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避暑山庄导游词(最新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避暑山庄;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指出:“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突出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李长春同志用六个“迫切需要”深刻地揭示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重大意义,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保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资源
保护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利用与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保护”的“传承”、“利用”与“发展”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中央政府内务部专就承德喇嘛寺庙保护发展发出通知。1974年,国务院提出“承德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是北方难得的自然风景区,应当保护好”。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先后就承德文物保护做出重要批示。自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保护整修阶段。今年8月8日至9日,、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在我市现场办公,共同研讨“十二五”期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再度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进程。
按照李长春同志文章中所提出的要求,在观念上,全面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确立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性,不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本体,还要注意保护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最大程度地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政策措施;在方法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修缮文化遗产,破解古明创造和工艺成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在中央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绝对夯实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基础。
二.传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精神
保护是前提不是目的,有形文物的保护是为了无形文化的传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既是一代满清王朝的物态载体,更是儒家“太和境界”与“大同理想”的运用与体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与总结。
清康熙帝8岁继位,16岁亲政,是年除掉鳌拜集团,20岁向拥兵自重的吴三桂开战,历时8年平定三藩之乱,一代开明君主坚守“ 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的道理,利用“诘戎绥远”的避暑山庄与“怀柔招徕”的皇家寺庙交谊邻邦、笼络外族。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首领,不必长途进京就可以与清朝廷常来常往、彼此交流。因此,单就历史政治功用来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大融合。
这种融合不单纯局限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修建缘起,还见诸于各类审美表象。避暑山庄的造园“依松为斋,引水在亭”,山水见胜于宫苑,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朴素淡雅中透射出“天人合一”的胸怀气度;皇家寺庙的群造像兼纳“儒释道”三教文化,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同道教的阴阳五行与佛教的曼陀罗相宜为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康乾盛世的雄浑思想与英雄气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帝王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一个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文化品格,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生命力所在。
三.建设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旅游品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文化,需要继承者,更需要开拓者。作为新时期的文化遗产事业工作者,我们要创新观念,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科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与发展来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事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以德治国 以文兴邦”——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中华自古崇尚“以德治国 以文兴邦”,保护发展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
文化遗产。进入新的世纪,承德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2006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2007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评为“5A”风景区。现在正在实施“大避暑山庄”战略,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文为蕴,以绿为脉”的建设思路。本文主要探讨在新世纪,承德旅游的定位的依据及如何定位问题。
关键词:大旅游 大产业 大发展 大避暑山庄战略 山水名城
承德,被誉为“塞外明珠”,因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名扬全球,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经过改革后二
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2006年首次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文为蕴,以绿为脉”的建设思路。承德,正在以全新的观念迎着新世纪的挑战。
承德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之一,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8年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避暑山庄又成为全国首批66个“5A”风景区之一。
一、重新构建新世纪承德旅游定位的理论依据
1.“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方针的确定和提出。进入新的世纪后,为了推动承德市的经济发展
和旅游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方针,标志着承德“大旅游”时代的到来。从下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2004年,承德市接待中外游客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3亿元;2005年,达到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2006年为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6.2%。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新的方针确定后,真正实现了大旅游、带来了大产业,更带来了承德新世纪的发展。
2.大避暑山庄战略的构建,“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文为蕴,以绿为脉”的设计理念,支撑了承德
旅游的新定位。随着承德避暑山庄在国内外知名度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围绕避暑山庄的资源优势,打旅游品牌、打文化牌、打大发展牌就成为承德市市委和市政府关注的核心,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大避暑山庄战略”构建起来,提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以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设计理念,打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品牌,做好武烈河母亲河文章,建生态园林城市,提出了避暑山庄文化概念,大避暑山庄战略的构建,为今后承德大旅游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一环八射”的交通格局、铁路的提速、小寺沟机场的改建,构成了承德的主体交通,让游客来
去自由,交通的“瓶颈”被打破。承德作为河北地区连接周边四省市(京、津、辽、蒙)的重要交通枢纽,华北地区联结东北地区的第二大通道,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出海走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提出了“一环八射”的交通格局。“一环”是指承德的外环线,“八射”是指京承、承唐、承秦、承赤、承张、承津、承围、承朝八条主要高速公路,届时承德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83公里,再加上铁路的6次提速、承德平泉小寺沟机场的改建,主体交通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外游客来去自由。
4.“农业主市、工业强市、旅游旺市”口号的提出,使承德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让更多的承
德人走了出去,名片效应起了作用。2006年承德市的经济发展增长率为17.3%,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不仅使承德进入了中国百强城市,而且让承德人走出了旅游、休闲,让更多的外地游客了解承德,走进承德,承德的名片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承德进入了现代化城市的序列。
5.避暑山庄旅游网的创建,搭建了承德信息的高速公路的交流平台。为了更好的宣传承德、展示承
德,让国内外的游客了解承德,2006年1月1日,承德市文物局正式开通了“避暑山庄旅游网”。该网站采用动漫设计,形式新颖、布局别致、富有动感,共设有景区导览、宝物鉴赏、新闻快讯、清宫致密、影视长廊、遗产保护、精品赠送、旅游服务、市井民俗、驴友乐园、学术政坛、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13个栏目,被称为“网上的活导游”。在百度、GOOLE、3721等门户引擎,通过搜索也可以与该网站实现链接。
二、承德如何进行旅游定位
1.皇家旅游胜地、避暑之都。清朝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跨康、雍、乾三代王朝,到乾隆五十
七年(1792年),历时89年修建避暑山庄。先后有四位皇帝到承德避暑、理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大臣、会见外国使节,这里便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这里曾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学家这样评说“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立体博物馆”。承德要进入大旅游时代,必须打造皇家旅游胜地。
承德,因雍正皇帝起名而得名,地处燕山腹地,处在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半干旱大
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多凉爽,年均气温8.9度,是理想的避暑之都。
2.山水名城。承德市的母亲河武烈河穿城而过,水是承德市的灵魂。为了打造承德市的山水名城,
在武烈河市区段12公里上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12道橡胶坝群,在武烈河市区段建景观桥2座,形成12公里的水景观长廊,临河生态景观11万平方米,与避暑山庄湖区水面63万平方米合起来,市区总水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让市民享受“城在水中”的全新感受。其中在第三道橡胶坝将出现音乐喷泉水景――盛世花篮的场面,主喷100米,两侧为60米高的副主喷,起到了衬托作用,音乐喷泉壮观,擎天玉柱、巍峨苍劲、有盛世花篮、山水芙蓉、中流砥柱、孔雀开屏等水景。除音乐喷泉外,还有水幕电影等优美景观场面。
3.旅游名城定位,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德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获得首批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光荣称号,2007年3月“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群”又获得全国66个首批“5A”风景区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承德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了解和认识,也充分说明了承德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何让承德的旅游锦上添花,进入全球旅游名城之列,这就需要承德早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6年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工作,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承德作为旅游名城必不可少的条件。
4.佛教胜地。避暑山庄以“淡、雅”闻名于国内和世界,而外八庙更是金碧辉煌,这里有世界上最
关键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1、研究背景
中国园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总的准则是“虽然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园林接受中国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普遍规律的影响所反映的特殊属性。这里
的“人作”就是指人文景观,“天开”就是指自然景观。“人作”和“天开”的关系并不是越自然越好,甚至走向纯自然的歧途,而是以人工干预自然,主宰自然。重要的是在安置了便于人类游息的生活设施外赋予景物以人的理想和情感,以情驭景,使之具有情景交融、感人的艺术效果[1]。
2、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涵义
2.1 人文景观的涵义
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2]。
2.2自然景观的涵义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3]。
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3.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托,映衬
在自然景观中的人文因素,有的大些,有的小些,而无论人文因素的大小,其主体仍然是自然景观。不仅自然景观借助于人文因素而声名倍显,人文景观也常常借助于自然条件而更增魅力。例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建的第十三景,南山积雪,他说“: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浩,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阆风,差足比拟。”这就是山庄建园造景“因高借远”的手法,应用此手法的还有“北枕双峰”。山庄中人文景观靠自然景观借景、对景的还有“万壑松风”。凭水借影的“锤峰落照”“、镜水云岑”、“云容水态”、“双湖夹镜”、“水流云在”等等无不取类似的意境和手法。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力求互相结合、互相凭依,以达到具有更深的文化蕴涵与更高的审美层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互依托,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2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
人的美感总是归结在情感上,大自然中任何单纯的景物――自然景观,再好也不只过是景物本身,而寓情于景以后,景物就不再是景物本身,而是倾注了理想的人文色彩的人文景观了。先欣赏自然景观的自然美,再在此基础上创作园林,把自然美加工成为艺术美,也就是把自然景观的原始美赋予了人文景观的情感、绘画之美,它们也就从此具有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
例如:一般的园林艺术,都设置一个中心点,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里面,虽然在湖区有三个岛屿,仿一池三山的意境而建了亭台楼阁,在山区也依山傍水建有书屋、轩阁、寺庵、道观等,却没有一个风景中心,而是将风景中心从园外借来,借来的就是承德自然景观中的磬锤峰。康熙有诗云“: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山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在避暑山庄里,无论是康熙三十六景,还是乾隆三十六景,都是以观赏磬锤峰为主题的,这就起到了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互补性,自然景观弥补了人文景观在空间上远景的不足,人文景观又把生硬、暗沉的自然景观赋以生动、灵性和情感色彩。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好的自然景观因为有了好的人文景观的配合,其文化蕴涵与审美魅力才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例如:承德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是典型的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贵在将典型的建筑揉合于自然山水之中,以不破坏山容水态,突出自然景观为宗旨,使园中既有“寻景”,又有“引景”。故山庄具有真山真水取胜的艺术特点,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造园境界。避暑山庄内山区的风景都是隐于几条大谷中的。除山顶有制高借远的建筑外,或傍岩、或枕溪、或跨涧、或据岗,人文建筑所凭籍以立的非山即水,虽经建筑以后,山水起伏如故,风貌依然,建筑物增加了山水的起伏韵律,山水增加了建筑的灵动幽深。其结果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建筑得山水而立,山水得建筑而奇。”
4、结论
总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力求互相结合、相互补充、互相依托,以达到具有更深的文化蕴涵与更高的审美层次。自然景观的涵意比较具体、明显,而人文景观的涵意则比较宽泛、杂多。一般地说,除去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所有旅游景观,都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不仅可以使人娱情悦目、陶冶身心、涵养性情,还可以使人开扩眼界、增长见闻、积累知识,可以使人生发对历史的理解、崇仰与凭吊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盖光。.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关系的确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0(4): 49-54.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遵义
一、以董公寺为代表的“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
(一)董公寺基本情况
董公寺镇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城区的北部,东面与团泽镇毗邻;西与高桥镇为邻、南部和九节滩相连、北面和高坪镇接壤、面积共56平方公里。董公寺镇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北部新城区,是汇川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和科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内的交通便捷,渝黔铁路、210国道、205省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董公寺镇目前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镇内现有农家乐9家,休闲山庄4家,度假村2家,每天能接待游客2500人。
(二)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
董公寺镇共有6个村兴办了农家乐、休闲山庄、度假村,但和平村最为集中,一共有六家经营户。这六家经营户,全部都是由私人投资兴办的,其中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的投资者。六家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大,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因为董公寺镇离遵义市两城区比较近,交通很方便,在平时和周末,两城区的游客来到这些农家乐品尝当地的农家菜,游览当地的田园风光。
该模式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董公寺的度假山庄规模比较大,需要较大的投资,一般当地的村民是很难自己投资建设度假山庄的,都需要靠引进外部投资来建设,因此该种模式对招商引资较有帮助。当地政府也鼓励外部投资进入,实行的是政府引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当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为:谁投资,谁受益。这样,当地建设度假山庄对当地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改善、对当地农业产业化调整起着积极作用。
但这种模式也有着突出的劣势,因为采用引进外部投资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因此外来客商控制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本地村民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村民很难从旅游收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只能以提供劳动获得基本工资,不利于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而且,当地度假山庄的数量有限,全镇只有十几家农家乐和度假山庄,农家乐和度假山庄的数量太少了,对全镇的经济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吸收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有限。
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的适用范围是在城市周边,市场较为发达,有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农民的市场意识较强的地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满足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所必需的资金的地区。
二、以新蒲为代表的“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模式
(一)新蒲基本情况
新蒲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郊10公里,东与遵义县虾子镇接壤,北与遵义县团泽镇毗邻,南连深溪镇,西接礼仪镇,辖17个村(居)、277个村民组,总户数9714户,总人口43368人。国土面积1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09.5亩,是红花岗区的农业大镇。新蒲镇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主要盛产辣椒、大蒜、芋头、莲藕等农产品;水域面积达80400平方米,既是工农业用水、人畜饮水,也是风光迷人的游览区,现列入开发利用的水火溶洞、漏阡溶洞奇观和太平山、平安寺等人文景点,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考证历史变迁的好去处。新蒲镇文武全村现大部分民居为黔北民居风格,整个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文武村以莲藕种植为特色,游客一般以遵义市两城区为主。
(二)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模式
文武村的该种开发模式是以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为主。红花岗区旅游局对文武村的乡村旅游进行指导和服务,并对村内200户民居进行了改造,其风格统一为黔北民居。区旅游局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采用自愿原则对村民民居进行改造,并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措施,改造的费用政府负担80%,村民只负担20%。
该种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村民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为了开展乡村旅游,政府对文武村的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文武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出村的道路已是水泥路面,村内也修建了机耕道,极大的改善了文武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改善了村内的环境卫生。
该种模式的劣势是随着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高,经营者的日益增多,同质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三、以桐梓为代表的“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一)桐梓基本情况
桐梓位于贵州省北部,面向西南出海大通道,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全县国土面积3230平方公里,辖8乡(其中一个民族乡)16镇,总人口67万人。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川黔铁路、210国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县城至贵阳、重庆均在2小时车程左右。县城所在地娄山关镇距省会贵阳195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43公里,北至重庆市188公里。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全县乡村旅馆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大都是家庭经营方式,客源主要为重庆市场。
(二)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该模式是桐梓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打造的面向省内主要城市和重庆客源市场的度假避暑旅游产品。该模式因为是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较长,游客对当地农产品消费量比较大,该种模式对当地村民提高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但该模式的劣势也是比较特出的,游客市场过于集中,桐梓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外向型的,来桐梓旅游的游客中,重庆游客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来桐梓旅游的主要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避暑。来到娄山村和元田村旅游的游客90%以上都是重庆游客,两个村子的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主要来自重庆,游客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产品类型单一,乡村旅游的季节不平衡,以夏季避暑为主导产品,当地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夏季避暑为主,产品类型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该种模式适用于有明显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的乡村地区,但也要注意旅游季节不平衡的问题,今后桐梓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不仅要满足游客观光的基本需求,还要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娱乐参与、拓宽知识、品尝购物等多重目的。
四、三种开发模式比较
本文详述了遵义三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就每种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与管理特征、优劣势和适用范围上。
从经营与管理特征上看,董公寺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协会带头管理,投资商与经营户参与。新蒲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村民能从乡村旅游开发中收益。桐梓模式主要是政府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协会服务指导,当地村民自主经营。
从优劣势上来看,不同的开发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董公寺模式能够吸引较大投资商到当地投资,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改善,但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受益主体主要是投资商。新蒲模式能改善当地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但不可避免也造成了乡村旅游一哄而上的局面。桐梓模式能够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尤其是在农闲时节可以给当地村民带来额外收入,但此种模式的旅游季节性太强,对外地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