,扩大基层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由于我县农村中心幼儿园的教职工人数大多不足25人,建立独立的基层工会条件还不成熟,幼儿园党员很少,且党组织关系在所在乡镇小学支部,参加小学党支部活动。因此,我们确定了以“党建带工建”的形式组建幼儿园工会小组,在17所农村中心幼儿园组建作为所在乡镇小学工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会小组,纳入到小学工会工作管理中,新会员按规定交纳会费,幼儿园工会小组长列席小学工会委员会每月例会,小学工会主席每月要到幼儿园走访一次以上,了解自聘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好与园长的沟通交流。各学区工会工作委员会在对本区的自聘教职工情况摸底之后,及时召开本区小学工会主席和幼儿园园长联席会议,布置发展自聘教师入会有关事项,要求维护好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3.我县__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目前,农村中心幼儿园和村教学点正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幼儿园的布点更趋合理,办园条件不断优化。由于政府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更多的精力投向提高办园水平、提升办园内涵上来,有效促进我县学前教育特色化发展。农村中心幼儿园工会小组的组建,极大地调动了自聘教师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们都说早该入会了,虽然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文体活动早已一视同仁,而入会后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为今后进一步参与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矗
4.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__—20__)》就学校的民主管理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总体要求,农村中心幼儿园要逐步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本园各项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小学工会主席要到园指导并参加会议,力求相关制度科学、民主和公正。切实保障自聘教师的合法权益。
总之,依法维护自聘教师的合法权益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农村中心幼儿园工会小组组建之后,工会的活动经费如何筹集?如何尽快建立教职工大会制度?如何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工会的作用?让我们围绕学前教育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工会工作,为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作出努力。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新聘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成长,早日承担明光小学教育的重任。各学科教研员,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自11月8日起,历时一个余月的时间,对__年新聘分配的小学语文教师和从乡镇小学选调进城的语文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课堂教学调研。本次调研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分会的组织作用,让他们牵头安排,把本分会各校新聘的教师,集中在两三个乡镇的中心小学,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我们教研员按照所任学科逐一听课,听后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交流中,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着重提出改进方案。让这批新聘的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受到教益,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现将具体调研情况略述如下:
一、优势
1、这批新聘的小学语文教师平均年龄23.3岁,。他们是经过教育局严格按照招考简章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最终获胜的同志,才得以上岗,可谓来自不易。因此,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工作态度端正,情绪饱满。
2、这批新聘教师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中文占70.6%,初教29.4%, 可谓专业棒,文化知识扎实。教师资格均是初中,层次高,完全可以胜任小学教育。
3、通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知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实施教学,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二、不足
1、缺少教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整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等。
2、没有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只是机械地抄写现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设计的理念,不得而知,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应付检查。
3、缺乏岗前培训。基本的教学常规欠缺,常常在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下,仓促教学。教学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也仅仅是前排的几名同学,不能够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混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完成,在教学时,他们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课时。
5、课堂板书,粉笔字很差,基本上是属于“火柴棒体”,很不规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建议
1、定标 即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批新聘的各科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精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因此,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教学的重要步骤,是他们走好教学人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标,专人分管,并扎扎实实地实施。
2、建模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实施教学。让他们先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字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 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红、抄写音节练习。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1)激趣入境。
(2) 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3) 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4) 词串连读,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生字。
(2)读词成串,边读边想。(把每行的词连读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场景、情景等)
(3)连串成篇,形成积累。(把词串连起来当作一篇韵文来读,熟读成诵)
(4)识写结合,指导写字。
另外,还有阅读教学模式,习作教学模式。等等。
3、严训 即是严格训练。就是各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师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严格按方案内容踏踏实实地实施培训。走培训掌握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检验理论效果,总结形成教学经验,再实践,在总结,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目标。尽量少走弯路,减少盲目,立志早成才,快成才,为明光的基础教育服务。
师德师风是一个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师德师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势在必行。为此,我校始终坚持以_为统领,秉承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把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家长的满意的赞誉。
一、认识深刻组织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工作,成立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校长史景玲任组长,学校其他主任及教师代表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工作小组。先后多次专题座谈研究落实师德师风研究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责任制。同时,为了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一方面,学校召开了全校教师动员会,传达和组织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各类文件,使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关注教师心理,广泛宣传教育,积极争取师生、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营造着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研究活动形式多样
1、开展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师德师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掌握。
2、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要求教师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对自身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乱收费、乱补课、乱订教辅及学生用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3、领导班子座谈。要求班子成员对自己公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开办事制度,承诺服务制度,依法治教,依法从教,规范办学秩序。
4、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教育教学管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对教师师德师风情况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以学生满意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依据。
三、查摆问题加强整改
经过研究,我们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以致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是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和精神,不能用更为深远的眼光看问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危机意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
2、是理论学习风气不浓,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意识,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点淡薄,理想信念模糊.
3、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认为教师职业很神圣,工作相对稳定,并且表示喜欢学校的环境。但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单调、重复,现在的学生很难教,教育工作很辛苦,出现了职业疲倦的现象。
4、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更多理解,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一些能与家长、老师一起参与的活动。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校开展了“树师风、立师德、强师能”、“争做文明教师”等师德创优系列活动,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比“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等活动,使师德规范深入每位教师心中,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与总结,对还没有解决和又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并针对这些主要问题,在行动上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进行整改提高,以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意见:
1、建立“师德师风相关制度”
1、师德学习有专人负责,有计划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每次学习认真严格考勤,对不按时参加违反纪律者,按平时考勤的两倍扣罚。
2、学校规定学习内容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位教师学后认真写好笔记和心得。学期末将组织班子,详细检查,其结果纪录考核,对与学校要求不符者,取消本学期一切评优资格。
3、凡在师德建设活动表现积极,学习认真落实有成效,进步快者,学校在全校教职工大上给予表扬,同时号召全校教职工向他学习,并作为今后和本学期评优的重要条件。
4、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教师自尊自爱,违反规定所列条款的,根据情节轻重和认错态度给予相应处理。
2、把师德师风情况纳入到教师日常评定、考核体系进一步细化师德建设的奖惩措施,在考核教师的工作时,把师德师风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评价,不管是年度考核还是绩效工资的发放,都要把教师师德表现放在首位,纳入教师日常评定和考核体系中。
3、组织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活动”全体教师反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通过逐条对照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改进措施。
4、大力宣传模范典型,热情帮助不足教师
学校大力宣传教育系统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正气,热情帮助存在不足的教师改进缺点,坚决纠正各种不利于教育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加强学校行风建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我们将继续矢志努力,给学生家长、给上级领导、给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为了了解并掌握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状况,我们受教育部师范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委托,分成五组在广东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区)对中小学教师的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领导、教师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调研任务。本报告从农村教师队伍的生存状况、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状况、农村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保障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法律建议。
一、我国农村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村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与城市地区教师的生存状况相比较而言,农村教师在基本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现在是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广大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全社会应该为农村教师做些什么,农村教师自身又有着怎样的诉求,这些问题表明农村教师生存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农村教师的工资状况
长期以来,拖欠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忧思,因此保障教师工资及时、足额的发放是关系教师的基本生存和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1、工资收入不均衡,同工不同酬。与城市教师比较,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比较少的。一般而言,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市县,教师的工资收入上千元,而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兑现教师工资已是举全县之财力。教师虽然能按月领取工资,但是工资收入还是偏低。农村学校收费严格实行“一费制”,财政对学校的预算低,学校没有创收渠道,教师无奖金。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育等,其培训、差旅等费用也要由教师自己出钱。
2、存在一定程度的工资拖欠现象
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所调查的五个省(自治区)来看,大约有23.2%的人认为有拖欠教师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更是严重。
四川省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3.4%教师回答其所在地区,目前并没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此外,通过对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的访谈也表明,目前教师的工资基本上都能较好的得到保证;但是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还不是得到很好的保障。正如问卷结果显示,16.6%的教师回答其所在地区存在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其中,在被调查的城市教师中,回答有拖欠现象的占11.0%,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回答有拖欠的占27.3%,结果如下表所示:
绝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工资能够得到保障,但也有个别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讲,更多地存在着教师工资拖欠的现象。此外,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农村退休教师的工资更容易被拖欠。
3、无法正常晋级增薪。在晋级增薪制度的建设上,各地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由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其教师在职称的评定和聘任方面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而农村教师则大都因为县级财政的捉襟见肘,“评定难,聘任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
由于福利发放主要依靠各地区、各学校收入状况,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待遇边缘化。农村教师在获得政治荣誉、晋级评职机会、完成各种培训任务方面处于明显弱势。表现在:一是获得荣誉的机会少。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没有城乡指标投放比例,农村教师出成绩、有知名度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因此非常不容易获得表彰奖励。二是争取评职、晋级的指标难。统计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职称评聘情况会发现,城市教师评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三是取得各种培训合格的门槛高。教师要评职称,需要教师基本技能合格证、计算机培训合格证,需要论文、学历,这些都是评评职的门槛。
2、农村教师的医疗得不到保障。农村教师生活的地方,其医疗条件普遍较城市差,他们常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因为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根本无暇顾及。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农村教师健康的制度性关注极少,国家有关农村教师的健康问题尚无配套的政策和规定。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当地教师的医疗保证落实情况,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教师回答落实得“很好”的仅占3.4%,而“回答基本能落实”和“根本无法保障”的分别达到55.7%和16.7%。
此外,教师法规定“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修养。”这对于农村教师是不可想象的奢侈。对“学校组织教师体检的情况”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回答“从来没有”的更是达到65.1%,由此可见,农村教师能够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的体检的很少乃至没有。而广大一线农村老师长期为职业病所困扰,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教师的这种亚健康状态会对教师的身心状况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全社会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健康问题。
2、农村教师的保险和福利
问卷调查显示,在“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哪些保险和福利?”一题中,教师们选择最多的几项依次是医疗保险(81.6%)、住房公积金(79.8%)和养老保险(66.6%),选择最少的几项依次是失业险(17.2%)、女职工生育险(14.4%)、住房补贴(3.2%)。农村教师选择失业险和女职工生育险的比例更低,分别是5.2%和3.0%,尤其是学校提供“失业险”的比例如此之低值得人们关注。学校中教师聘任制的推行要求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而失业保险机制的不健全对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
在住房补贴上,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提供此项福利,且农村学校的条件更差一些。由此可知,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实际状况与教师法中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的规定相去甚远。在住房商品化的今天,如何解决住房问题,改善住房条件对于农村教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教师的职业状况
(一)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1、物质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教育的大力支持,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办公条件和硬件等设施在内的各个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一般来说农村学校的办条件普遍比城市差,农村教师所在的学校拥有很少的像电脑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有的甚至全校没有一台电脑。农村教师也希望能够像城市那样更换掉现在已显陈旧的设备,能够拥有完备的教学环境。
2、制度环境
对于农村教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能保证学校的正常的日常运转,但是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不能够参与学校的管理,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方面。教师和职工是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唯一途径。调查及访谈表明:大多教师都认为教代会、职代会,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只能解决一般的小事情。教代会和职代会越来越形式化,不能有效的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不能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呢?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问卷的问题是“您所在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本题为多项选择题”):17.8%的人认为是限制教师调动和考学,18.5%的人认为是干涉教师的教学自主,4.6%的人认为是对教师进行打击报复,59.9%的人认为是对教师的评价和待遇不公正,9.7%的人认为是人际关系紧张,25.3%的人认为是对教师私人空间干预过多。
3、人文环境
农村教师工作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方面。在我们访谈的教师中,绝大多数农村教师都反映工作的压力较大。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工作负荷重。工作负荷重突出表现为工作时间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本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但教师工作超课堂性的时间泛化,也导致教师超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一般教师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国家的标准。
第二,心理压力大。由于过度着眼于考试竞争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压力过大,已经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学生安全问题也给教师带来一些压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教法在变革中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发展。随着课程变化过快,农村教师有应接不暇之感。农村教师多年没有进修的机会,完全依靠以前的知识基础,工作压力也也随之加大。
第四,农村老教师的工作压力。农村老教师的工作压力来自于对新课程等的不适应和下岗危机等,由于入学适龄儿童逐年减少,导致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下岗的危机,如有的学区的教学点,甚至到了三个教师维持两个学生的状况,这使很多农村老教师产生担心下岗的心理压力,而退休后没有别的技术用以维持生计,无形中又加剧了这种压力的强度。
教师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教师的关系,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所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如何呢?56.7%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人际关系融洽,4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人际关系一般,1.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太好,认为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差的没有。总体而言,农村教师认为校内的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基本都能融洽相处。
(二)农村教师工作内容方面
1、教学自主
教学自主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主要权利。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师们多多汲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教师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优质的教学水平。新课改要求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上的更新,而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并且长期生活在消息闭塞的农村地区,对于新课改的理念的掌握难以达到要求。
2、对学生的管理
一方面由于关于学生权力和身体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农村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对体罚这一词尽管每个老师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一致的都认为不能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伤害或者影响学生上课。
(三)教师的调动和流动情况
教师流动的原因在于教师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教师往外流动频繁的地方和学校,其实际情况一般是拖欠教师工资,或者行业内部风气不正。
从整体而言,农村教师的工作情况比较稳定,教师流动现象很少,一方面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缺乏向上流动的资本,不得不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担心流动带来的不稳定和不确定,他们更希望的是人事上的调动,调到更好的学校去。
(三)教师的满意度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您对您目前的工作待遇满意吗?”一题的回答中,农村教师回答“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分别占1.7%、28.6%和69.7%,而城市教师回答“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分别占15.6%、59.3%和25.1%,农村教师对自身待遇不满意比例如何之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农村教师大多反应付出多而得到的少,一般而言,农村教师普遍感到虽然工作条件和以前相比是有所完善,但是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了。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以及家长和学生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的承认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
三、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一)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现象突出;城市和农村呈现较大差异;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以专科以下为主,学历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待遇偏低;新教师补充不力;师范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四川省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来源和分布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很难到农村小学任教,到农村小学任教的主要是中师或有中师经历学校的毕业生。现有的教师学历达标情况正在趋于合理,以内蒙古地区以包头市为例,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8.47%,初中为95.52%,普通高中为79.10%,职业高中为61.45%,其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59.05%,初中本科以上学历达41.07%,高中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49%。湖南省调查表明:就调查结果来看,89.7%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大专、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7%,73.4%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张家界市教师学历达标率是:幼儿园97%、小学100%、初中96.1%、高中81.3%、职业中学70%。而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教师数量明显多于男教师。从总体来看,教师整体素质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性别结构不够合理。
(二)教师培训
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机会普遍增多,教师们除了参加由行政部门、学校组织的职后培训之外,还根据自身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能够提高自身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活动。
职后培训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形式化的现象还比较多,特别是一些牵涉职称评定的培训活动,严重缺失了职后培训所本应具有的教育功能,一些教育学院等部门组织的学历提高班,效果更是低下。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培训机会比较少,个别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缺编。教师培训与教学时间冲突导致了一部分农村教师不能参加培训,当教师培训结束后还要补课,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给教师带来了一些工作压力。
在教师培训经费的分担方面,学校和个人是职后培训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自己组织的培训会承担一部分费用,剩下的由学校和教师分担,在农村学校因为政府和学校也拿不出这部分钱,所以教师也需要承担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的费用。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越是贫困的地区,教师越需要承担培训的费用。
(三)农村教师评价和考核
农村教师考核辞退工作的基本情况是:教师年度考核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辞退问题由县教育局审批,报县人事局备案。由此可见,教师考核的'大权主要集中在教育局、人事局等职能部门,学校并没有实权。
学校每年评定的教师职称数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很多教师达到了晋升的条件却由于名额限制评不上。农村教师职称问题解决尤为困难。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教师的“评聘分开”管理制度导致了一些农村教师职称解决了却不能拿到与职称相应的工资与待遇,这些问题解决与否对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
四、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保障情况调查
(一)农村教师的法律身份问题
现行《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相比较而言,农村教师希望被定位为公务员,现在教师的工资参照公务员。如果规定为公务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更有保障,是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可行方法。
(二)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情况
从表面来看,农村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聘任制度,规定和程序都有明确规定。事实上,聘任制大多是形式上的。教师聘任制能够使学校的管理更灵活,促进教师积极性,但是还没真正发挥作用。一般而言,资历老和有后台的教师学校一般不敢动,难以辞退。相反,一些能力稍弱又没有后台的农村教师,就有被调动和辞退的可能性。
(三)学校工会教代会的作用分析
学校工会、教代会在农村一些中小学很不健全。有的农村学校里学校工会、教代会制度尚未建立;有的学校虽然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可以,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形同虚设。有不少学校的工会或者是教代会都是为数极少的几个重要领导,或者是两套组织都是“原班人马”,有的学校工会和教代会几乎不开展任何工作,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教职工尚能够决定一些诸如教师福利待遇方面的问题,而工会只能起到调节纠纷、过年过节组织活动的作用,不能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作用。
(四)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申诉途径
针对此问题,我们的问卷设计了以下题目:“如果您在教育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者对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认为学校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您一般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可多选)”问卷数据显示:有30.3%的教师会忍气吞声,有35.9%的教师会发牢骚,有7.6%的教师会辞职,有31.7%的教师找作出决定的机构协商,有48.7%的教师会向上级反映,有18.4%的教师会选择申诉,只有3.5%的教师会选择打官司,2.8%的教师选择复议。息事宁人,受点小委屈也无所谓,打官司费时费力又费钱,而且还不一定能赢等思想在教师的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五)农村教师违法行为分析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41.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选择非法办班和弄虚作假行为的教师比例也超过了30%。对于体罚问题,绝大多数被访谈的校长和教师都有不同于现有《教育法》的观点,绝大多数被访谈教师都认为,严格界定体罚的含义对于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对体罚学生的教师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被访谈教师中也有一半以上承认自己体罚过学生。
五、我国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学校教师状况存在着巨大差异。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在工作环境、学历水平、待遇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造成城乡教师发展的不平衡和流动的困难。一方面城里的教师过剩要分流,另一方面教师又不愿去偏远贫困的学校,这种状况使农村地区的教育面临着师资困难,也对我国整个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教师的待遇差异明显
近年来,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农村教师的基本工资相比以前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从而使得城乡教师之间的收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均衡,但是就目前而言,城乡教师之间待遇的差异仍然十分显著。
调查和访谈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偏低,与教师工作的艰辛不成正比。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施“一费制”后,教师奖金福利缺乏资金来源,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此外,农村教师的津贴也存在被拖欠和克扣的现象。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城市教师收入在801-1500元和1501-3000元的分别占50.3%和35.8%,而农村教师收入在801-1500元和1501-3000元的仅占30.8%和0.6%,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月收入则是集中在401-800元(66.9%)。从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农村教师除了基本工资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福利。另外,从教师培训的费用上来讲,在农村地区,培训费用则一般是由学校和教师个人分担,因此在目前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培训费用的支出也是农村教师不小的一笔费用。
2、教师数目存在缺口。这次调研发现,不少农村教师仍然存在缺编问题,特别是在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访谈中了了解到,由于一些农村地区,条件艰苦,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一般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因此只能聘请大量的代课老师,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部分科目教师缺编现象严重,大多数村小音乐、美术、体育都没有专业老师,全部都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这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3、农村教师质量问题突出。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农村老师队伍学历起点偏低,小学教师中的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的本科学历的比重都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农村教师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的基本技能无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加之待遇偏低,年轻教师很难分得来、留得住。
4、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急需改善。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村教师的所能接受的培训资源极少,且类型较为单一,大多数老师反映没有出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即使有一些培训机会,又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师培费用是由学校与教师共同承担,且有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培养培训费用全部由教师本人承担,因此培训费用让广大农村教师望而却步。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无法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
5、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问题。在教师人员结构上,城区教师局部超编而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师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以小学教师为例,四川省教育厅提供的资料显示,近35%的教师集中在占学校总数不到12%的城镇学校,近43%的教师集中在占学校总数18%的乡中心校,而占学校总数70%的村小只有不到22%的教师。另外,当前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结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年龄结构的老化,有些地方40岁以上的小学农村教师中约占了70%。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较低,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少能够下到农村来,而老教师由于没有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又出不去,以致形成“老的退不了,新的进不来”的较为封闭的尴尬格局。
6、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突出
第一,工作稳定性差,心理压力大。由于不属于国家编制,代课教师的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其作用只能是拾遗补缺,一旦正式教师补充上来,他们就面临“下岗”。大部分代课教师未转正,身份还是农民,他们经常面临着诸如上课、学习和种田的矛盾。
第二,社会地位低,身份尴尬,经济负担重。代课教师因为头上有个“代”字,所以其社会地位不同于一般公办教师,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自己感觉地位低下。几乎所有的代课教师都企盼教育管理部门对自己进行考核、选拔,希望和正式教师一同竞争,优胜劣汰,但这些都因为一个“代”字而被拒之门外,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份很尴尬。
六、政策建议
(一)城乡学校教师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单靠本地区、本学校的力量已难以解决。要改变这种不平衡局面,必须制定相关政策,使财政拨款等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落后地区、落后学校给予足够的补偿或倾斜性支持。要建立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乃至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不同水平地区、学校教育水平差异。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签定结对帮扶协议,通过联合举办教研、资金和教育设备支持、贫困生结对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促进不同层次的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二)代课教师问题
目前代课教师普遍存在待遇偏低,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工资标准,对其规范管理,以保证代课教师的质量和待遇。为了保证代课教师队伍的质量,要加强对代课教师队伍的管理,对代课教师队伍进行清理整顿,对考核不合格的代课教师要坚决清退。在调整布局、定岗定员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控制代课教师人数,同时在聘用新的代课教师时,进行严格考试和考核,择优聘用。聘用代课教师要签定合同。明确聘期、权利、义务和待遇。在代课期间,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培养,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代课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三)农村教师聘任制问题
应该完善学校内部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有效的内部调节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教师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实行聘任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以便对中小学教师的任用条件、任用程序和教师来源等作出严格规定。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教师聘任制度在农村的推行相较于城市更为艰难,因为教师聘任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制度,其在陌生人社会中更易推行,但是我国的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紧密、较少人员流动的社区中,村民必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无数次的小磨擦里,它们陶炼出一种熟悉,建立了这样一种相互的预期”。因而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维持这种必要的和谐,必然会用其固有的“地方性知识”对正式的法律制度进行解构,难以真正按照聘任制的标准进行运作。
(四)农村教师培训中的问题
制定培训计划时要深入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实际,解析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的多元化建设,建立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使中小学教师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教师职后教育应以校本研修为重点,广泛开发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途径,教师切实抓好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集中培训;加强制度与机构建设,保证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在教师职后培训经费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逐步形成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同时应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和师资培训经费专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安排。
(五)农村教师待遇问题
首先,关于教师享受公务员的待遇问题,调研中教师几乎都一致呼吁将教师定位为公务员,认为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我们在《教师法》的修订报告中也提出应将公立学校的教师定位为公务员。
其次,教师的住房优惠和医疗待遇之所以不能得到保障,主要在于《教师法》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和政策化,并未对承担这些义务的相应部门进行具体的规定,也未给出这些待遇的具体内容和量化标准;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未规定有关负责部门的法律责任,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
(六)农村教师流动问题
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运用政策导向,引导学科超员学校教师调整充实到其他学校任教,城区教师调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使教师在本地区或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得以顺利进行,教育及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要为教师合理流动提供服务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