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党支部:
经过近日对党组织的学习与理解,在我的思想上对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这次党知识培训的思想汇报。
党的xx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单位”。xx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生态,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高度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集中体现,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一般说来,生态文明包含着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指运用生态学等原理,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重建和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持续发展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实践与探索。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不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是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国家发展观,是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与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二、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以人为本”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总体上讲,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并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一、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具体的发展环节上。具体说来,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人的政治需要来确定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以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来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人的文化需求为目的来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以人的生态需要为目的来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与发展要求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既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架构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教育科学、人文关怀等微观层面。生态文明着眼人类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兼顾人类当前利益,关注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
自身的利益。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第二、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人类的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化依赖于人与人关系的生态化。生态文明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的价值观并不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最后,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社会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没有人类的全面和谐发展。
2018年5月入党思想汇报
第三、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
协调是事物处于平衡、有序、和谐的一种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它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发展趋势和进化规律。科学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追求的协调,从宏观上理解,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科学发展观也要求人民民主权利的增加,它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科学发展观还要求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它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科学发展观更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表现为生态文明的进步。它既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也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微观上理解,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发展,以及个人的身心素质与德才能力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的协调发展。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的增长为发展的目标。这体现着科学发展观所倡导和追求的协调。可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
科尔曼认为,可持续的社会,“它不是一意孤行地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竞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可持续性作为这一社会的基石,人应该理解到,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尊重自然环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经济的和社会的报酬和机会,这样,所有的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的未来”。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代际公平,力主将人类的消费和生产规模控制在地球资源确能支持和环境确能容纳的范围以内,其根本宗旨在于确保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在地球上健康幸福活的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无疑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领全局的战略理论和指导思想。明确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就为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价值体系。
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在人类、环境与发展这三者之间,只有人类是主动的,能动性最强的,而人类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因而首先必须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传授公民生态理论知识,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公民生态道德信念,培养公民生态道德意志,构建公民正确的生态价值体系。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如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同时,还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切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018年5月入党思想汇报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采取追求国民经济总产值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工农业中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胜的产业居多。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农技,在不对土壤、水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次,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全国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要令其迅速停产。加大力度扶持一些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资源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新材料
技术的研究开发,让更多的企业用可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水平,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最后,把循环经济作为主导模式推广到产业中去,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如企业、园区、城市、区域层次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进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选择一批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服务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以及虚拟生态园,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达到双赢。
3.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追求过度消费物质资料的批判和否定。对建立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生活与消费的追求,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而会造成心理疾病和生态危机。因此,必须改变人们盲目地占有地球资源的高消费生活方式,重建一种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固与平衡、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追求繁华、浪费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以节俭代替挥霍,革除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的畸形消费观,改变人们对资源的强烈占有心态,使人们认识水平、生活风格越来越生态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抵制、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和过度的包装,推广绿色的环保产品,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因追求不断变化的流行时尚商品,而提前抛弃大量的仍可以使用的耐用消费品,树立消费品最大限度利用的观念;倡导旧物交换、废物分类回收,实现废品的循环利用;倡导使用公共交通等。最后,要进一步引导人们追求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那就是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绿色消费观念的指导下,人们的身心将越来越健康。
4.健全完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
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道德呼唤上,还应该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发挥强制力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急需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其次,要提高法律监督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秩序。要真正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就必须有高效能的行政执法和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防止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同时,加大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使生态文明建设秩序规范有序,依法进行。最后,要建立生态文明的综合评价和定量考核制度。评价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看gdp、经济增长率、利税等指标,必须将其与生态环境指标综和起来看待。同样,在评价衡量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也不能习惯于只看当前的经济指标,不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这是多年来导致一些地方领导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尽快出台生态环境综合定量指标体系,作为干部业绩评价的依据,真正落实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
2018年5月入党思想汇报
5.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当前,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要抓好退耕还林还
草和植树造林工程;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秀城市创建工程;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6.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强大的动力,我们要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产业链技术等“绿色技术”,使产业得到调整、提升和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环保产业,主要是在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产业。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技术装备、技术服务及其他支持手段,政府可通过资金援助、提供信息及组织技术咨询等帮助和扶持环保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筛选最适用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优先予以开发,并加以推广,把研究成果迅速向社会转移。
这次的党组织培训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都会好好地把它们体现,希望组织能够继续考验我。
汇报人:范文网
本文编辑:百范文网 转载请注明! 请jld5范文网严禁每日抄袭本站!严正声明!后果将负法律责任!